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2、3岁的孩子很难带,他们简直“不讲道理”!

比如,2岁的大宝想要一个梨子,妈妈耐心地解释:

“没有梨子了,妈妈给你一个香蕉/苹果/猕猴桃/橙子”……

这都没有用!

“我就想要一个梨子”!

很多爸爸妈妈都尝试跟2岁的孩子讲道理、解释,最后发现真是“没有道理可讲”!

幼小的孩子都很好奇,同时也充满了疑惑;他们非理性、自我为中心,还常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可我们大人不应该为这个责怪他们,处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考方式就是这样,他们仍处于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2、3岁的孩子,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

所以,如果能多了解一些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更能帮助我们忍受、处理孩子“不讲道理”的情景。

分享一些常见的“不讲道理”情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的小策略。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一、“演技派”

场景:

孩子的手指上只有非常轻微的一条红痕,根本没什么事儿,可孩子却伸着手指,非常“夸张”地哀嚎:“好痛啊!救命啊!妈妈给我包起来”!

哀嚎时,孩子在想什么?

婴儿时期,孩子经常啃自己的脚指头、手指头,那个时候,婴儿还不知道“这些身体部位属于我自己”这回事儿。

但是到了2、3岁时期的幼儿,他们已经明白了:这就是我,这是我的身体——我爱我的身体。

对于幼儿来说,身体“我”、心理“我”或情感“我”之间没有区别,所以每一个小小的伤口,不论是真的有点严重,还是想象得有点严重,那都是“了不得”的伤害。

虽然只是手指破了一点点,对孩子来说,仿佛整个人都破了,就是这么严重!

所以不妨给孩子贴一个创可贴,可以提供具体的舒适感和安慰:

“ 妈妈知道你受伤了,你的手受伤了,一会儿就会好起来的”。

这种时候,省略一大堆道理,提供一张创可贴,事半功倍。

当然,如果只是安慰作用的创可贴,要记得过一会儿就给孩子取下来。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二、讨价还价:

场景

妈妈给姐姐和妹妹舀冰淇淋吃,姐姐两勺,妹妹同样是两勺。只是妹妹的碗看起来大一些。于是,“战争”也因此开始了!

不论妈妈怎么解释“你俩的冰淇淋是一样多的”,姐姐就是不信,姐姐就是要哭闹:“妹妹的冰淇淋比我多”!

2、3岁的孩子无法理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容纳相同数量的东西”这个道理。

这样的认知能力,要到孩子6、7岁时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所以,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如果别人的杯子更高,碗更大,那别人的果汁、冰淇淋肯定更多,大人无论怎么解释,效果通常都不会好。

为了避免类似因为“不公正”而引起的争执,爸爸妈妈只是为孩子准备“同等份量”还不够,也需要注意“类似的容器”。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三、独立又顽固的小家伙

场景:

还有30分钟就要出门了,爸爸妈妈想快点帮孩子穿好衣服,可要命的是:孩子非要自己来!

在婴儿时期,孩子不会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但到了2、3岁的幼儿时期,孩子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并时刻渴望着测试自己的“自主权”。

这对于孩子练习独立性其实是有帮助的,但对父母来说,常常是“噩梦”。

没办法,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有时候,我们大人必须为此屈服于现实。我们得承认:

一个小孩子做一切事情——穿衣、洗澡、吃饭、走路……就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承认了这一点,无形中已经减轻了自己和小孩子的很多压力。

接下来,我们可是试着早点开始、布置少一点的任务、穿没有纽扣的衣服、穿魔术贴的鞋子……用更方便操作的方式,来提升孩子成功独立的机会。

幼儿时期,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独立感和成就感,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这一点。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四、欺负小朋友

场景:

快2岁的孩子,用塑料小铲子敲了别的孩子的头,抢走了别人的小桶,然后自己开心地玩起来。

爸爸妈妈赶紧过去批评孩子:“把桶还给弟弟,给弟弟说对不起”!

但孩子并没有听爸爸妈妈的话,反而紧紧抓着小桶大哭大闹:“我的”!

幼小的孩子,本质上是“自我为中心”的。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别人?别人的想法也跟我一样”。

值得庆幸的是,等孩子到了3岁,多数孩子会产生更强烈的同理心。

所以,如果孩子伤害了别人,爸爸妈妈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仅要清楚解释“你为什么做错了”,还要指出:你的行为如何让你的朋友感到不安。比如:

“你刚才伤害了莉莉,你看,现在她在哭呢”。

当父母这样做时,孩子会更有思想,更有同理心。拥有这些品质的孩子不太可能欺负他人。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五、别人的玩具都是好东西

场景:

2岁的小宝看见姐姐在玩芭比娃娃,立刻把自己平时最喜欢的小马宝莉都扔到一边:“我想要芭比娃娃”!

2、3岁的孩子,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在这个年龄段,有很多的“观察”和“复制”。

通过模仿,孩子们学习语言、社交技能,以及如何操纵这个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都想要别人拥有的东西。

所以,当下次,孩子扔掉自己的小汽车,想要哥哥的大卡车的时候,试着将孩子的“无理取闹”解释成“渴望学习”。

爸爸妈妈仍然可以坚持反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但了解了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至少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以“更多的理解”和“更少的对立”,来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五、神奇的思考者

场景:

22个月的宝宝在浴缸里洗完了澡,妈妈打开排水口,要把水放出去,结果孩子突然就变得歇斯底里:排水口是怪兽嘴巴,太可怕了!

2、3岁的孩子,还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构,经常将生命特征归属于无生命的物体,比如:

月亮跟着我们,树木向我挥手,汽车在车库“睡觉”,以及“排水口怪兽”会吞下我的澡盆!

这是专属于孩子的“神奇的思维”,孩子们觉得自己希望或想象一些事情,这些事就会发生。

所以,不论爸爸妈妈解释多少遍“不会的”、“全是假的”,都不怎么有用。

但好的一点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孩子“神奇的思维”,来帮助孩子应对恐惧。比如:

和孩子一起做画一个“阻止怪兽”的标志,告诉孩子,这个标志特别厉害,只要放了这个标志的地方,怪兽绝对不敢过来。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很会玩,弄了个喷壶给宝宝,说:“你喷到的地方,怪兽绝对不敢来。”

幼儿是如何思考的?5个日常场景,分析孩子为啥“不讲道理”

幼儿时期的度过,确实不轻松。

一个乖乖的宝宝竟然变成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爸爸妈妈难免感到沮丧。

但要记住,你的孩子并没有“变坏”,他只是在慢慢学习接受周围的世界,他正在经历一个正常的发育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