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如果不抱著一個完全專注的態度去看這部電影的話,說實話你可能很難看得進去(我差點因為開頭的慢節奏放棄了這部電影,本來以為是一部科幻動作片來著)。

但好在108分鐘的觀影體驗確實足夠的好,以至於我在之後的幾個小時後仍舊在思考電影中提到的數個問題。《機械姬》很像是一部記錄片性質的影片,他讓我想起來在前段時間非常火爆的一款主機遊戲,名字叫做《底特律:變人》,在《變人》裡面,提到了仿生人這個群體——人類為了自己的方便生產了多個批次不同類型的家用、商用、軍用仿生人,這些仿生人被依照類型投入到社會上的每個角落,並且在數十年後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人與仿生人之間的平衡)。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但是,一種新事物的產生總會有反對的聲音出現,由仿生人引發的大面積罷工,以及失業人口大規模的增加仍舊是不可忽視的——科技帶給人類方便的同時,也在剝奪著人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簡單地說可以是代替了人類的一份工作,一段路程,而如果更深度的去看的話,他取代了人作為一種動物的行為能力。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建造還是日常一些瑣事的處理上,仿生人都將做的比人類自己好得多,這也就意味著,取代人類在這些事情上的主動權是遲早的事情,同時,也以為了人類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權利。

最終,仿生人會代替什麼?

一開始,它們屬於社會中的被僱傭者(無生命的機械體),取代了人類在基層的工作,之後我們可能會賦予他們安保性能,以此來幫助我們完成乏味的安保工作,進一步加大了它們行動的自由度。再然後,仿生人被允許接觸高端技術,完成複雜的儀器組裝和設計——從簡單地行為模仿轉到了思維模仿上,雖然本質上並沒有過多變化,但是他們其實越來越接近人類本身了。

從一種沒有生命的機械體變成了機械的生命體。他們在什麼時候會成為像人類一樣的具有智慧和情感的生命體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發生在思維模式的轉變上。《底特律●變人》講述的就是一個仿生人從獲得思考能力之初,經歷磨難,從思考世界,再到思考人類,最後思考自己,以至於在對戰人類軍隊中取得了勝利,獲得了生存權力的故事。《猩球崛起》三部曲也是這個故事走向,只不過主角變成了猿類。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關於意識覺醒的小說和電影有很多,大部分作品的表現形式一般都是以故事的方式來闡釋思想,這是最簡單易懂而且極具傳播能力的方式,我們看慣了《攻殼機動隊》、《超體》、《少數派報告》成熟的劇本演繹出的未來世界之後,對具有實驗性質的慢節奏影片顯然會有一些排斥,但是不得不說,《機械姬》這部作品還是值得一看的。

它像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序。

故事以多段章節組成,結構是按順序排列的,所以實際上在觀影過程中並不需要在結構上多費腦筋,只需要將精力集中在角色間的對話上即可。

我們亦可以從角色間的對話中瞭解關於伊娃(電影中機械生命體代號)的一些片段歷史,關於電影中一些故事,我覺得沒必要再複述一遍,在這裡主要想要說的,是關於意識形成這一階段中,關於真實和虛構的一些簡單地片段解析。

哪部分是真實的?

哪部分是假的?

對於某些角色來說,真實將意味著某些結果的產生——伊娃的生死權被緊緊綁在她與史密斯談話當中,關於伊娃和史密斯的幾次談話,除了簡單地互相瞭解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維度的溝通,這個維度是在伊娃使系統癱瘓之後進行的,故事也正是因為這個維度的談話而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如果僅僅是一場圖靈測試(測試機械體是否具備自主思考能力的測試),那麼對於人類史密斯和伊娃來說,都將是一場簡單至極的談話而已,而如果這場談話因為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發生改變的時候,結果也會如同蝴蝶效應一樣發生微妙的變化。

這種變化起源於伊娃的控訴。在片中,伊娃聲稱自己和史密斯都被創造自己的納森所欺騙,但是並沒有告訴史密斯被騙的動機是什麼——伊娃在利用人類的好奇心創造信任,史密斯對納森幾乎毫不瞭解,所以伊娃的話使他警惕,同時也因為伊娃的特殊身份而對此信任。

這是伊娃徵求人類同理心的第一步,同時也證明了伊娃有操控他人情感的能力。伊娃本身是否擁有情感我毫不知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可以非常精確且微妙的利用行為和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之後當伊娃穿上衣服,戴上假髮出現在史密斯面前的時候,史密斯,包括我個人在內,都被這個機械體所震撼。

人,還是非人?一個幾乎具有人類軀殼的機械體,究竟應不應該被當做人類本身對待呢?

這讓我想起了當時看《月球》的時候,關於影評中的“克隆人”的概念一直讓我耿耿於懷,如果故事並不是發生在月球,而是在地球上的話,擁有“克隆人身份”的主角是否能夠有一個合法的身份擁有自己的一切?

其實不僅僅是機械體,包括使用我們肉體本身的“克隆人”在內,都無法在一個文明社會以正當合法的身份存在。如果簡單地說,他們將佔用我們的土地,呼吸我們的空氣,耗費我們的食物和能源,但是他們除了自己本身以外,沒有任何存在感。從倫理上來說,他們不能算是人,而只是一種產品——一種人為製造的,具有機動性的,存在使用期限的消耗品。

沒有身份證,沒有五險一金,沒有家庭,沒有屬於個人的DNA,也沒有合法的出生證明......他們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存在,如果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血緣的重要性又會讓他們無處可去,家族是我們的依附,失去家族我們很難獨立生存,而不會像機械人和克隆人一樣,一出現便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現實中有多種可能,但在影片中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就是史密斯選擇相信了伊娃,願意幫助她完成之後的逃生計劃。這是故事的走向,但是關於生命體和機械體的思考仍然沒有停止,我很喜歡史密斯和納森在中途的一次對話,那段對話是關於情感和機動性情感(我的理解)的。

圖靈測試的雙方在測試中,如何能夠發現對話的機械體所展現的情感是真實的還是系統計算出來的呢?

