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創業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原創出品

作者 | 北行三

2月11日,A股上市公司通鼎互聯公告稱:公司擬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UTStarcomHoldingsCorp.(中文名:UT斯達康)26.05%股權,交易作價4922萬美元。

收購完成後,通鼎互聯將成為第一大股東,取得對UT斯達康的控制權,也代表著10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小靈通兩大主要生產廠商:英華達、UT斯達康,正式落幕。

但小靈通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從1998年開始,中國會大範圍出現這樣一種像手機,卻不是手機的東西?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UT斯達康產的小靈通)

小靈通又是為何在2011年戛然而止,退出了歷史舞臺?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回答這些問題前,我想起了電影《乘風破浪》中的一幕,平時傻了吧唧的六一在酒桌上喝到了興起,轉頭就對幾個兄弟說:

把你們家當都賣了,跟我屯BB機,以後好的號碼肯定特值錢!

相比千禧年才出現的小靈通,這個詞恐怕稍晚一點出生的90後都會非常陌生,但它卻是90年代初期當之無愧的風口浪尖,那時腰間別著BB機,真的可以像電影名字一樣,乘風破浪。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後來有了大哥大,BB機也從腰間,慢慢地裝進了口袋,最終成了不好意思拿出手的古董,但它盛行的10年卻填補了我國移動通訊設備的空白。

如果一定要說BB機是時代的產物,那怎麼也算個嫡子,沒有白走一遭。

而同樣是10年興衰的小靈通,命運卻截然不同,甚至如今說起小靈通,瞭解它過往的人都會這樣描述:

政策的空白、吳鷹的搖錢樹、中國電信的救命稻草、甚至是華為手機業務的根基...當然更準確的還是:時代的“棄子”。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時間回溯到1998年前後,當時正值中國移動和電信分家。

分拆後的移動有無線通信業務,幾乎是躺著賺錢,但剛分出來的電信和後來的網通只有原本的固話業務,缺乏業績增長點,而信息產業部又遲遲不給下發移動通信牌照。

看著移動大賺特賺,電信很是鬧心,到處尋找新的機會。

沒過多久,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在一次去日本考察中看到了小靈通技術,一眼就認定這項技術完全符合電信的需求。

這項出生於日本的通信技術原名叫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翻譯過來就是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微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將用戶終端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電話網。

簡單講就是在信號覆蓋範圍內,可以移動的固定電話。或者說是不限於家中的無繩電話。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無繩電話)

這項技術基於固話網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移動通信技術,所以在沒有移動通信牌照的情況下,電信算是打了個不錯的“擦邊球”,因為當時政策明確稱小靈通為:固話的延伸。

也幾乎是同一時間,一家1995年成立的通信領域科技公司——UT斯達康創始人吳鷹,也發現了這項技術在國內的巨大市場,跟徐福新局長一拍即合,決定協力將PHS技術引入中國。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吳鷹)

就是這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大鬍子,在90年代花幾千萬人民幣,從日本買下了這項技術。同時,阿福局長也給它起了個非常順口的中國名字:小靈通。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作者葉永烈本來只給了UT斯達康一家公司名稱授權。但因小靈通這個名字太好記,所有廠家都在違規使用,UT斯達康也就慢慢不管了,最終就變成了PHS技術在中國的統稱。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當然從技術引入,到最終火遍大江南北,得益於小靈通有著當時手機望塵莫及的優勢:便宜!

除了機器本身造價低(只要幾百塊)以外,因為前面講過小靈通相當於“固話的延伸”,而固話網絡+微蜂窩基站造價遠低於當時的移動2G網絡基站,所以小靈通資費基本和固話相同,且接聽免費。

浙江餘杭電信推出的全國第一個小靈通套餐:

打電話每分鐘0.2元,接聽不要錢,月租20元。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這個資費在當時連移動聯通的5分之1都不到,並且在停機後仍然可以接電話和收發短信。在推出後,很快吸引了大量用戶辦理使用,甚至老人小孩都人手一個。

除此之外,因為小靈通功率僅需要10mW,是普通2G手機的1%,所以用小靈通打電話健康環保輻射低,也是當時電信主打的噱頭之一。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另外,因為小靈通基於固話網絡,其語音通信採用 32kbit/s ADPCM 編碼技術,通話音質和固話幾乎沒有差別,比當時的2G手機要強很多,即使放在現在也是可以媲美4G語音的通話質量。

當然這些優點背後,也存在著致命缺陷。

因為小靈通基站覆蓋半徑小,且收發功率較低,導致小靈通信號極差,經常進了室內就會沒信號,且基站切換速度過快也會導致信號丟失,所以不能在開車等快速移動中使用。

也是因此,當時小靈通還有個非官方名稱:喂喂操。

另外,畢竟是“固話的延伸”,其基站無法實現異地漫遊,也就是說只能在本市通話,出省直接完蛋。

但即使有再多缺陷,相比動輒幾千的手機和昂貴的資費,大家還是更願意選擇實惠很多的小靈通。

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20年前下沉市場的巨大能量。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實際上,這項技術在日本並不受歡迎,甚至被叫做“窮人的蜂窩”。引進國內後,包括華為在內的各大廠商也都將PHS技術評定為“落後的過渡性技術”。

但政策方向,才是決定小靈通命運的關鍵。

在浙江餘杭電信率先出發,各大設備廠商觀望許久後,2000年6月,原信息產業部下發通知:將小靈通定位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這標誌著政策對於小靈通的開放態度。

