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在隋唐之前,一直有這麼個說法:“得關中者得天下”。關中地區水源豐富,農業發達,後勤供應有保障,可以形成獨立封閉的系統。關中的核心地帶有渭河、涇河等河流流過,水源充足。而且關中也是中國版圖中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之一。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800年前,這裡就是西周的首都,所以關中人口稠密,農業基礎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還在關中地區組織過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通過開鑿人工水渠的方式,把渭河、涇河等河流水系全部打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農業灌溉系統。所以,關中每年的農業生產都能滿足軍隊的後勤需要。

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再看看關中地圖,秦國佔盡地理優勢,關中地區依山傍水,易守難攻,安全係數高。關中地區的北面是覆蓋著厚厚黃土的黃土高原,南面是高大巍峨的秦嶺山脈。關中地區則是一個由黃河的支流渭河和涇河衝擊形成的狹長河谷。整個關中,中間寬,兩頭窄,有點像一顆橄欖。這就意味著,在關中的政治力量只要用少量軍隊扼守住東西河谷的兩個谷口,就足以保衛自己。在古代,有“百二秦關”的說法,什麼意思呢?這是說你就算用百萬大軍攻打關中,關中人只需要區區二萬人就可以抵擋。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關中的險要地勢一點都不誇張。所以,在關中的政治力量往往都熱衷於對外擴張,反正即使主力部隊長期在外征戰,也不用擔心敵人在背後捅刀子。

生活在關中的民眾有尚武傳統,也就是在對抗中獲得快感,把軍事征服當做光榮,因此軍事動員能力強。關中地區的北部和西部靠近內蒙古高原,這裡曾經先後出現過西戎、匈奴等遊牧民族,關中民眾在和這些遊牧民族周旋的過程中,漸漸也沾染了遊牧民族的習氣。他們不僅可以就近與匈奴開展馬匹貿易,而且還從遊牧民族那裡學到了騎馬射箭的功夫,個個都驍勇善戰。司馬遷的《史記》就曾經記載,戰國時期生活在關中的秦國人在作戰時會赤膊上陣,追殺敵人,不割下對方的腦袋不罷休。這是一群天生的戰士和征服者。

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秦國也沒閒著。秦國為了鞏固強化關中的防禦體系,打造出一套閉環系統。秦國人在關中東西兩邊的谷口修建了四大關隘,也就是關卡,分別是東部的函谷關、武關和西部的蕭關、大散關。一旦受到外部威脅,秦人只要固守這四處關隘,就可以保全自己。公元前318年,關東的韓、趙、魏、楚、燕五國聯合攻打秦國,聯軍被阻擋在函谷關外。此後關東列國又先後組織過4次攻秦戰爭,幾乎每一次都兵敗函谷關,由此可見秦人打造出的防禦體系完全是一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閉環系統。

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關中地區的險要地勢雖然很適合防禦,但是反過來說,交通閉塞,溝通不暢,也導致秦國長期以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邊緣國家。所以,秦國人在創業初期就非常善於利用外來人才,把別國的好的經驗和人才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引進就是商鞅變法。當時,在魏國不受重用的商鞅來到秦國主持變法。他基於秦國農業基礎好和民風尚武的特點,確立了秦國的核心競爭力——“耕戰”。也就是說,商鞅通過確立土地私有化,鼓勵農業生產,又建立軍功制度,培養軍隊的榮譽文化,最終把秦國打造成為一臺只知道種田和打仗的戰爭機器,使秦國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優勢進行對外擴張。此後秦國大舉進攻魏國,吞併魏國屬地少梁邑,解除了函谷關以西的軍事威脅,把秦國國界拓展到了現在中國陝西省和河南省的交接地帶。自此秦國在關中站穩腳跟,就可以安心的出擊奪取更多的戰略要地了。

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首先是山西,山西位於關中地區的東北部,南面是中原腹地,東邊則是河北。因此,山西可以作為其他區域的政治勢力對外擴張的一個跳板,佔據山西就能把自己的勢力快速滲透到其他區域。如果關中的秦國佔據山西,就等於在中原腹地的北方高懸起一把利劍,使中原的魏國和韓國隨時面臨秦軍南下的威脅。同時秦軍還可以通過山西太行山的幾處通道向東進入河北,攻擊燕國和趙國。也就是說,只要秦國佔據了山西,就可以同時震懾四個大國。山西也是一個緩衝器,它起到對周邊區域在側翼的防衛作用。假如你手頭有當代中國的地圖,不妨仔細觀察一下山西省,你會發現山西省與其他省份的邊界從來不是人為劃定的,而是天然的地理邊界。山西的南部和西部的邊界是黃河,而東部邊界是縱貫南北的太行山脈,北方邊界是依憑陰山修築的長城。而山西的中部則是由汾河衝擊形成的河谷。聽到這裡你也許會發現,山西在地形上非常類似關中,同樣是易守難攻。所以,秦國優先進攻山西,除了可以威脅其他國家之外,還能進一步加強對關中的保護。

這一次從地理角度分析,秦國是如何滅六國完成統一的?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為爭奪現在山西省境內的上黨郡,在山西的長平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決戰。最終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告終,40餘萬趙軍被秦軍活埋而死。當然,秦國也以損失20萬人為代價才奪取了山西的控制權。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國家脊樑被秦國打斷,關東列國最後一支可以抗擊秦軍的武裝力量全軍覆沒。

如果把古代中國看成四邊形,秦國本身佔據西邊,而在長平之戰爆發前,秦國已經佔據了另一條邊,也就是湖北地區,那麼從趙國手裡奪得山西后,秦國就佔據了一南一北兩條邊,確立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體系,從而讓秦國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楚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這五國構成戰略威脅。這樣一來,秦國完全掌握了統一天下的軍事主動權,秦國開創大一統的歷史車輪再也無人可以阻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