曉鬆奇談——大眾記憶:北京老炮(連載中)

曉松奇談——大眾記憶:北京老炮(連載中)

老炮兒和大眾汽車

這一篇的主題很有意思,我以前管這類主題叫“口述歷史”,這次我想起一個高雅的標題,叫“大眾記憶”,其中依然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民間故事。

這些日子,在我的微博上,好多人留言讓我談一談北京老炮兒,因為大家覺得高曉松就是一個老炮兒,很適合分享一下這類的故事。

在《老炮兒》這部電影火得不得了的時候,我在美國也抽空看了一下,看完之後的想法很複雜,不能用感動來形容,甚至不能用任何一個我常用的詞來形容。我看美國電影經常會感動,看法國電影也覺得很有意思,但看《老炮兒》這樣的電影,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的心情,那是一種腎上腺素突然升高的能量,身體的好多器官好像一下子都穿越回了遙遠的過去,回到了我年輕的時代,回到《老炮兒》裡演的那種色調的北京,那個乾燥而肅殺的北京,那個誠惶誠恐長大的年代。

在那個年代,每一個年輕人心裡都充滿了英雄主義的召喚,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每一個街道,都瘋傳著那些大哥和老炮兒的英雄故事。我們那一整代年輕人就是那樣長大的,無論是衚衕裡的孩子,還是部隊大院裡的孩子,不論是教授家的子女,還是將軍的後代,每一個人都有著關於那個時代的大眾記憶,或者說是大眾共同的追求。

這種記憶不光是屬於男生的,其實女生也有這樣的記憶。我以前曾經在書裡寫過,那個年代的女生就喜歡這種能打架、能踢球和能彈琴的男生,而這些能打架、能踢球和能彈琴的男生,很多都長成了老炮兒。在電影《老炮兒》裡,小剛還拿起來吉他,彈了兩下,令我非常的感同身受,因為這的確就是老炮兒的做派。

老炮兒最常乾的事兒就是找人掐架,掐架就是打架的意思,文雅點兒的老炮兒就找人掐琴,我年輕的時候主要都是跟人掐琴。老炮兒們都是在西直門大橋底下跟人掐琴,輸了就當場把琴砸了。老炮兒必須得有老炮兒的規矩。這就是電影《老炮兒》最讓我熱血沸騰的一點,它真實地還原了那個年代的老炮兒們的生活,讓我回想起來自己年少時的時光。

不過,這部電影也有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主要就是影片的後三分之一,表現老炮兒在現如今的生活狀態這部分,對此我有一點異議。因為我確實認識很多的北京老炮兒,這些老炮兒現如今的生活和電影裡非常不一樣。但是我也十分理解管虎導演,管虎本身也是北京大院出來的子弟,更是我多年的好朋友。管虎是文藝大院的子弟,馮小剛是部隊大院的子弟,我本人是知識分子大院的子弟,不管是什麼大院,反正我們都是大院子弟,都是聽著老炮兒的故事長大的一代。小剛比我和管虎大十歲,我們從小就聽著老炮兒的英雄事蹟,對那些戰士的故事無比崇拜。管虎之所以那樣處理電影的後三分之一,是為了使這部電影更符合當今的主流價值觀。關於電影裡的老炮兒最後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今天就不多談了,今天我主要談一談真實地歷史,我的視角就來自我自己——一個從小在北京長大、如今已經四十多歲的北京孩子記憶中的老炮兒。

——未完待續,明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