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 吳苡婷

今天懷著悲痛的心情說一說一位我十分尊敬的院士。

他在11月30日悄然離世,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他的一生是堅持科學真理的一生,曾經公開質疑過李四光的理論。

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他也堅持履行科學家的責任,

他為上海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持了青草沙水源地的選址工程,為千萬上海人送去了乾淨的生活用水。他親自為浦東機場選址,因為所佔溼地處於鳥類國際遷徙路線,他還為那些鳥兒們再造了一個棲息地——九段沙。這個長江口新生成的沙島今天已經是水草豐茂。

他還曾經負責上海市科委“三峽工程對長江口及上海地區生態環境影響和對策研究”,並任國家科委三峽工程研究生態環境專家組成員。

他就是中國著名的河口海岸學家陳吉餘院士。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陳吉餘1921年9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

灌雲縣是蘇北地區唯一的有山有水的縣城。曾出過一位名人,叫鍾離昧,是西楚霸王項羽麾下大將。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陳吉餘的祖父陳百川是清朝的舉人,也是是蘇北地區的知名人士,陳百川先生早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農業系。抗戰初期,他率領眾鄉親,打響了淮海人民自發抗日的第一槍,這也是江蘇農民自發抗擊日寇的第一仗。

陳百川當時在灌雲縣建立了一所百川小學。在那裡,陳吉餘顯示出了驚人的地理學天賦,祖父在他床頭曾經掛了一副中國地圖,他卻在看圖的過程中把全國2000個縣的地名都記住了。

抗日戰爭時期,陳吉餘考取了浙江大學史地系,師從葉良輔教授。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當時的浙大,地理學大師輩出,首屈一指的就是大師竺可楨。

1946年,葉良輔教授開始讓陳吉餘參與錢塘江地質調查項目,從此他走上了河口海岸研究的學術道路。所謂河口海岸學,就是研究在海陸相互作用條件下,河口海岸的演變規律和河口海岸的生態環境。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在浙江大學,陳吉餘還與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還有過一段“學術之爭”。當時陳吉餘正在寫學士論文期間,他前往貴州研究當地的山地地形,恰巧李四光也在那裡,李四光很惜才,便帶著陳吉餘在那裡一起考察,還借給他一本自己沒有出版的書《冰期之廬山》。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圖為李四光

1947年,李四光來到杭州,提出了他的“杭州冰川學說”。然而,陳吉餘對這位大科學家的學說並不認同,撰寫了一篇論文《冰川置疑》,提出李四光的理論存在論據不足的問題,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當年陳吉餘研究生畢業,留在了浙江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1948年他發表的《杭州之地文》,就對錢塘江通航和乍浦港進行過探討。

1952年院系調整,他調入華東師範大學,之後就沒有換過單位。

1957年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河口研究室,擔任主任。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1969年,上海出現了一個令人讓人有點恐懼的事件,位於崇明縣施翹河前的長江底部不知為何突然出現了一個深潭,有50多米深,當時的陳吉餘因為家庭出身不好,當時在學校裡的處境非常艱難,但是當時掌權的一些人研究了半年,都不知所以然,他們只好叫來了陳吉餘。只分析了三天,陳吉餘就拿出了自己的分析報告,提出只要對北面的丁壩進行加固就可以,最後方案得到通過,為上海節省了200多萬元財政經費。

1979年初,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急切的陳吉餘向國家科委二局龐文華局長提出了開展全國海岸帶調查的構想。同年5月,全國海岸帶調查溫州試點項目正式啟動,陳吉餘出任調查隊隊長。這次調查持續了7年之久,前後共有2萬人參加,為我國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系統的科技資料。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在總結報道中,陳吉餘提出了自己對於海岸建設的意見,那就是南隧北橋。

1980年,他發表的《2000年來長江發育模式》和1985年發表的《長江河口及其三角洲的發育》,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為長江口的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1985年,陳吉餘負責上海市科委“三峽工程對長江口及上海地區生態環境影響和對策研究”,並任國家科委三峽工程研究生態環境專家組成員。

