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上文說道,蘇東坡在黃州,研發或者說改進了豬鳥魚三種肉的做法,甚至連主食都有創新。

在黃州的歲月裡,他是一個徹底的貶官,除了他的朋友,最想念他的莫過於下令貶謫他的皇帝——宋神宗了,宋神宗是愛才的,他曾在很多場合裡和臣僚提起,事關國家文史之類的大事,朕還是想聽聽蘇軾的意見的。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變法是一項系統徹底的改革,變法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勢同水火。更多的時候,連皇帝自己也無法左右時局。一些變法派似乎十分忌憚蘇軾被重新啟用,於是百般搪塞甚至阻撓皇帝的意思。他們回覆神宗說,沒有蘇軾的話,曾鞏也是可以用的。

但終究 才有大小,能有高下。曾鞏並不能滿足聖意,神宗乾脆任性了一把,直接寫下聖旨:

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1084年,蘇軾離開了生活五年的黃州,奉詔赴汝州,儘管沒有官復原職,但是汝州做為地區級大城市,條件比荒僻的黃州好很多,而且離京城也更近。

清風弄水月銜山,幽人夜度吳王峴。

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

江南又聞出塞曲,半雜江聲作悲健。

他年一葉泝江來,還吹此曲相迎餞。

啟程出發的蘇軾,在夜裡行船到吳王峴時,聽到了從黃州方向傳來的鼓角聲,那是他聽了五年的聲音,回望東坡,蘇軾淚流滿面。他知道,命運在等著他,他用心經營的雪廬終究只是過棧。

朝廷的旨意是讓蘇軾“量移”汝州,這個量移的意思是,是讓被貶較遠的官員遷官到離京師比較近的地方,因為沒有具體的實職可以安排被貶官員,所以,這類官員的到任似乎也並沒有嚴格的要求。

蘇軾也樂得這種無聊的安排,他一方面很理解皇帝的苦心,從被貶到啟用,是要有足夠的過渡期的,不能操之過急。另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目前的心境並不適合離朝堂太近。

他開始了一生中重要的漫遊,他沒有直奔汝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州、郟縣地區,而是南下筠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高安市,那裡有他一生牽掛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正是因為“烏臺詩案”,蘇轍向朝廷求情,希望以自己的前途換取哥哥能夠得到寬恕,結果蘇轍被貶到更邊遠的筠州當了一個小小的酒監。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和弟弟過完端午節,蘇軾取道向東北,到達當塗,這個地方相當古老,古代稱為姑孰,也就是今天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在這裡,他與當地望族,一門五進士的郭祥正一起探討李白的《姑孰十詠真偽》,結果沒談明白,不歡而散。蘇軾離開當塗時,郭進士生氣沒有送別,於是蘇軾寫了一封信札,這封史稱《功甫貼》的古代版微信,原件在2013年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了822萬美元的天價。

之後,蘇軾在金陵見到了變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政敵間坐而論道,可見雙方都是光明磊落之人。然後取道揚州,抵達了今天已經被黃河淹沒的重要交通樞紐——泗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蘇軾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向朝廷請求不去汝州,而是留在常州居住。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蘇軾沒有等到神宗的批覆,而是等來了神宗駕崩的消息。

38歲正當年的宋神宗是一位頗有改革意識的皇帝,但是整個改革因為過於激進,導致了很多問題。但是,宋代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很多文士能夠公正評價皇帝的得失,蘇軾便是其中之一。

在得知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宋神宗駕崩的消息後,蘇軾十分悲痛,連寫了三首輓詞表達哀思。兩個月後,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

蘇軾居住常州的請奏獲得准許——常州,將是蘇軾一生顛沛的終點。按說魂歸故里是應該的,但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蘇軾將自己的埋骨之所選在常州: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即使是今天,常州都是江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與蘇州、無錫共同組成了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魚米之鄉、桑麻之藪、膏腴之地——蘇錫常地區。

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並與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鄰,使這個本來就溫潤多產的地區,成為人口稠密的商業繁華之地。

在宋代,人口與經濟在江南的高度發展,使這裡又具備深厚的文人氣息。在蘇軾20歲進京考試的旅程中,結交了一批來自常州的友人。這些朋友對他不離不棄,在蘇軾最困難的時期能夠施以援手,左右周旋。

在蘇軾做杭州通判時,利用賑災的機會,蘇軾考查了常州所屬的晉陵、武進、江陰、無錫、宜興五縣,留下了大量詩詞文章,也就是這個時候,他萌生了終老此地的念想。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黃州五年,一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道盡了蘇軾對世道的看開。常州,符合他對於歸養之地的全部想象。

蘇東坡攜全家定居宜興的田莊。置身於江南農家風光,蘇東坡由衷地發出了感慨: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

來往一虛舟,聊從物外遊。

有書仍懶著,且漫歌歸去。

沒有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沒有公務上的繁文縟節,沒有生活上的朝不保夕。他完完全全地放鬆著自己,從容地享受著江南旖旎的風光和與家人朋友的歡好。

這樣的心境,怎能沒有美食作伴?

一天,蘇軾在太湖邊遊玩,朋友為了招待大文豪,將自家養在太湖裡吃螄螺長大的鴨子殺了款待蘇軾。二人在吟歌賦詩時忘了時間,鴨子燒得有了點糊味,蘇軾就命隨從隨手從田裡割了茬兒稻草,墊在鴨子底下燒製,稻香浸入鴨肥,反而香味大增。

常州名菜——稻草鴨誕生了。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除了鴨子,常州的水系裡還產河豚,這種魚大家都知道,野生河豚的內臟有劇毒,但是河豚肉卻被歷代吃貨推崇,據說可堪“河鮮之冠”。這種危險的美味引得蘇大才子留下了千古名詩《春江曉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而蘇東坡對這道美味最經典的評價是:值得一死。

故事到這,又到了《聽菜譜》的環節,介紹一下河豚的簡單做法。——我們用做一道菜的方式,回味本期節目——希望大家可以從一道簡單料理中,去看一段不一樣的歷史,享受不一樣的味道。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現在,長江河豚多為人工養殖,基本上沒有野生的了,毒性也基本趨於微量。這十幾年中,我們幾乎沒再聽說因為吃河豚中毒身亡的事件,“河豚味美,值得一死”也真正成了傳說。

但是第一步,還是要去除河豚比較危險的部分,包括眼、子、內臟、頭、尾都要去掉,尤其要把血洗乾淨,把最肥嫩的河豚肉洗乾淨後,切成塊。

吃貨蘇東坡—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願為之死的江鮮

第二步,把魚塊扔到鍋裡煮,魚湯本身已有河豚肉的至鮮之味,當下,我們還可以加些輔料進去,比如蔞蒿、蘆根等,用以遏制河豚的毒性,荔枝殼別浪費,加到湯裡去,可以軟化河豚刺,如果想讓味道濃烈一些,可適量加些蔥白、胡椒粉、紅辣椒、醬油和白糖,也可以加些青菜進去湯涮一番,等到肉熟,加鹽後就可以食用啦。

叫勺了!大功告成。沒聽過癮的朋友,可以看看本節目的文字內容,上面有詳細的手繪菜譜製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