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釋義“自性”

師兄:師父好,請您再開示一次什麼是自性,謝謝師父的不厭其煩。

師父:自性就是我們熟悉的佛性。六祖當年聽五祖給他說《金剛經》的時候大徹大悟,就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就將自性描繪成五種特徵,一個是不生滅,一個是不動搖,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一個是能生萬法。那好了,那就只是告訴我們自性有這五個特徵。那麼六祖是中國佛學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徹大悟的祖師,他的境界和佛是一致的,他的言行是如理如法的。他以前是跟誰說啊,說“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就是我說話跟佛說的是一致的,不會違背的。

那好了,六祖是不是很可惜沒有詳細告訴我們什麼是自性啊,不會,在《壇經》裡面有一個非常顯眼的人物,那就是慧明。他當時要搶六祖的衣缽,結果知道那裡六祖衣缽放在那裡他拿不動,那為什麼拿不動我以前也有過按照我的想法給大家註解過,所以先不談。慧明就很誠心的說要請六祖指導他明心見性,所以六祖就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哦,**,你現在很專心的聽我說話,你的心很平靜,你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個就是**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們的自性。所以現在大家專心地聽我說話的這種精神狀態,就是你們的自性顯現的狀態。

那你說等一下我要去做事那完蛋了,自性又不見了。不會,你們接下來去做什麼事情,你們都保持這種清淨的心,清淨的心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所謂的客觀的心態。那六祖有沒有給我們註解,有的。他在當年見五祖的時候不是說“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弟子就是他自己自稱,叫五祖叫和尚,和尚其實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話就相當師父的意思,當然這裡是指出家師父。好像大家很恭敬的叫我師父,就不能叫我和尚,這個和尚是對出家師父的一種尊稱,我們俗家人就不能用這個。他說師父啊,我的心吶常生智慧。智慧和煩惱有什麼不同啊,煩惱是因為著相而有,智慧是因為離煩惱,這種心態就叫做智慧。

那有沒有哪本書有說到這點, 有啊,《波羅蜜多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般若是什麼啊,般若就是自性現前的這個清淨心的狀態,用這種清淨心去看待一切,這就是智慧的行為。你自己一廂情願去看待那就是無明。那有沒有依據啊,有啊,那就是《楞嚴經》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以你自己一廂情願的觀念去看待就是無明的根源。“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知見無見,怪事,說知見,又說無見,就是說你這個認識事物的心啊,你不要帶著你的成見,這就是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其實就是不執著生滅的狀態,也就是說你沒有著相,無漏真淨,這就是最完美的境界。所以這麼就知道了,惠能大師當年說“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就是說我的心吶,永遠就是清清淨淨的,以我這個客觀的心去面對一切,去從事一切都是種福田,因為不會造惡業,不會造惡業而去為人處世,那就是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那種清淨心。然後用清淨心去為人處世,那就是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你現在的清淨心和六祖當年的清淨心有沒有區別?還是有所區別,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歷練,使你這個清淨心的水平不斷提高,到一定程度真的就變成非常客觀了,那就是明心見性的狀態了。謝謝大家!

推薦人:明勖

了空居士釋義“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