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一個是把故事當MV拍,一個是把電影當小品演。同樣是打著給演員機會的旗號,折射出的卻是不一樣的妄想與卑微。

把芒果臺的《幻樂之城》和藍莓臺的《我就是演員》拿來作對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作為目前國內最有話語權的兩個衛視臺,在節目類型上的相仿相殺從未停止。從長盛不衰的新人選秀,到逐年式微的親子秀,再到氾濫成災的明星真人秀,你有我有全都有,為了爭奪那些花錢不眨眼的金主的眷顧,順便豐富十幾億人民的業餘生活,可謂抄遍全球殫精竭慮。

然而,明星常有,新鮮感卻不常有。

當他們把幾乎所有能唱的歌手、會玩的明星、沒生的BABY都逐一請了一遍之後,焦慮地發現,現在的觀眾HIGH點是越來越高了。一個IP沒玩兩年,就已經開始審美疲勞。

於是,兩個同樣是以演員為主角的節目登場了。

猶記去年,《我就是演員》的前身還叫《演員的誕生》,由於槽點太多,狗血不斷,被吃瓜群眾吐著吐沫親切地稱呼為《戲精的誕生》。那一季的舞臺猶如橫店的群演現場,充滿了各種不知所措卻又用力過度的表演,歐陽娜娜一吼怒登表情包,黃聖依硬把親媽尬演成後媽,就連被章子怡迷妹般捧上冠軍寶座的週一圍演技中也藏著迷之油膩,拿腔拿調的樣子讓人如誤食了地溝油般不適。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儘管中間也有出色的表演,比如彭昱暢的人質和翟天臨的留守老人,但終究翻盤無力。最後再被袁立一撕,廣電介入,正劇秒變鬧劇,順便把一貫以喜劇姿態示人的宋丹丹老師也拖下了水……

原以為這樣爛尾的節目應該就此壽終正寢。沒想到我不愛你不後悔,電視臺卻不尊重故事結尾。

覺得不爽?那我們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求生欲極強的《演員的誕生》搖身一變,2018成了《我就是演員》。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一樣的環節,一樣很愛失望的子怡和很喜歡『喊出來』的天池。坦白說,一開始我是拒絕的。若不是偶然在一篇推文上看到了陳凱歌導演的現場分析,應該這一生都不會有什麼交集了。

看了幾期之後,我必須得說,之前的印象頗有改觀,起碼這一季的《我就是演員》,讓我看到了更多演員的誠意。

如果說上一季的風格讓人抓狂,那這一季的基調堪稱內斂。

不再靠流量明星來炒話題,也不再刻意追求所謂爆裂的演技,反倒是這樣,給了那些真正會表演的演員用心而非用臉表演的機會。

縱觀整個賽程,儘管煽情的情節依然存在,只會念臺詞的演員也依然不少,但至少每一期都有一兩個演員能真的讓人看得下去。比如第一期的宋洋,第二期的張鈞甯,第三期的孫茜,第四期的李蘭迪,第五期的王曉晨,第六期的王陽……未必好的都能贏得A角(比如李蘭迪),也未必贏了A角的就是最好(比如郭麒麟),那又如何?觀眾的眼睛又不瞎。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而在演技之外,這個節目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讓所有人第一次看到了作為演員真實的無奈與卑微。

平常我們眼中的演員明星,都是光鮮亮麗來錢容易男神女神前呼後擁,但到了這個舞臺上,才把他們還原成了人的模樣,每個人都如同來參加一場面試般小心翼翼。

說實話,把影視劇當小品演,對於熒幕演員來說,的確是一種折磨。小品表演追求的是即時的反應和快感,難免容易浮誇,而影視劇表演追求的是內心的挖掘和感染,看重層次和細節的厚積薄發。當一個節目用影視劇的標準來評判小品,這就如同用宴會的標準來要求快餐,多多少少都讓人透著為難。

即使爐火純青的大咖拍戲也是需要多來幾條漸入佳境的,非得要求參賽者們像演小品一樣一條過,別說走心了,這點時間連走到喉嚨都不太夠。一個最鮮明的栗子,第六期,當金像獎影后劉嘉玲被起鬨上臺示範表演《左右》時,明明在笑場的邊緣瘋狂試探,卻被天池老師硬誇為笑著演哭,也真是讓人想用哭回應一個笑。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演員趨之若鶩的來上這個節目呢?

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到這麼一個舞臺來被人評頭論足,求的無非就是一個被關注的機會。除了真金難卻的那些角兒們,真要不缺戲演,誰吃撐了要來受這個虐?

於是,每次表演完畢主持人關於『為什麼要來這個舞臺?』的常規串場,都會變成一次又一次扎心的靈魂拷問。

我們聽見了王媛可內心的恐慌。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也看到了薛佳凝臉上的無奈。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明白了王曉晨不上不下的焦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也讀懂了經超太太心酸而又幸福的眼淚。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演員,一直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而今,當他們卸下這個職業所賦予的美麗濾鏡,忐忑地站在臺上接受觀眾的挑選。我們這才發現,和所有的行業沒有不同,能爬上塔尖享受孤獨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都擠在人堆裡,臉上寫滿無助與仿徨。

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有機會演繹別人的人生。和我們一樣,他們迴避不了作為普通人自身的卑微。


如果說《我就是演員》是讓演員低入了塵埃,那麼《幻樂之城》就是就讓演員開出了花來。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在這個節目中,演員不僅需要當編劇,當歌手,跳舞,更為神奇的是,還需要實力展現『演員很忙』,在無後期剪輯的條件下瞬間換裝、走位、秒切各種表演狀態,可以說是很拼了。

對於被動慣了的演員,這無疑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挑戰。不僅可以一人分飾多角,還能一人分身多處。想想都令人激動!

