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那个赤子之心的优雅老人

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那个赤子之心的优雅老人

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之际,重读他那些哀而不伤的清峻文字,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游魂在字里行间游走,一个敢于自我批判自省的绅士在高楼大厦间踽踽独行,一个优雅睿智的老人在香烟袅袅中莞尔而笑。

木心先生的叙事性散文,给人的感觉是虚实参半,往往是由一件真事引起,有所感悟,敷衍成文,真事只是个引子,故事发展下去离真实渐远,虚构坐大,所以倒不如说是小说。

不过,观小说中之事,可见作者之行事风格,品行修养,作品中的“我”,和现实中的作者,二者难以分开。

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那个赤子之心的优雅老人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绅士,外表体面优雅,却有一颗恻隐、不忍之心,每当见到现实中令人难堪、不平之事,因为内心良善而转过头去不忍看。比如,《末班车的乘客》一文中,写了一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祖孙俩和一块糖的故事。在商品凭票供应的年代,吃饱饭尚不可得,糕饼糖果更显珍贵。外祖父带着年幼的外孙女一道坐公交车,老人像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摸出一块包着彩纸的硬糖,在女孩眼前晃,女孩叫着去够那块糖,被老人枯瘦的手臂挡开,老人细心地剥开彩纸,女孩乖乖地静等,不料,随着女孩的一声尖叫,那块糖倏地进了老人的口中。最后,女孩得到了那张糖纸,凑近鼻孔闻了又闻。

这一幕被“我”看在眼里,因为出乎意外和感到不忍,而把视线转向车窗外。作者如果是有孙子的,肯定是个疼爱孙子辈的老人,而不像文中这个老人,只顾自己贪图独占一点点奢侈的味觉享受,而忍心面对孩子失望的眼神。

这种情形在木心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街头三女人》一文中,纽约街头的一个黑皮肤女人向“我”讨钱,称要坐地铁买车票,等她讨到了钱,却根本没有买车票,而是偷偷买了烟抽。以前在北京地铁,这种讨钱买车票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向你讨到钱后并不坐车,而是在原地继续讨要“车票钱”,当然是在你坐车离去之后。纽约发生的事和北京如出一辙,作者发现黑女人讨钱后并没有朝地铁方向走,而是走向报摊买了一包烟抽。一般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善心被利用,就会觉得愤怒,势必上前理论揭穿此人。但作者发现真相后却回身快步走开,生怕女子发现,以避免他人难堪,自己尴尬。发现自己被欺骗而不点破,反而怕对方发现自己已经识破,为对方留有余地,即使自己并不认同对方的行为,这是一种成全。

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那个赤子之心的优雅老人

另一篇《同车人的啜泣》中,一个探亲返程的青年男子,因为家中婆媳姑嫂关系不睦势同水火而痛苦,扑在前座椅背上啜泣。“我”看到了一切,想着如何安慰他,欲抚其肩背,与其谈心,又怕对方唯恐有人看到自己的窘态,好心被误解,多此一举;想着天凉欲给他披件衣服,又怕被对方认为有别的企图,殷勤过分。最后,作者只做了一件事:关了临近的窗子,毕竟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单薄。

对于别人的烦恼和痛苦,局外人能做的事其实很少,不打扰别人,不幸灾乐祸,只是默默地替他关上窗户,这种不形于色、不着痕迹的善意和体贴,是对别人内心感受的重视与体谅。

木心其人,赤子之心。

一点小小的感触,以此纪念木心先生。

原标题:《木心先生笔下的不忍、体贴与成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