泥沙對於河流來說是一種禍害,但是也是一種資源,長江三角洲就是依靠長江帶來了泥沙衝擊形成的河口平原。陳吉餘很關注三峽工程修建完後,因為泥沙減少,會對上海產生的影響。陳吉餘認為每年的長江口泥沙疏浚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每年要耗費幾個億。三峽水庫蓄水以後,長江泥沙減少,會帶來新的契機,要把長江口的整治和上海的土地增長綜合起來考慮,要做到儘管長江泥沙減少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198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成立了高級顧問委員會,李國豪、謝希德、談家楨等一批知名科學家加入,為上海市重大問題的決策提供參考意見。當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飲水問題,要為上海找尋新的水源地。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一開始,相關決策部門將黃浦江的松浦大橋一帶作為新的水源地,可是陳吉餘不同意,當時黃浦江的源頭澱山湖一帶已經出現了水汙染,在那裡取水有很大風險。

1990年10月,在上海市科協組織的上海市引水水源討論會上,陳吉餘指出長江河口江心部位的沖積沙洲——青草沙可以成為上海未來的水源地。

青草沙是中國長江河口的一個沖積沙洲。

兩千年前,長江口從鎮江、揚州入海,歷經變遷,在長江口外伸過程中,潮漲潮落間,長江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沙洲和河壩,長興島是其中一個,它在清朝咸豐年間成島,古稱鴨窩沙,周圍還有幾個小沙島:中央沙、青草沙、瑞豐沙等。青草沙的沙灘面較高,和長興島西端伸出沙嘴形成的高灘,遙相對峙。兩者之間另有一馬蹄形心灘,與青草沙、長興島三者圍成一半封閉式水域,這裡大量的淡水資源,而且施工條件良好。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如今,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已經竣工,取自長江江心的優質原水惠及上海的千家萬戶,陳吉餘先生的貢獻不可磨滅。

上海浦東機場的最終選址,也是陳吉餘做的論證,他創造性地建議將浦東機場建在海堤外的潮灘上,遠離居民區,可以不造成噪音汙染,影響健康,還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後來在運行中,這個建議少徵浦東7400多畝的農田,節省的費用用於灘塗的填土治理。後來經過測算,陳吉餘的建議為國家節省了3.6億元。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一個河口海岸專家,陳吉餘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在浦東機場選址完成後,他又開始重建生態系統,因為機場所用的溼地原來是鳥類國際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既要為人著想,還要為鳥考慮。陳吉餘開始主持“九段沙生態工程”。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九段沙是目前長江口最靠外海的一個河口沙洲,也是長江口最年輕的河口沙洲。在陳吉餘和其他科學家的努力下,今天的九段沙已成為鳥類遷徙路上的一個樂園。

2011年,年過九旬的陳吉餘還在思考上海未來發展的藍圖,他的想法是在長江口的龍口地帶,建立黃金水道,在長江河口外建海上人工島,打造“長江口亞三角洲”的宏偉構想。

具體方案是將人工島建在天然島嶼的東面、水深20米左右的海上,它的土地“原料”來自長江口的大量淤積泥沙,面積為40平方公里。在人工島上,能建成一個水深在23米左右的深水大港,並通過隧橋,將人工島與天然島嶼連接起來。在他看來,大小洋山港的水深是15米—16米,但如今集裝箱船的運載量已達到18000箱,需要18米水深的港口,所以上海要建成國際航運中心,應興建一個水深在20米以上的大港。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2015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文匯報高級記者江世亮老師曾經拜訪過陳吉餘先生。陳先生的家在華師大新村一個普通的老式公寓裡,當時他已經是94歲高齡,當時剛剛出院不久,雖然身體不太好,但是每天上午依然會工作幾個小時。

見到我們他很開心,他聊得最多的還是長江口的建設問題,他希望上海能成為國際大港,能夠通行30萬噸船舶,他說如此好的區位優勢,不做這件事可惜了,浪費了,他多次呼籲要建設長江口亞三角洲。

今天,因為很多原因,他的人工島和黃金水道的夢想依舊還沒有付諸實施。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11月30日,陳院士去世的噩耗傳來,我心頭一震,十分悲痛,眼前立刻浮現出他當時的音容笑貌,他顫抖地說出的一句句慷慨之語,他急切的表情,那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科學家情懷。

