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賣“現磨雜糧”的五穀磨房要上市了,有錢擴張未必是好事

只賣“現磨雜糧”的五穀磨房要上市了,有錢擴張未必是好事

A股有家叫做黑芝麻(000716)(SZ:000716)的公司,雖然產品家喻戶曉,但誰曾想到在1997年掛牌後的20年間,這家公司給股東帶來了慘不忍睹的負回報:累計募資18.78億,累計分紅區區1.21億,市值也20年保持原地踏步。

就在近日,與黑芝麻師出同門的另一家天然健康食品行業公司五穀磨房(HK:01837),也開啟新股認購,即將掛牌港股。

說實話,從主觀感受來說,筆者並不看好它,首先是印象中其超市櫃檯生意一向平平,而且,也覺得五穀雜糧粉這樣的產品會很輕易被消費者“自制”而替代。

但是,投資最忌諱建立在主觀感受上,客觀的事實和數據才是唯一依據。

所以,筆者也在近期稍稍草根調研,然後仔細分析了下它的招股書。

比想象要好的一門“小而美”生意

目前五穀主要銷售來自線下體驗式直營專櫃,筆者在深圳盒馬和華潤的超市裡看到,或許是定價較高的原因,大部分人都是一晃而過的。但也偶見大媽,熟練下單後現場等待磨粉,可以推測五穀有不少復購率高的老客戶。然後,從銷售專員那裡得知,單櫃檯日均營業額在幾百到一兩千之間,週末會高些。

這個信息準確嗎?招股書顯示,在2015、2016、2017年,五穀營收分別約為9.37億元、12.06億元、15.76億元,2018上半年為8.5億,截至今年6月30日,櫃檯數為3916個,扣掉佔比兩成的線上銷售,算下來是吻合的。

再看淨利潤,近三年分別約為0.85億元、1.15億元、1.88億元,2018上半年為1億,11%的淨利率水平,比筆者想象中要好。

然後,可以看到五穀的毛利率很高,維持在75%左右。高價低成本嘛,各種五穀雜糧本身價格都很便宜,下圖可以看到原材料只佔收入15%,其次是包裝佔收入5%。

淨利率和毛利率之間60個點的差距,來自銷售和營銷開支,也就是A股裡說的銷售費用。這是家典型的高毛利高銷售費用的公司,利潤表構成類似白酒、化妝品。

銷售費用中最大的兩塊是佣金開支和銷售人員勞務費。前者簡單來說,就是五穀在超市中的佔的一小塊地方,不用交租金,但是要按銷售額特定比例(20%左右,從圖看有逐年下降趨勢)給超市交佣金;後者,就是支付給第三方派遣的銷售人員的費用(銷售專員年工資算下來6萬人民幣左右)。

很明顯,五穀採用這種方式擴張,固定成本比較低,容易快速複製把規模做起來,但是這其中也有缺點。

招股書中披露,五穀和超市簽訂的直營協議一般有效期為一年,然後附帶有月度銷售額目標,如果五穀的專櫃在一年內特定時間未達到月銷售目標,超市就有權終止協議;同時超市在佣金率上議價權也較大。

招股書中披露的每年新開、關閉專櫃的數量,也側面印證了這一問題。下圖可以看出,雖然每年仍有幾百家的淨增,但關閉數也在明顯上升。關閉數是反映其市場接受度的領先指標,上市後需要密切關注。

看到這裡,筆者覺得五穀其實算是一個小而美的生意:細分領域知名度很高,銷售網絡成型,現金流穩定,每年穩穩地收收智商稅挺好的(智商稅來自產品高溢價,東西還是很健康的,比很多保健品強多了)。

線下盈利確定,但潛力業務可見度較低

那五穀為什麼還要上市融資呢?

筆者本以為五穀要加強線上渠道,但沒想到招股書中募資投向顯示,五穀還要往線下大投特投,視其為未來主戰場:按中位數1.86港幣募資預計募集7億港幣,最大投向是新建設計產能20000噸的南沙生產基地,4.26億,然後就是各種線下渠道總和2.25億(淡橙色)。

募集資金只是初始投入的部分,加上其計劃後期接力投入的自有資金後,投資計劃是這樣的:

這時就看到五穀的野心了:升級+增設的5200個專櫃用來繼續穩固擴大超市渠道,更重要的項目是三年合計投4億的“線下高頻率消費渠道”(綠色部分)。

這個業務官方解釋見下圖。可以看到,它設了25000個網點的目標,做得好的話,可以再造一個五穀了,40億的市值兩三年變百億可期。總之這是很有想象力的方向,想想現在鋪天蓋地的奶茶店,目標群體聚焦年輕人,而五穀的可解渴,可代餐的“營養版奶茶”,很可能吸引到一大批中老年消費群體,甚至也包括年輕女性群體。

不過,野心的另一面,筆者也認為這個資本開支節奏非常冒險:未來三年裡要投入4億、3.5億,而每年淨利潤只有2億左右。常見的消費品公司,比較溫和的擴張節奏,是每年資本性支出和淨利潤比約1/2~1/3。

而五穀這樣的小而美突然要上市大搞擴張,不外乎兩種可能性:

1. 實業辛苦,賺錢不易,上市套一把大的,大筆投資背後實則是各種關聯交易(比如外行的筆者就覺得那6萬一個的專櫃是不是有點貴了?);

2. 老闆還是有抱負的,看到了潛在市場空間,籌集兵馬繼續幹,再上一個臺階。

真相如何,只能留待時間檢驗。

拋開企業家道德問題不看,當前五穀的投資價值見仁見智,筆者認為其線下超市渠道穩固盈利確定,但潛力業務可見度較低,上市後約40億港幣市值算合理。

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在上市後關注以下幾點:

1.上文提到的關店率;

2.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湖北工業園今年年中降到了81.1%,不知是否是季節性因素;

3.高頻率消費渠道業務進展情況;

4.產品口碑和超市一線銷售的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