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明朝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是一個最奇怪的存在。新疆被伊斯蘭化,就是從明朝開始的。從朱元璋、朱棣之後,後面幾乎就沒有出過什麼管事的皇帝,後來出了個萬曆新政,也主要是張居正乾的。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新疆當時還不叫新疆,叫西域。元朝滅亡後,管轄東疆的元朝肅王:兀納失裡投降明朝,明朝封其為忠順王,在此地建設哈密衛。從此後兀納失裡的後裔均被封為忠順王或者忠義王,並由明朝派來的漢人充當長史輔佐外加監視,這個半獨立的附庸政權被稱為哈密國。

哈密,古稱“昆莫”,斯基泰人之地。公元前2世紀初,哈密為匈奴呼衍王統治下的伊吾盧。漢明帝徵匈奴取得伊吾盧,置宜禾都尉屯田宿平。章帝時罷屯田,伊吾盧又歸匈奴。後魏置伊吾郡,晉為伊吾都尉。東晉時,前涼取之設伊吾都尉,北魏置伊吾郡。後為西突厥佔據。隋煬帝派遣薛世雄取置伊吾郡,並建築新城。隋末復為突厥乘亂奪據。唐貞觀時內附,置西伊州。五代時為小月氏佔據,號胡盧磧。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元朝在西域設阿力麻裡行中書省,哈密屬之,封忽納失裡為肅王。當時稱伊州為哈密力。從此哈密之名便沿用至今。

哈密國的興衰,是新疆哈密地區王室統治家族由信奉佛教到改信伊斯蘭教的歷史。哈密地處天山東部戰略要地,曾是新疆和中亞各地派往北京的貢使及往來內地商旅必經之路。元代曾屬畏兀兒亦都護管轄,後封為成吉思汗後裔納忽裡鎮守之地。明朝永樂二年(1404)封納忽裡之繼位者安克帖木兒為首任忠順王,並賜金印,哈密地區自此成為明朝的一個屬國。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安克帖木兒卒後,永樂四年(1406)明朝以入居內地較久之脫脫(即安克帖木兒之侄)為忠順王,並在其地建立哈密衛,任命馬哈麻火者等為指揮、千戶、百戶等。

當時哈密王室及居民多信佛教,居民主要有回回(信奉伊斯蘭教者)、畏兀兒、哈刺灰(蒙古韃靼人),各有頭目,不相統屬。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明朝曾幾次封王,多方經略,都未獲穩定。至正統四年(1439)封已故忠順王之子倒瓦塔失裡為忠順王,據《明史·英宗實錄》載,倒瓦塔失裡亦名哈力素丹,表明王室成員已有歸信伊斯蘭教者,但不久他又修建佛寺。

同時,吐魯番兼併柳城、火州後,國勢強大,屢犯哈密。至武宗正德九年(1514),吐魯番王滿速兒吞併哈密。明朝政府雖盡力支持哈密王室,但在吐魯番不斷侵擾下,三立三絕,政局始終不穩定。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吐魯番素丹滿速兒弟馬黑麻分據哈密,亦稱素丹,至此哈密王室實現了伊斯蘭化,哈密王從此終結。一部分畏兀兒人、蒙古人因受到伊斯蘭教的排擠東遷甘肅河西地區,一部分畏兀兒人、蒙古人都接受了伊斯蘭教,也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人。至明朝末年,伊斯蘭教逐漸傳遍整了新疆。

現在,與哈密相鄰的吐魯番市,伊斯蘭教是當地最大的宗教,為維吾爾、回、哈薩克等7個民族所信仰,人口總數467040人,約佔地區總人口的74.98%。吐魯番市共有清真寺956座,其中維吾爾族寺900座,回族寺56座,主麻以上清真寺336座。

伊斯蘭教歷史與禁酒令

吐魯番的少數民族同胞由於多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不吃豬肉、豬油和一切用豬肉、豬油做的食品。不吃未經唸經宰殺的牲口,不吃病死的牲畜和家禽,不吃任何動物的血和貓、狗、驢、騾等動物的肉。不允許將吃的食品隨便亂扔,在吃飯和交談中,禁止吐痰、打呵欠等,當然,嚴禁飲酒,禁止從事與酒有關的營生,禁止出席有酒的宴席,也是伊斯蘭教教徒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