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2018年12月13日,我國的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1年前的今日,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了40多天的大屠殺。30萬同胞在這場浩劫中慘遭屠戮。80多年過去了,這段國恥我們依然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時間雖已遠去,但歷史無法抹去。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孩子要牢記。

國家公祭日的由來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同時也以國家公祭日的方式警惕本國人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從1994年開始,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日舉行哀悼儀式,但只是停留在地方層面。2014年4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的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於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國家公祭日是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體現的是對群眾的尊重,是對生命的敬畏。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但是祭奠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還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作為中國人,我們都十分珍惜和平,也深知和平的來之不易,更懂得珍惜和平。然而有些歷史我們卻要永遠銘記。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淞滬會戰”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這場戰役,中國軍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一寸山河,一寸血也展現出了國人抗戰的決心。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18集團軍)。隨後,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殺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由於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又稱臺兒莊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臺兒莊。臺兒莊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鬥、臨沂附近戰鬥、臺兒莊戰鬥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百團大戰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百團大戰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滇西反攻

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

抗戰勝利

國家公祭日,這些歷史,我們要牢記

1945年8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5日,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以犧牲3500萬同胞換來的,這勝利來之不易。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吾輩當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