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治癌” 是科學的勝利還是盲目樂觀?

過年期間,一篇名為“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癒病危晚期癌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素材來源於陳小平教授1月23日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做的一個演講。

陳小平在演講中稱,他的團隊致力於研究通過瘧原蟲來治療癌症,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瘧原蟲抗癌的治療,10例已經觀察了一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癒。

“瘧疾治癌” 是科學的勝利還是盲目樂觀?

最近有一篇這樣的新聞在各大公眾號、各大媒體瘋傳,題目大多為“瘧疾可以治療晚期癌症”。很多公眾號和媒體又開始狂歡,讚美之詞溢於言表,什麼“重大突破”,“中國人攻破癌症”,乃至“下一個諾貝爾獎”。

本來看到這樣的標題,一般作為專業人士是不大會點開認真看的。但是春節前後各方親朋友好都把這類文章轉發,並激動地詢問很多專業人士到底是否靠譜,癌症是否被中國科學家攻克了之類的問題。

【媒體】

用瘧原蟲治癌,有多少科學依據?

治癌症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就行了?

據科技日報報道,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一篇演說熱傳。他用通俗語言講解了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原理,但這被傳播成了金庸小說裡的“用病治病”,似乎治癌症就像武俠片裡“以毒攻毒”療傷那麼簡單。

瘧疾忽然從反派化身為對戰癌症的“特效藥”,還“一針血”就完事?這顯然是誤解,也並非陳小平的原話原意。瘧原蟲能否治癌?這是個嚴肅的命題。它值得探索,但眼下還不宜對這一研究的初步結果進行拔高解釋,並因此得出“可以用瘧原蟲來治療癌症”的結論。

在機理上,需明確的是,利用瘧原蟲治癌並非“以毒攻毒”,不是以瘧原蟲的“毒”去攻擊癌細胞的“毒”,而是通過瘧原蟲啟動和增強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力,讓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癌抑癌的效果。瘧原蟲不過是激發抗癌的特異性免疫力的觸發者。

瘧原蟲感染人體後,可以激活負責天然免疫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細胞),並誘導這些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殺滅一部分癌細胞。尤其是DC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誘導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生成,並且攻擊腫瘤。

現在的臨床試驗性腫瘤免疫療法之一就是,應用腫瘤相關抗原或抗原多肽在體外致敏DC細胞,再回輸病人體內以抗擊腫瘤。如今,這些機理在小鼠身上得到較多的證明,但在人身上並不充分,主要是還不能形成大數據。

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要證明某個治療手段或藥物的有效性,需要大量病例來證實。循證醫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但陳小平團隊迄今為止對人的臨床試驗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療且觀察了1年多,2人治療有效。判斷癌症治療效果的“硬核”標準之一,是5年生存率達到多少。可瘧原蟲抗癌試驗的病人,迄今最長時間還不足2年。

另一種檢驗癌症治療的標準,則是客觀緩解率。如果患者的腫瘤持續增大到超過20%,表明治療無效,稱為疾病進展(PD);如果患者病情發生變化,位於進展和緩解之間,稱為疾病穩定(SD)。

這10人中,5人處於疾病進展中,3人是疾病穩定,2人是有效,看起來穩定和有效達到50%。但有效的2人也算不上“實錘”。當然,瘧原蟲治療疾病在歷史上也有先例。1917年,奧地利醫生賈雷格用瘧原蟲治療因神經性梅毒癱瘓的病人,使他們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因此他獲得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直到今天,瘧原蟲對晚期梅毒的療效機理,也沒有闡述清楚。

而用瘧原蟲治療癌症病人,還涉及倫理問題——不能讓癌症病人遭受雙重打擊,在治癌同時患上瘧疾,或遭遇由瘧原蟲引發的症狀和不適。

所以說,目前的瘧原蟲治癌大數據並不充分,治癌效果的證據也不確切,還需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因而,在治癌方面指望“一針血”見效,想法雖好,卻並不現實。

