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根本不是病,你知道嗎?

慢性子宮頸炎是女性常見疾病,而所謂的“宮頸糜爛”曾被認為是慢性子宮頸炎的最常見病理類型之一。到婦科就診,以前很多患者都會在醫生的口中聽到“xxx你有宮頸糜爛”,一聽到這個詞頓時傻了,難道宮頸是“爛”了嗎?

“宮頸糜爛”根本不是病,你知道嗎?

其實不是的,所謂的“宮頸糜爛”這個描述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它其實是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即子宮頸外口處的子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陰道鏡下表現為寬大的轉化區,肉眼所見的紅色區為柱狀上皮覆蓋,由於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而成紅色。目前已明確“宮頸糜爛”並不是病理學上的上皮潰瘍、缺失所致的真性糜爛,也與慢性子宮頸炎的定義即間質中出現慢性炎細胞浸潤並不一致。因此,“宮頸糜爛”已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所取代,它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哪些人易有“宮頸糜爛”呢?

青春期、生育年齡的女性;月經失調的女性;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期的女性。因為這些女性由於自身體內雌激素作用或受外來性激素的影響,引起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月經調理恢復正常、停止使用避孕藥物、結束妊娠半年後,所謂的“宮頸糜爛”將會自行消失。

前面提到子宮頸糜爛樣改變只是一個正常的臨床徵象,但是可為生理性改變,也可為病理性改變。

如果發現宮頸有糜爛樣改變還是需要就醫。無症狀的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者不需要處理;對糜爛樣改變伴有白帶異常或接觸性出血,還是需要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但是白帶異常並不是“宮頸糜爛”所致,而是炎症感染所致。對於子宮頸糜爛樣改變伴有接觸性出血,還需要進行子宮頸細胞學檢查和(或)HPV檢測,必要時行陰道鏡及活組織檢查來排除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或子宮頸癌。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及早期子宮頸癌時宮頸也呈糜爛樣改變。

“宮頸糜爛”會致癌嗎?

所謂的“宮頸糜爛”並不是發生宮頸癌的直接原因,宮頸癌的發生是和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的。而HPV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如只是短時間內感染,大多能夠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將病毒徹底清除。有些持續高危型HPV感染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宮頸糜爛”根本不是病,你知道嗎?

所以現在推薦21歲後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30歲後,可以聯合作HPV檢查,如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是陰性,那麼間隔時間可以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65歲後可以停止篩查。

最後小編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宮頸的定期檢查是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並不是為了預防所謂的“宮頸糜爛”,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