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彝族——居住篇


由於歷史的原因,彝族喜住高山,認為河谷平地炎熱容易生病,高山氣候涼爽,可以發展牛、羊等牲畜以滿足待客、黃、白喜事及迷信需求,故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緩坡地居住,以一個家支聚於一個村落或數個村落,這就形成了家支力量的相對獨立性。

( 1 )住房。彝族居住高山,他們居住的房屋就只能取材於山上的竹木和山草作為建築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彝民遷居不定,居住簡陋。住房低矮簡陋,以帶叉的木棒作支架,利用圓木劈成木片排列為牆,或以竹笆為牆,房頂用竹笆或木瓦板蓋之,故稱笆笆房。

改革開放以後,彝族居住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多為土牆瓦頂住房,也有磚瓦房,結構也在向漢族房屋發展,有條件的還用石灰粉刷牆壁,鋪水泥地板。室內也有了木床和各種傢俱。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村寨裡通了電,現代家用電器已普遍出現在彝族家庭,但家裡用火塘的生活習慣基本沒變。


( 2 )火塘。彝家屋內三件寶,一是中柱,二是門檻,三是鍋莊。它是菩薩,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向火塘吐口水,不準用腳踏或用物敲打三鍋莊和門檻,違者要受斥責或賠禮道歉。

( 3 )靈臺。設在堂屋上方座位的右面的牆上,有的是木櫃,有的是用竹笆放在木架上代替。每逢火把節、彝族年、久別親人以酒拜訪及女兒、女婿帶雞蛋、酒等回訪孃家,首先都要在靈臺上供奉祖先才能食用。

( 4 )傢俱。由於經濟技術落後,傳統農具、工具都簡單原始,質量低劣,用具有部分木、竹、藤質和燒瓷。農具是向漢區購買,或用山貨向商販換取。竹質、藤質工具有本族工匠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