【專家】

“瘧疾治癒癌症”:使用“治癒”易誤導大眾

儘管是在春節期間,有平臺還是特地詢問了一些專家(腫瘤專家和傳染病專家),專家們基本上對該新聞流傳這麼廣都表示有些驚訝,批評了有些媒體的報道是不負責任和過於誇大的。

相關報道被媒體誇大,首先邏輯有問題:

(1)提到使用抗瘧疾的藥物——氯喹來治療腫瘤,又用此來證明瘧疾可治療腫瘤,這在邏輯上是正好相反的;

(2)提到的有效率50%是不對的,十個病人中最多可能有兩個得到緩解(按客觀緩解率計算),所以也最多隻能說是20%(如果按照已公開的影像數據,以及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似乎尚不足以支撐緩解),另外樣本量少;

(3)該項研究的信息披露並不完整,關於入組病人的信息仍不清楚,比如多少病人是真正的晚期;

(4)臨床研究質量控制在細節上是欠缺的,比如按照GCP要求,病人的病號及病人縮寫不能公開(據公開的信息顯示,病人的名字清晰的顯示在影像資料上),部分專業術語還有待商酌的;

(5)瘧疾是有傳播風險的,從公眾風險來說,使用瘧疾來抗腫瘤也要考量到公眾因素;

(6)該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是沒有受益的,至少沒有顯著地受益。

總之,這項研究中好多細節沒有披露,我們不能做出很完整的解釋或闡明,同時媒體在報道此項研究時也有誇大之嫌。

這種事情“解鈴還須繫鈴人”,最好這事由研究者自己出來發聲,做一次澄清。很多報道用那麼多誇張的語言來描述,這是不合適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病人什麼階段,經過什麼樣的治療,然後得到了什麼療效,等等,要稍微比較科學準確地描述,比如文中說“醫院下通知書:病人只能活3至5個月”,醫院會下這樣的通知書嗎?肯定是不會的。哪個醫生也不會對病人說你能活3到5個月,更不用說下通知書了,等等這種太誇大、不嚴謹、不嚴肅的描述。

【網友】

連正式論文還沒發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早在2017年10月19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曾聯合主辦了“2017瘧疾與癌症跨界交流會”,會上就曾報道了“我國科學家利用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取得得了初步的臨床療效,晚期癌症患者未來將有救了”。

“瘧疾治癌” 是科學的勝利還是盲目樂觀?

圖片來自新浪網新聞截圖

據公開報道,陳小平研究員的主題報告提到,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觀察到2例顯效,其中1例轉移病灶消失,並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目前該患者體內已經無腫瘤病灶,他還應邀出席了本次會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陳小平的這一研究結果至今尚不能在任何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查詢到。而“SELF格致論道”是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

至此,這篇過年期間的爆款文章出爐過程已經明瞭:科學家將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結果發佈在公眾傳播平臺,並被自媒體進一步放大過度解讀。

可以說,瘧原蟲治癌確實有科學機理,也有事實依據,包括動物和人的試驗結果。但是,現在尚未看到陳小平團隊把這項人體研究結果發表於正式的學術期刊。上述情況表明,如果現在就認定瘧原蟲治癌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成果並馬上可以成為癌症的常規療法,還為時過早。

【回應】

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

由於該新聞是在太火爆,也引起了國家媒體的關注,並採訪了與陳小平研究員合作進行臨床試驗的的鐘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的表示還是比較謹慎的,認為“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

“瘧疾治癌” 是科學的勝利還是盲目樂觀?

鍾南山院士在採訪中表示:“該項實驗已經進行了近4年的時間,都用於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果,病症處於終末期病人的治療,目前已臨床試驗了近30例,有10例觀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比較明顯的效果,這些病人主要患有肺癌,也有少數前列腺癌,腸癌患者。目前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個別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

此外,鍾南山還強調,“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週期性發燒等各類症狀,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發燒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了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瘧疾治癒腫瘤”這個結論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就盲目向大眾普及是不可取的。中國的百姓被這類新聞忽悠了一次又一次,在很多媒體眼裡,癌症被中國科學家每年都要攻克好幾回。為什麼現在大眾百姓漸漸對專家喪失信任感?這裡面很多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