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正從中國“消失”?

今年1月份,日經中文網報道,日本傳感器公司奧泰斯(OPTEX)將於3月前將監控傳感器和自動門傳感器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此外,類似松下等大型製造型企業也都計劃把從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生產基地轉移至其他國家,同樣的行動或將擴大至中等規模企業。

世界工厂正从中国“消失”?

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共同揮鏟為富士康美國的新工廠奠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去年,經濟導報報道,優衣庫、耐克、阿迪達斯這些國際巨頭的中國代工廠申洲國際的發展得益於其在東南亞國家擴充的生產基地。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健民甚至直接爆料稱,“代工企業在全球來看叫遊牧企業,逐水草而居,哪裡的房租低、工資低,就轉到哪裡,所以加工肯定還是往東南亞轉的,國內的純加工企業會越來越難。”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中國國內製造型工廠正在向外遷移。中國世界工廠的特徵正在淡化,全球生產基地正在去中心化。東南亞勞動力市場的興起承接了更多市場訂單,跨國企業巨頭紛紛把生產部門設在成本窪地。

產業轉移造成的企業轉移、資源轉移、人口轉移、生產資料轉移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小。製造業對於中國經濟的貢獻非常高,正是依靠人口紅利、規模化效應,為製造業創造的低成本環境賺取了大量外匯,創造了諸多就業崗位。

世界工厂正从中国“消失”?

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持續下行。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已出現拐點呈現下行趨勢。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四方面:

第一,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從傳統的生產型經濟模式向發達市場的消費型市場轉變;第二,實體經濟減弱、虛擬經濟走強,資本對於財富的渴望引導社會資源向高收益的虛擬經濟領域集中,從而造成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第三,日益增加的產能與停滯不前的需求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通縮軌道;第四,中國經濟對於勞動力的要求從以前的數量創造規模化效應,變成了質量打造品牌效應。

2014年5月,“新常態”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後就暗示了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這種轉型既有主動改變的成分,但也有被市場倒逼的因素。北京方面想要引導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駛向新的上升週期,以此來應對舊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一系列問題。

傳統制造業成就了中國,但卻不再適合現在的中國。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北京不得不提高全民個人可支配收入。這就造成了中國用工成本的全面提升。對於依靠成本紅利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成本上升意味著壓縮他們的盈利空間。

從數據上看,中國製造業的人工成本基本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然而,中國國內製造業工人對此感受卻沒有那麼突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國內通脹引發的物價上升導致真正底層的工人們並沒有實際意義上享受到工資上漲所帶來的紅利。房價、物價的上漲完全吞噬了工資上漲本應帶來的消費需求。

與中國人工成本節節攀升不同的是,東南亞落後國家的成本窪地成為了新設工廠的希望。社科院經濟學部曾發佈《經濟藍皮書春季號:2016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指出,“目前中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工人工資水平已遠超東南亞國家。”更早之前,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所做的調查數據顯示,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基本工資為495美元,分別是吉隆坡、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河內、金邊、仰光、達卡、新德里、孟買、卡拉奇、科隆坡的1.15倍、2.05倍、1.88倍、1.35倍、3.19倍、4.9倍、6.97倍、5.76 倍、2.2倍、2.38倍、3.21倍、3.8倍。

另一方面,中國的稅收體系也是一直被視為對民營企業不夠友好。2016年年末,著名民營企業家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的講話再次點燃了中國社會對於“死亡稅率”的討論,“死亡稅率”是由天津財經大學的李煒光教授提出來,他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實際稅費負擔接近40%,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死亡。”

另一位著名民營企業家俞敏洪在2017年的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及2018年的亞布力夏季論壇講話也披露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困難。在2017年的講話中,俞敏洪呼籲北京學習美國減稅,並且批評了中國某些“專家”提出的“減稅了企業多出來的錢怎麼辦”的問題。在2018年的講話中,俞敏洪指出,北京方面的減稅措施反而讓企業更窮了。

國內民營企業中,製造業企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2018年,由全國工商聯評出的民營企業500強單位中,製造業企業佔據了88個席位繼續佔據全行業主導地位。

世界工厂正从中国“消失”?

不少紡織企業將製造基地轉移到諸如越南等國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中國情況不同的是,東南亞一些落後國家的製造業發展正使得他們越來越有世界工廠的範。

2016年,新華網轉載人民日報的一篇《成本優勢助推東南亞製造業前行》文中提到,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近日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預測,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南亞印度的製造業正在崛起,這些國家擁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靈活的製造能力和日益擴大的市場等,使其有望在2020年躋身全球15個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國家。

今年1月份,申萬宏源發佈《越南、馬來西亞出口競爭力持續提升,或與我國展開競爭——宏觀週報第9期(2019.1.19)》稱,我們基於競爭國出口佔我國出口規模的比例,對亞洲各國出口競爭力進行一個簡要的對比。數據顯示,15年之後,亞洲各國出口競爭格局總體趨於穩定,而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異軍突起,顯示出更強的出口競爭力。申萬宏源指出,目前有8個國家出口規模達到我國5%以上:新加坡(16.5%)、印度(13.0%)、泰國(10.2%)、馬來西亞(10.1%)、越南(9.6%)和印尼(7.3%)。

世界工厂正从中国“消失”?

東南亞國家的崛起分化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功能,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這是他們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即使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機遇,這些國家只要複製中國之前走過的路就能實現崛起。而對於中國而言,訂單被搶走後,即需要與時間賽跑加快改革進程,又需要考慮如何安置變革所造成的底層閒置勞動力。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