雖然陳吉餘院士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樸實無華的科學精神,他真摯的愛國情懷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鞭策著我們努力前行。

這位院士曾質疑李四光成果,追求科學真理,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也相信,有一天他最後的科學夢想能變成現實,造福上海的經濟發展。

陳吉餘先生大事記

1941年 進入浙江大學史地系學習。

1945年 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並考取浙江大學史地系葉良輔教授的研究生。

1949年 浙江大學史地系分為歷史系和地理系,任職於地理系。

1950年 參與鐵道部、中國科學院下達的湘黔西線道路地質調查任務。

1952年 院系調整,調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

1953年 向淮河水利委員會提出用“圈堤蓄水”解決窪地洪水的意見。

1956年 接受中國科學院負責河口研究小組任務。

1957年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河口研究室,擔任主任。

1958年 參與長江口第一次大規模水文測驗和天津新港回淤研究。

1959年 建議開展全國海岸帶調查(與尤芳湖聯合提出)。

1963年 再度向國家科委海洋組提出開展全國海岸帶調查。

1969年 崇明南門港施翹河深潭調查,提出坍岸對策意見。

1973年 上海金山石化蒲山灣建港調查,認為不宜建港。提出乍浦陳山碼頭方案,被採納。

1979年 上書國務院建議開展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調查工作,同年國務院發文。組織全國海塗調查溫州試點工作,擔任調查隊長。

1980年 全國海岸帶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技術指導組成立,擔任副組長。編寫上海市海岸帶海塗資源綜合調查任務書,並擔任技術指導組組長。

1982年 鴨綠江河口研究,參與丹東港建設研究。

1985年 負責上海市科委“三峽工程對長江口及上海地區生態環境影響和對策研究”,並任國家科委三峽工程研究生態環境專家組成員。

1986年 參與建設黃驊港建議,並參與黃驊港調查研究。

1988年 負責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 “中國河口主要沉積過程及其應用研究”。

1989年 對黃浦江引水口上移發表意見,並提出引用長江水的建議。

1990年 建議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庫,把長興島建成上海市的水源島。

1991年 首次提出將上海國際機場建造在海堤之外潮灘上的建議。

1992年 參與國家八五攻關項目“長江口攔門沙航道演變規律與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研究”

1993年 提出開展海面上升對上海市影響的建議及對策研究,獲市科委立項。

1994年 參加崇明總體規劃研究,並對長江口越江工程進行重大技術經濟綜合研究。

1995年 再次提出浦東國際機場外移海堤之外的建議,被採納。

1996年 提出浦東國際機場生態工程建議。

1997年 提出河口治理需抓住三個牛鼻子(三個分汊口)的理念。

2003年 建議修建南匯東灘沒冒沙水庫,經市領導批准立項。

2004年 建議進行上海市灘塗、溼地資源調查研究,經市領導批准立項。提出澄邁灣西部為海口樞紐港選址的建議,為海南省接受。

2005年 就青草沙水庫和沒冒沙水庫建設問題提出“兩庫並存、多庫聯動”的意見。

2006年 向上海市領導建議對“長江特枯水情,對上海市供水安全影響”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獲批准立項和產業部門的支持。

2007年 赴武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研2006年長江特枯水情問題。赴重慶調研2006年長江上游大旱的旱情與水情。

2008年 向水利部領導提出“關於加強我國河口三角洲地區海平面上升問題及對流域洪澇災害影響的對策研究初步意見”。

2010年 致函上海市政府《為應對長江流域蓄、攔、引、調複雜水情對河口的影響,亟需組織開展長江河口系統監測和綜合研究的建議》。

2011年 向上海有關部門以及中國工程院提出《依託北槽深水航道,建設人工島和開發亞三角洲》。

參考文獻:

“老航海人”陳吉餘九旬勾畫“後浦東”》 作者 俞陶然 新聞晚報

《三峽工程給上海帶來新契機——訪文匯報高級記者姚世煌》 作者 倪既新 《科學生活》雜誌

《上海人能喝到青草沙的水,從浦東機場起飛,都應該感謝這位昨天離去的科學家》作者 王蔚 新民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