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為什麼演得比女人還要女人?

梅蘭芳,為什麼演得比女人還要女人?

(圖)梅蘭芳(右)

同光十三絕,是同治、光緒年間十三位著名京劇藝人。

梅巧玲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坤旦,也曾開宗立派,聲名鵲起。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孫子,在藝術成就和影響力上,都遠遠超過了自己。

這個小孫子,叫梅蘭芳。今天他已經是名垂不朽的藝術大咖,是帶中國京劇走向世界的文化泰斗。

抓住清代末世衣角的梅蘭芳,原名梅瀾,字畹華,光緒二十年,他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柺斜街的梅家大院裡,這一年藝術成就蜚聲皇城的祖父,那位曾經的四喜班班主,已經去世十二年。

而父親梅竹芬,也是男旦,元明兩代法有規定,伶人的兒女無權改換職業,到清代民國,這一規定雖則沒了法律效力,風俗傳統卻在梨園行紮根傳遞了下來。因此梅蘭芳學藝似乎是生來難以更改的事兒。

不過當時的小梅瀾天賦並不很好,據他自己說:貌不驚人,言不出眾。

梅蘭芳的相貌怎樣,看過照片都知道,年少時的他是一副國字臉,而舞臺表演者講究的面容嬌美,是鵝蛋臉或錐子臉。這已經是不幸,更加不幸的是,將要走上舞臺的他,沒有炯炯有神的雙眼、沒有顧盼神飛的姿態,他是個小近視眼。說起聲腔,梅蘭芳的嗓子也不亮堂,嗓子不亮,反應還很慢,學起戲來往往是別人幾遍就過,他需要數十遍的重複。

梅蘭芳,為什麼演得比女人還要女人?

小梅蘭芳八歲時,他的伯父請了位朱師父來家教他,朱師父是個好老師,功底紮實,知識淵博,可看著自己一遍一遍的重複,小梅同學還是毫無長進,他語重心長地勸說梅蘭芳:畹華呀,祖師爺不賞飯。祖師爺不賞飯就是說這學生沒有天賦,梅蘭芳小小年紀,學習之旅嚴重受挫,他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堅持到底和知難而退另謀出路成為了兩難之選。

梅竹芬之死是天妒英才,他二十六歲就去世了,當年梅蘭芳只有四歲,他從那時跟著自己的伯父梅雨田,梅雨田也是搞藝術的,拉胡琴好手,可庚子國變後,皇城裡的娛樂圈不太景氣,梅雨田就重學了一門手藝,修手錶,他憑這門兼職養家餬口,還得負擔培養侄兒的重任。梅雨田一天天的,壓力山大,他只好把小侄子送到科班,送到科班後,老師們都知道這小孩沒戲,不願意做砸招牌的事兒,沒人教梅蘭芳。

此時,一位先生挺身而出,他曾經在四喜班工作過。他叫吳苓仙,受過梅巧玲的恩惠。如戲詞裡說積德才生玉樹苗,爺爺的善心仁義,到孫子那兒得到了不菲的報償。吳苓仙面對天賦一般的梅蘭芳,教學極為耐心,良師具備,只欠苦功,下面的努力只能靠自己了。

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高貴的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梅蘭芳是一天天變好的,十年時間,他每天用固定時間在家裡玩鴿子,看鴿子飛動練習眼神。無獨有偶,這方法被後來的六小齡童學走,六小齡童也是個眼睛高度近視,目光呆滯的小孩,他為了演好火眼金睛的齊天大聖,每日在外看人打乒乓球,經年累月,終於也塑造了熒屏裡不朽的美猴王。

梅蘭芳,為什麼演得比女人還要女人?

應對學習太慢,老師吳苓仙給梅蘭芳定了規矩:每句戲學三十遍。其實有些東西熟悉一點,就不用太死心眼了,可梅蘭芳就是堅持用這死功夫,每句每段都唱三十遍。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努力給他後來舞臺上的綻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梅蘭芳是演員,自己也愛看戲,他經常坐在觀眾席觀摩同行的表演,有時入了迷散場很久才走。當時學過崑曲身段,掌握武林秘籍的據說只有三慶班的錢金福,梅蘭芳虛心求教,把錢金福請到自己家裡,把那些不傳之秘都學了過來。他向錢金福學的,是武生戲,演周瑜之類的角色,不過身段體形方面的技法,皆有共通之處。四大名旦共同的老師、被梨園行稱為通天教主的王瑤卿大師,曾給過學生們一字評,他評梅蘭芳的字兒是:樣。說體形啊表演啊,優美可觀。

當時的伶王譚鑫培和梅雨田是好朋友,他盡力提攜年輕的梅蘭芳,兩人合演了汾河灣,反響很好。譚鑫培在舞臺上臨時加詞考驗梅蘭芳,梅蘭芳舞臺經驗越來越豐富,以前的遲鈍、木訥,都慢慢糾正過來。梅蘭芳愛和讀書人交朋友,他和齊如山等一批海龜相交甚好,他們幫梅蘭芳出主意,梅蘭芳在舞臺上豐富了青衣的表演,他主演的玉堂春轟動一時,梅蘭芳躥紅北京。

這還不夠,當時梨園流傳一句話:不到上海不成角兒。一切準備得當,梅蘭芳於民國二年赴滬表演,演了自己改編的玉堂春、穆柯寨等劇目,一向眼光刁鑽的上海戲迷,對梅氏的表演一片叫好,一顆梨園新星冉冉升起,曲藝界很快將開始翻天覆地的改變。不久以後,生派組班子的境況改變了,四大名旦成為全民偶像,中國京劇將走向美國,新的天地要開闢出了。

梅蘭芳,為什麼演得比女人還要女人?

不多久,伶界大王譚鑫培赴滬表演,劇場冷落,觀眾已經不再是聽戲者了,他們成為了觀戲者,他們成為了梅蘭芳的小粉絲,梅蘭芳代表旦角成了新一代伶界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