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石窟分佈

恰姆石窟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定結縣瓊孜鄉恰姆村委會西南約3公里處,海拔4589米。石窟寺坐落在位於定結縣東南部吉曲河下游西岸約100米的果美山半腰上,東南側為廣闊的平原,西南側為加日朗慶山。石窟寺高出地而約30米,崖面基本為南北走向。

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根據石窟所處的地勢變化、分佈範圍、不同區域石窟群具有的實際功能和當地百姓對石窟從屬關係形成的觀念劃分法,可將恰姆石窟群劃分為三個大區,自南向北依次為I、Ⅱ、Ⅲ區。據粗略統計,整個石窟群約有105座洞窟,各個區分佈的情況為1區洞庭29座、二區35座、三區41座。

其中1區1號窟,面闊5.73米,進深6.72米高4米,窟內有泥雕彿像青光,殘體泥塑鍍金粉像。其中南面窟壁東側上有6個佛像背光,下方為主供佛背光,高1.76米、寬1.42米,主佛背光下有對背對著的泥雕大像須彌座。西側有一高0.70米的圓形小背光,蓮座下塑有一對背對著的泥雕殘馬,背光之間的空間裡鑲嵌有擦擦。正面窟壁(即西壁)共有7個泥雕佛像背光,中間背光高2.11米、寬1.13米,北面窟壁西側為雙孔雀須彌座。佛背光,高1.76米,寬1.42米,主供佛背光下有對有對著的泥雕大像須彌座。西側有一高0.70米圓形小背光,蓮座下塑有一對背對著的泥雕殘馬光之間的空間裡鑲嵌有擦擦。窟頂平整,雖繪有壁但因香火薰黑,只能隱約看出一些壁畫痕跡。正壁(即西壁)共有7個泥雕佛像背光,中間背高2.11米、寬1.13米。

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北面窟壁西側為雙孔雀須彌北面窟璧東側佛像背光下有像似鳥的須彌座,北窟壁佛像背光間有壁畫,題材主要為人物、馬、樹1區2號窟為三間窟相通的“套間窟”,靠近間後面洞窟中央,有用彩粉繪製壇城的長方形個,面闊5.20米,進深10.3、有四個供佛臺殘佛像。恰姆石窟寺的佛像和佛像背光呈現出早期德教壁畫的簡易和不成熟的一面,整個背光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面為小背光造型呈葉片狀,下方為背光同樣也呈葉片狀與頭光形成疊壓狀,頭光從裡到外分成圈,筆法粗略不規整,頭、背光邊緣繪製有忍冬式樣卷草和忍冬的紋樣,這種樣式與11世紀末期修的扎寺泥頭光和壁畫佛像的頭光極其相似也許是受到漢地風格的影響。外直上的壁畫主要以人物、馬、樹為主像,其是石窟當中出現的壁畫值得研究的。是該地內有名望的貴族的一些生活案見於後藏康瑪縣境內的“艾旺寺”

姆石粒寺的佛像和佛像肯光呈現出早期佛教壁面的簡局和不成熟的一面,整個背光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面為小背光造型星葉片狀,下方為背光同樣也呈葉片狀與頭光形成疊壓狀,頭光從裡到外分成圓圈,筆法粗略不規整,頭、背光邊緣繪製有忍冬式樣卷草和忍冬的紋樣,這種樣式與11世紀末期修建的扎塘寺泥塑頭光和壁畫佛像的頭光極其相似也許是受到漢地風格的影響。

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此外,窟壁上的壁畫主要以人物、馬、樹為主,未見佛像壁畫,尤其是石窟K1當中出現的壁畫值得進一步研究和關注,該石窟壁畫當中題材以人物的壁畫頗多,似乎在描述供奉該寺廟施主的有關生平事蹟,或是當時該地域內有名望的貴族的一些生活場景。如K1南面窟壁佛背光左側上出現四個人物他們身披白色翻領的斗篷,披髮垂落於背後,臉頰和額頭略染赭紅,手舉木碗和木題面對寶座上的人物,恰似侍從。頭領樣的人物安坐於臥榻之上,兩手置於斗篷內,著翻領白抱,頭戴高頂毛絨圓發驗頻路染紅,在此下方出現的一人物為騎馬,同樣身披斗篷,披髮垂落於肩背,臉頰和額以上在壁畫當中出現的人物,其服飾和裝束可以認定為比較典型的吐蕃時期的裝束,尤其是赭面習俗的出現,能夠判定壁畫繪製的時間不超過公元11世紀,甚至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因為,赭面習俗是吐蕃時期蕃人的一種審美取向,並在《舊唐書·吐蕃傳》中記載文成公主惡此習俗,逐引請贊布取締該俗,藏文史籍中又云“赤面蕃人”也就是指蕃人的精面習俗。值得注意的是與此相同的人物壁畫也出現在艾旺寺,杜齊認為“壁畫當中出現的人物服師和裝束在如今的衛,後藏一帶是找不到的,而且人物的衣著類似中亞繪畫中的人物”。

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從目前掌握到的史籍來看,似乎沒有直接記錄該寺建造的準確信息,但我們發現敘述土番早期歷史的文字片段中依然能夠粗略地讀到該石窟寺所處的地方即定結縣的早期歷史。如能把這些零散的記錄化為一體,分清脈絡,也許能蒐集到一條線索,在《賢者喜宴》中記載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後,將吐蕃劃分為烏如、約如、葉如和如拉,四如內各設8個東岱,1個小東岱及1個近衛東岱,共40個東岱。其中“藏葉如”一帶又劃分為拉“洛強”,而定結縣正好處於拉堆“洛”一帶,這個地方屬於40個東倍當中。

吐蕃時期的恰姆石窟,佛教的活化石

眾所周知,在史料中沒有得到更直接的證據之前,確定石窟寺建造時間是不可靠的,但是我們從窟內的壁畫風格、筆法、題材上依稀能夠推斷出其建造年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K1窟壁面當中的人物造型及裝束、佩戴物與修建於11世紀的西部塔波寺集會殿套鬥頂窟門上繪製的護法女神像極其相似。同樣,與此石窟寺距離不遠的崗巴“乃甲切木”石窟寺,其“建造年代定為8至10世紀之間”,綜合上述因素可以推斷出恰木石窟寺的建造年代也有可能與此相當,能夠初步判定為8至11世紀之間建造的石窟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