這樣的設置差一點讓演員誤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可後面的事實證明,這不過是個妄想。

節目的定位模糊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原本這是一個可以做得很有逼格的節目。自稱中國電視新物種,無論從整個概念的創意還是現場氛圍的營造都頗具野心,尤其是不惜重金邀請到從不上綜藝的王菲來作體驗官,讓所有人都格外期待。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但是,開播之後,觀眾卻覺得一言難盡。這究竟這是個音樂節目?還是戲劇節目?抑或是個雜技節目?

不知是不是跨界太多,整個節目呈現出了一種不管不顧的硬拗氣質。說不清楚是演而優則唱,還是唱而優則演。所有觀眾彷彿報名參加了一個拼多多版柯達劇院跟團半日遊,到一個如同奧斯卡頒獎禮的現場,看看何炅耍耍寶,看看女神卸下高冷咯咯地笑,再對著屏幕看看四個插播了幾首歌的微電影,參觀一下拍攝現場,結束半日行程,回到溫暖的家中……最後記得的,也只有王菲本人,以及她邀請來的女兒、死黨與情敵。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節目定位是『音樂創演秀』。既然花8000萬請來了王菲,那按正常的邏輯來講,自然是以音樂為主的一個秀,但是歷數整季的12期,請來的嘉賓80%都是演員。

不覺得奇怪嗎?

認真看過節目的觀眾不難發現,在所有節目的編排過程中,發起人梁翹柏和體驗官王菲的出發點是有衝突的。王菲更希望的是用唱來串起演,而梁翹柏則要求用演來串起唱。

這裡存在一個很現實的矛盾,如果是以唱帶演,那拍出來肯定就是MV,節目組會擔心沒有故事單靠音樂,內容單薄曲高和寡。而如果是以演帶唱,那故事的題材和調性就很重要,太過濫俗煽情就會將整個節目的格調直接拉低。

於是,我們從邀請的參演者身上看到了節目組在唱和演之間搖擺不定的掙扎。

剛開始請了一些還不錯的演員,演戲沒問題,但一開口唱就讓人出戏。比如演技備受誇讚的任素汐,開始演得感天動地,演著演著就將人帶入了車禍現場。儘管菲姐安慰說演得真好讓人都無所謂她唱了啥。但的確,她到底唱的是啥?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後來又邀請了幾個還不錯的歌手,但一演戲就不知該如何處理了。比如周筆暢來的那一場,原本意境前衛,畫面唯美,但總導演看完排練要求加入故事,結果弄得不知所云。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再後來連莎拉布萊曼都毀了,節目組硬是把人家月光女神扮成了賣菜大媽,不僅沒有為節目增光添彩,反倒將女神弄得灰頭土臉。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這明明就是一個音樂節目啊!為什麼非得要弄那麼多煽情的故事?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故事需要的是來龍與去脈,而音樂追求的是回味與留白。

原本幻就是虛。但如果一定要『以樂知名,載演之城』,再美麗的東西,一旦落到了實處,就變得沒有了一丁點想象的空間。

王菲想講的是無招勝有招,結果到了演員這兒,卻變成了你砍我一刀我也砍你一刀。

這也就怪不得王菲會對自己女兒的那一段毫不避嫌地讚不絕口了。

因為,只有那一段,才真正做到了化實為虛。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回到整個節目引以為傲的『實時唱演,無後期剪輯』概念本身,總覺得這是一個略帶自虐色彩的設定,噱頭大過於實質。其實,作為一個觀眾,誰關心這過程是怎麼弄出來的呢?我們真正要看的是結果不是嗎?如果一幢房子都蓋歪了,卻非要讓人誇獎腳手架搭得如何精妙,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勇於嘗試固然可嘉,但製作的規律卻不能不顧。對整個製作團隊極為苛刻的協作要求我們暫且不提,單是對於演員的表演,這就已經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偽命題。

你可以說不會唱歌的編劇不是好演員。但是,表演,真的是可以瞬間切換的嗎?

還記得幾年前,無聊的綜藝裡,大家都還在把當場幾秒鐘內流出眼淚當成評判演技的標準。直到最近幾年才意識到,演技並不是說哭就哭說笑說笑,而是真的能把觀眾代進去,和演員同悲同喜。會流淚並不稀奇,強忍得住的眼淚才高級(詳見下圖聶遠《延禧攻略》送別白月光,周迅《如懿傳》送別永琪)。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演戲可不是變臉,說演就能演的,沒有那個情緒帶入那個情景,又怎麼能感染得了觀眾?你讓演員腦子裡這一秒想著別跑調,下一秒又記著衣服別脫錯、路線怎麼跑,真能專注於表演嗎?如果只是帶點情緒唱唱歌,那肯定沒問題。苛求完整的故事同時還要又唱又跳,那就真的是為難演員了。

尤其在一個音樂節目中,這注定是一場吃力不討好的旅程。

最後一期,王菲又唱了三首歌曲。除了旁白,她沒有說一句話,卻讓所有人如夢初醒:如果你在我的夢中,我又在誰的夢裡?我們真的醒過嗎?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幻樂之城》VS《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妄想與卑微

演員總以為誰都能演就了不起,殊不知,人一生最難演好的,其實就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