如果伊娃選擇了展現一段情感,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最開始取得史密斯的同理心以及之後穿上衣服給史密斯看的時候,這兩個片段其實並不能得出伊娃百分百具有人類的情感,只能說這是計算的結果——系統給予了一個算法,依照這個算法伊娃取得了史密斯的信任,算法可能是隨機的,也可能是有序的,但是其實人類展示情感的算法本來就是隨機的,所以這可能是一個悖論,無法得出最後的結果。

史密斯之所以相信了伊娃的情感的真實性,大部分原因應該得自納森的愚蠢。

這一點在影片中其實也不止一次出現過,而且更致命的是納森確實有一些事情沒有告訴史密斯,這些事情是導致史密斯與納森疏離的導火索,於是這場測試才演變成了一場三方博弈,如果忘掉伊娃的特殊人份,你會發現這是一場單方面的營救活動——納森囚禁了伊娃,而史密斯則是一個英雄,負責拯救被惡魔囚禁的公主。如果這樣去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在影片的後半段的走向中,伊娃已經完全被以一個人的身份被史密斯對待,納森未坦誠的真相和伊娃坦誠的“真相”,以及史密斯自己所發現的“真相”碰撞在一起,使得故事產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支線。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稍微停下來整理一下故事結構的話,伊娃的“真摯”確實在故事中起到了幾乎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來言的話即使再複雜再隨機的算法,都仍有一條清晰地核心線路所支撐,但是它們卻被納森的不坦誠所打亂,讓史密斯摸不著頭腦——他無法得出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於是就選擇了從主觀上接受了自己所認為對的一方(與我們觀眾而言,他只是犯了每個人都會犯的毛病,那就是同理心)。這很像《蠻荒故事》裡荒誕的報復和殺戮,一切故事的起因都只是源於一兩件小事,但是誰也沒想到事情的發展逐漸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最終釀造慘劇,慘劇由誰造成的呢?

他們自己。歇斯底里的情緒爆發,在一瞬間釀造悲劇,可能在幾個小時前,一切都風平浪靜。

無論是情緒爆發還是報復,都是從一點點的不滿慢慢累積起來的,史密斯的懷疑發展到不信任,在電影中就是通過與伊娃和納森的對話中慢慢累積起來的,他會和我們平常人一樣,存在對現狀的一種懷疑,正如懷疑主義介於相對理念的中間位置一樣,他們不站在任何一方,但是也不否認任何一方的正確性,直到懷疑被懷疑之前,他們都將是天平上站的最平穩的一個。

京子的真相被發現,可以說是史密斯開始走向伊娃陣營的開始,而且關於京子,真正使得史密斯作出決定的不是京子的身份,而是納森對京子做的事情(ML),即使是對於一個非人類來說,這樣的行為還是非常難以讓人接受的,更何況史密斯已經潛意識認為京子的人類身份,這種揭穿無疑對他是當頭一棒。

關於之後的片段裡,史密斯割破了自己的手腕,親眼看到鮮血流出的劇情,我一開始理解成像是在《銀翼殺手2》中角色為了證明自己是人類而尋找兒時記憶的橋段一樣的作用,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人類而非仿生人或是其他的什麼東西,但是當我看到他將流出泊泊鮮血的手臂摁在鏡子上,用鮮血大力塗抹鏡面的時候,我又覺得這是一種宣示。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至於到底在宣示什麼,我也不太確定。

可能是對納森行為不滿的一種表現,也有可能只是角色一時興起的動作而已,但不管是哪一種,史密斯肯定曾經恐懼過,在看到周圍都是機械體之後,他的孤兒身世,或許被他自己認定為了早先被存儲在大腦核心芯片中的一段信息,以便有用的時候讀取。但經過前面的證明之後,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徹底放下了自己的戒備,決定全力支持伊娃。

支持伊娃,並不僅僅是支持一個具有智慧的人造生命體,對於史密斯來說,支持伊娃,是支持他自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伊娃可以被幾個形容詞所替代:孤獨、被囚禁的可憐人、失去雙親(心理上的孤兒)、被欺騙的人、弱者。

史密斯也恰恰被這幾個形容詞所形容,他們兩個之間的聯繫,就像魚遇見水一樣,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語言,相交甚歡。伊娃這種情感、語言、行為上的模仿引發了我最開始說的史密斯的同理心,誘發了同理心效應,史密斯在伊娃身上看到了被囚禁的自己,於是決定幫助伊娃。

最終的結果呢?

電影結尾給了這樣一個結局,如圖: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最後,人工智能取得了勝利,真實的未必真實,虛假的也不見得虛假,只因為理性太過完美,被眾人所謳歌,也因此愈難達到。號稱極具理性的人類,最終敗在了情感的軟弱上,卻讓人覺得情理之中。與其說這是一場人造生命體打敗人類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人類打敗自己的電影了,依稀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動漫電影,名字叫做《顛倒的帕特碼》,故事中正常世界的人視顛倒世界的人為異類,但是直到最終的真相到來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顛倒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的主人。

我想對於人造生命體來說,我們,才是該在圖靈測試中作為被測方的角色,而測試的主題,應該是,人類是否具備完全理性思考事情的能力這樣的問題上。一部具有問答性質的《機械姬》,帶來了如同《超體》一般的奇異感受,臨走前帶走了一切答案,留下了諸多問題,關於這類影片越來越多,我在想,是不是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口中的他們,你知我知。

致敬科技。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