抓住了救命稻草的電信,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開始在全國各地上線小靈通業務。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隨後就是井噴式的用戶增長:

2002年,中國大陸200多個地市開通業務,用戶超過600萬。

2003年3月,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向媒體表示:對小靈通的政策是“不鼓勵不干涉”。

2004年2月,繼北京後,小靈通開通了全國最後一個城市:上海,至此完成了全國開通。

2004年4月,用戶數量4700萬;

2005年9月,用戶數量8127.5萬;

2006年10月,用戶數量達到頂峰,9341萬。

不到10年,接近1億的用戶,這樣的數字吸引了各大設備廠商紛紛入局,連當初打死也不做小靈通的華為,也被逼無奈迅速上馬小靈通生產線。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當然用戶激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UT斯達康。

1995年成立,98年抓住電信痛點,下重注引入PHS技術,2000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首日股票暴漲287%,小靈通業務鼎盛時期為UT斯達康帶來了超過26億元的年收入,市值超過70億美金,一度趕超當時的IT巨頭思科公司,連軟銀孫正義都曾投資3000萬美元,並出任過UT斯達康的董事長。

2003年,UT斯達康控股被美國權威雜誌《商業週刊》評選為全球IT企業100強。

2005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最成功前20名小企業之一。

也是在那幾年,創始人吳鷹幾乎是全國各大高峰論壇、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禮上的常客,還被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拯救亞洲金融危機的亞洲50位明星之一,在國內贏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據傳說,當年其還主動調停了馬雲、馬化騰之間的矛盾。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那時的BAT在鷹哥這兒,都是弟弟)

除此之外,小靈通的興盛也讓中國電信獲得了上億的“移動用戶”,以及早年間非常難得的移動通訊網絡運營經驗,最後在2008年獲得CDMA運營牌照後就能儘快上手(電信3G的第一批用戶都是小靈通用戶)

對於老百姓而言,小靈通的出現最大的價值就是降低了“第一部移動電話”的使用門檻。

用得起,才是普通人最在意的事情。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盛極必衰,在商界幾乎成了難打破的循環。

2005年,UT斯達康因內部紛爭、產業結構變動、增長瓶頸等原因,開始出現業績虧損,雖然小靈通用戶數還在增長,但是公司由小靈通業務所帶來的收入佔比由2004年的79%下降到32%,全年虧損4.3億美元。

而這一虧,就是6年。但真正擊潰UT斯達康的,是技術的革新。

2006年,2G時代進入尾聲,進入3G時代。對於UT斯達康的管理層而言,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作為“2G都算不上”的小靈通這種過渡性技術,其生命週期一定會被不斷縮短。

即使前路艱難,也要果斷轉型。這次他們把寶押到了3G上,同時選擇了全球主流的WCDMA制式作為發展方向。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UT斯達康在美、韓等地針對渠道、研發、產品等進行了共20次收購,企圖打造從系統、設備、到終端,即端到端的WCDMA解決方案。

而當時的華為,也選擇了類似的發展路徑,但不同的是更具戰略耐心的華為選擇了TD-SCDMA制式,之後的結果大家基本都知道了。

2006年1月20日,信息產業部正式宣佈,TD-SCDMA作為我國通信行業標準。UT斯達康戰略決策全面失敗,投入了十幾個億的資金也基本打水漂。

但丟掉的這點錢,也許還不算什麼,最不幸的是另一邊為轉型提供持續資金流的小靈通業務,其所使用的頻段,佔用了很受國家重視的“國產標準”TD-SCDMA 頻段。

UT斯達康就這樣活生生地演了一出“成也政策、敗也政策”。

彼時,已經被扼住命運喉嚨的小靈通,最終迎來了“乾爹”的致命一擊。2008年,中國電信終於獲得了正式的移動通信牌照,並從聯通手上買來了CDMA網絡。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有了新寵,小靈通自然遭到遺棄。

電信在小靈通業務上的投入不斷降低,各大運營商資費也在不斷下調,小靈通逐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用戶數量大幅下滑。

2008年5月,大陸小靈通用戶數跌破8000萬。

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門明確要求:所有1900-1920MHz頻段(小靈通的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應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1900MHz頻段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

2011年,1月1日,小靈通開始全面退網。

失去了小靈通,當年在昆明湖畔渡步的“大鬍子”吳鷹也被UT斯達康逐出了家門。自此,UT斯達康幾乎全線潰敗。

2014年10月,小靈通基站被關閉,徹底結束歷史使命。

18年前的風口,小靈通UT斯達康正式落幕

跳出這些,我們再回頭看小靈通從生到死走的這一遭。

1998年上市,8年後到達巔峰,之後立刻衰退,它所帶來的一切改變是:

吳鷹賺了;最虛弱時期的電信挺過來了;甚至華為也因小靈通生產線打下了手機業務的根基...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賺了,賺到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面對時代高速發展的自信和勇氣。

在還沒有條件嘗試手機的年代,連村口的大爺恐怕都能指著脖子上掛著的小靈通大聲地說:

“彩屏的,能翻蓋,還可以拍照片!”

​這樣多贏的局面,從細節剖析或許經不住推敲,但從時間軸上回看,小靈通技術當時幾乎已經普及,也是那個時代通信技術變革的現象級產品,即使是曇花一現,它也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單從填補了那幾年下沉用戶移動通訊的空白來看,就足矣。

而UT斯達康也最終落得一個不錯的歸宿,通鼎互聯擁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正在帶著的剛剛走入舞象之年的UT斯達康,從5G開始,重新出發,拓更遠的路。

PS:你用過小靈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