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大戶:這地我是真包不起了!

經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說。中國的糧食種植成本過高,價格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所以企業寧願購買國外的糧食進行深加工和流通。而國內農民的糧食大都進了國庫,所以國家的收儲壓力過大。國儲壓力大了,國家就不提振糧價。

而實際情況是農資漲價,蔬菜漲價,房子漲價,教育費用漲價,醫藥費也漲價......反正除了糧食不漲價之外,剩下的東西都在漲價。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農民的心聲,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從農村走向城市,寧願背井離鄉在城市的最底層討生活,也不願意種地,究其原因:

1、糧價越來越低,可是種地成本越來越高。糧價低,成本降低也能好點,起碼農民投入少了,還能多賺點,可是眼下來看,只有部分區域地租降了,種子、農藥、化肥以及人工等費用並沒有降,而且由於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入城市,人工費用還逐年抬升,這無疑給咱農民收入又增添了不少的壓力。

2、國家補貼借不上力,很多補貼難以落到真正種植者身上。糧價下跌了,如果國家通過補貼來彌補,也是個不錯的辦法,可是縱觀我國的補貼,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上面說的轟轟烈烈,可是到咱農民手裡卻沒有那麼多,而且各個層級對於農業補貼也都當成了“唐僧肉”,能拿就拿,能佔就佔,這就讓農業補貼沒法對農民收益有所補償。

還有就是補貼落實不到位問題,現在土地流轉加速,很多農民為了多種地只能流轉,但是補貼卻沒有得到,讓真正種植者寒了心。

3、“賣糧難”依然無法解決,農民豐產不豐收。咱農民各種農產品滯銷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也是讓咱農民最最寒心的,看著一片豐收的景象卻高興不起來,什麼油桃填溝、芹菜幾分錢一斤等等。

並且每年賣糧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最大的“收購商”國家臨儲退出了,而企業又沒有那麼多的吸納能力,國家還堅持市場化運作,這就可以直接表明賣糧難的問題極有可能會出現。

4、國家農業服務體系嚴重滯後,產量無法提高。現在糧價持續低迷,只有依靠高產技術來增加產量,或多或少的能彌補下降價帶來的損失,可是眼下我國的農業服務體系可以說是極度欠缺,農技服務體系形同虛設,咱單說農業技術這塊,咱農民現在種地只能夠依靠自身的經驗,以及農資經銷商販賣產品的時候帶來的講座,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老師,但是畢竟缺乏客觀公正性,而農民自身的經驗有的也是錯誤的。

從上面的邏輯我們可以看出,似乎種糧不掙錢的真實原因是我們種植成本過高!網絡上也有很多“專家”針對為什麼中國種植成本過高進行了分析。有的說美國地緣環境導致高產,有的說種的是轉基因產量好,還有的說因為人家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補貼高。這些觀點不否認。但有的說規模化程度不夠,抗風險能力差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因為規模化越大,農業風險越大)。

我們拿中國的種植大戶和國外的規模化農民比較,其實我想說大家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本身的成本”,在中國想多種地是要繳納地租的,而美國土地是私有化的。我們從起跑線上就比別人成本高!然而糧食降價並沒有讓地租降低,農業補貼也沒有因為地租存在有多給一分。

在和很多的種植大戶聊天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相似的現象。規模化種植大田能賺錢的,基本上都是包地成本比較低的。試想一下,地租200元/畝和600元/畝,如果別的因素都排除,種200畝地,種植收益上的差距可就是8萬元呀。

而當前國內土地承包的費用應該多少合理卻完全無章法可尋,相關部門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和宏觀調控也就罷了,我估計農業補貼也沒有把土地成本考慮進去。所以即便是生產條件相同,補貼和美國一樣,我們的成本還是高,糧價還是低,種地還是不掙錢。

以黑龍江為例,種植大戶承包土地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流轉傳統農戶的地,也不建議壓低傳統農民的地價,畢竟我們欠農民一份社保,而應該加大生產者補貼(考慮到土地成本因素的補貼),不能光指著讓承包土地的“職業農民”獨自承擔。

而另一種是承包國有土地的種植戶,例如農墾,林場。國家應該採取土地分類,結合糧價,和老百姓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測算土地承包費用。比如今年,在糧食掉價,老百姓普遍反應豐產不豐收的情況下,就應該及時降低土地承包費用。

畢竟國有土地的作用不是收租掙錢,而是擔負起是國家口糧安全和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只有在保證種植戶收益的前提下才,才能調動積極性,讓農戶有“活錢”去改進農技和使用新型生產工具。如果地種的再好都不掙錢,誰還能想著去種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