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这十年

北京的冬天总是少不了呼啸的北风。龙潭早市门口的商贩正在理货,一阵狂风扫过,一只塑料袋被吹到了天上。

十年前,塑料袋的命运在中国似被改写: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并于2008年6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一场关于消灭白色污染的环保运动在中国打响。

为了方便收纳塑料袋,市民薛大爷自制了一个塑料袋回收盒,那些还比较干净的,可以再次使用的塑料袋被薛大爷放到了盒子里,而那些脏了的则被用作了垃圾袋。这个情景在“限塑令”颁布后的一段日子里并不少见。一辆帆布小推车,几个被攒得皱皱巴巴的旧塑料袋,成为了多数人购物时的标配。

然而十年间,“限塑令”名存实亡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到底有没有为我们的环境带来一丁点的改变,塑料袋的使用量究竟有没有减少呢?

在“限塑令”颁布的初期,答案是肯定的。

从2013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限塑令”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看,2008年到2013年五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累计减少了670亿个,累计减少塑料消耗100万吨。

然而,喜人的成绩被随之而来的零售商业模式大变革冲刷得一干二净。随着网购、外卖等行业的爆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似乎更加便捷,坐在家中,动动手指,吃穿用等几乎所有产品都能“从天而降”。每年双十一的成交额都在创造着新高:2018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为2135亿元人民币,而去年这个数字为1682亿元。成交额翻翻的背后,除了让各大平台和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物流的整个链条业都尝到了甜头,这其中以用于包装的塑料制品厂家尤甚。

据《2016年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其中快递“直接使用”塑料袋数量约为68亿个,占比为46%。剩余的54%为电商平台和卖家的自带包装。

不久前,中国邮政局官网也发布了《2018年11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11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完成的业务量为58.6亿件,单月完成快递业务量超过2012年全年快递业务量。试想一下,如果每件快递用一个塑料袋,那么仅今年11月一个月就用掉了58.6亿个塑料袋,这其中还不包括防撞、填充等其他塑料制品。

当“限塑令”撞上商业新模式,似乎是完败了。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即使是从源头杜绝了劣质塑料袋的生产,对于消灭白色污染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比限制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塑料袋,回收、分解塑料袋才是真正对环境保护有意义的工序。

但塑料袋的回收情况却不容乐观。有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虽然我国塑料再生企业数量众多,回收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但真正能做到回收利用的的企业少之又少,高额的成本和技术研发费用成为一堵高墙,横亘在环保和发展之间。

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发展,也加速了污染的蔓延。不知道文章开头的那只塑料袋将会飘向哪里,又落在哪里;不知道那只印有龙潭早市标识的塑料袋会不会被我们的子孙捡起,而那时,我们和早市可能都已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