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電視要來了,電視圈掀起地震,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市場從來不相信弱者的眼淚,哪怕是市場的領先者,只要產品不夠好,用戶依然會用腳投票,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所在,也是新晉者的機會。據說華為電視要來了,作為一個消費者你興奮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華為今年將會涉足電視江湖,並在近期頻繁接觸彩電界人士,為即將推出的電視尋求渠道建設、產品營銷方面的建議。一位接受過華為相關諮詢的業內人士表示,榮耀預計今年4、5月份率先推出電視,華為電視今年下半年也會推出。

目前已經有200-300人的團隊,研發放在IOT大部門下,屬於智能家居的業務部門,預計將會讓京東方控股的高創公司做代工。華為做電視依然採取雙品牌戰略,榮耀更側重線上渠道,結合5G技術華為電視將定位中高端。對此,華為公司持謹慎態度,表示不予評論。

華為電視要來了,電視圈掀起地震,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華為電視必然會上馬

該來的擋不住。通常,無風不起浪,不評論基本等同於默認。華為電腦也是經過一輪的媒體猜測、闢謠之後和大家見面。從市場策略來看,只要符合企業的發展策略,產品線的延伸是水到渠成。消費級市場潛力巨大,華為已經嚐到甜頭。華為2018年總營收高達1085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21%。2018年華為手機出貨超2億臺,消費者業務收入規模同比增長50%,較目標提前一年跨越500億美元里程碑,佔據華為收入的半壁江山,要知道2010年手機出貨量才僅僅300萬,那還是華為手機給運營商貼牌的時代,足見華為在消費級領域的爆發力和對開闢消費市場的期待。

華為進軍手機領域是自然的邏輯。特別是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三星、蘋果、高通、摩托羅拉等巨頭都在打專利戰,如果要打通全球市場,憑藉在通信技術領域的核心優勢積累,華為有了技術和專利積累,足夠應對手機市場上的專利之爭。有了手機市場的巨大成功,緊接著,2016年華為推出筆記本電腦,搶佔辦公市場,一路走來收穫頗豐。

華為電視要來了,電視圈掀起地震,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家庭互聯網

得益於華為芯片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5G技術更是領先於世界,因此,華為有更廣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覆蓋消費領域市場。特別是電視市場,需要新技術帶動新應用場景,顛覆用戶的傳統認知。比如,從內容端,5G技術的到來使得更多4K、8K的內容不斷湧現,將會帶來更全新的內容體驗,利用5G技術的先發優勢,華為更容易佔領用戶品牌的心智。5G技術作為IoT領域的核心技術,而家庭互聯網場景的串聯離不開入口級的電視產品。就目前來看,圍繞家庭場景所推出的智能設備有智能音箱、空調、冰箱等、智能電視等,但是,對消費者互動性和參與性更強的依然是電視。此外,華為也需要藉助電視產品帶動海思芯片麒麟OS系統的發展。

助力華為電視成功的四個核心優勢

去年,華為消費者BG掌門人餘承東在公司內部講話時表示,華為消費者BG上下應該有遠大追求,必須做世界第一的產品,世界第二沒人能記住。追求決定高度,要麼不進入,一旦進入一個領域,就要成為這個領域的王者。分析來看,華為電視成功有幾個核心優勢:

華為電視要來了,電視圈掀起地震,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餘承東

一是品牌優勢。華為不僅僅是中國驕傲,更是全球品牌,特別是拿下電信運營商領域全球第一之後,華為已經躋身全球品牌領先者。如今,華為手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場保有量和消費者口碑推進華為品牌效應的外延是華為電視的優勢。

二是資金優勢。2018年華為公司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085億美元,同比增長21%,2019年營收目標1259億美元。華為巨大的營收以及研發投入,必然給新業務的拓展帶來新的支撐。此前有報道指出,與小米等其他互聯網電視不同,華為的智能電視並不是ODM的產品,而是華為自行研發設計生產。也就是說華為將會自己開生產線,將會是研發設計生產組裝為一體,這將是與其他互聯網電視最大的區別。

三是核心技術。提到華為,首先想到的是華為注重技術投入,華為未來十年每年將投入營收15%用於研發,其中拿出總研發費用的20%-30%用於基礎研究,一步步佔領通信技術領域的制高點。特別是5G技術已經領先全球,訂單超過30個,25000個基站。另外,華為電視採用自己的海思芯片,體現出了芯片技術能力。

四是供應鏈整合能力。手機產品是供應鏈能力的比拼,數百個供應商,紅極一時的樂視手機就因為供應鏈擠兌問題推到了多米諾骨牌,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樂視生態化反宣告失敗。曾經不可一世的小米手機因為所謂的飢渴營銷和跳票,備受消費者詬病,雷軍不得不親自接管供應鏈管理,使得小米度過了危機,重新走向了正軌。如今,已經是中國手機市場老大,全球市場老二的華為手機鮮有供應鏈問題爆出,足見華為對供應鏈管理方面的重視以及管控能力。

華為電視來了,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最近5年,電視機領域有了互聯網以及創新公司的加入,顯得格外熱鬧。傳統電視廠商從單純的比拼硬件和顯示技術有了更多維度的競爭,比如內容、生態服務等。而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加入讓價格更親民,甚至是誕生了不少價格“屠夫”,比如樂視電視、小米電視、PPTV、暴風TV 、未來電視、風行電視、看尚電視、微鯨電視等等,但是,喧鬧之後,盲目的價格戰使得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因為面板漲價、渠道不堪重負、銷量持續不佳等綜合因素而不得已倒閉。相比之下,傳統電視領域的創維、海信、長虹、TCL、康佳等品牌憑藉過去的品牌、原始用戶和渠道積累,依然是市場上的主流品牌。

不過,互聯網電視作為年輕品牌迭代速度更快,以期更快速的接近消費者訴求。小米自2013年9月推出智能電視以來已經接近6年,產品迭代到了4系列,產品品類也日趨豐富,可以說,小米電視和手機一樣,是小米陣營裡面的重要業務線,也是小米推進IoT生態鏈,佈局家庭場景的入口級產品。

華為電視要來了,電視圈掀起地震,小米電視準備好了麼?

小米電視

關於小米電視取得的成績,雷軍在小米年會上提到,2018年是小米大家電雄起的一年。小米電視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登頂中國第一,在海外市場連創佳績。小米電視作為一個新晉品牌,我們似乎應該給小米電視鼓掌。現如今,華為電視要來了,再加上華為和小米在手機領域經常互懟,以至於不少網友很自然的認為華為電視是直指小米電視。

的確,參照華為手機的成長曲線來看,第一依然是開闢電視業務線的基本原則。首先是拿下中國市場第一,然後瞄準全球,因此,把小米電視國內第一的位置拿下也是必然。狹路相逢勇者勝,針尖對麥芒,看誰更強。

總之,我對華為切入電視市場持歡迎態度,但是挑戰也很大。手機產品的成功不能簡單的複製到電視領域,電視產品和手機產品有差別,市場的迭代週期相對較長,技術更新也相對較慢,需要慢工出細活兒。而且中國彩電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達到4705萬臺,零售額達到1433億元,分別同比下跌1.1%和9.5%。未來想要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取得突破,對華為電視來說挑戰相當大,畢竟新品牌需要塑造,新產品也要打磨,要想讓用戶從關注到購買也要有一定的時間週期,而且也要面對電視眾豪強的集體競爭,華為電視的路不會太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