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對外開放主攻對臺經貿合作交流

温州对外开放主攻对台经贸合作交流

訪談現場

溫州網11月3日訊(記者 項銳) 今天下午,溫州“國際化”戰略大型在線主題對話活動如期而至。溫州市副市長苗偉倫以及市外宣辦、市商務局、市外僑辦、市臺辦等相關部門單位“一把手”與網絡大V一起,就如何建“國際範”的溫州展開現場對話。

溫州“國際化”戰略在線主題對話活動是《溫網議事廳》欄目今年“五化”戰略在線主題對話的第三場,在現場對話活動之前,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溫州網《在場》欄目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監督團成員、網絡觀察團成員、媒體記者先後走訪了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溫州肯恩大學、龍灣國際機場等地,探尋建設“國際範”溫州之路。

溫州該如何建“國際範”?臺灣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參考體系。

溫州市臺辦主任蘇愛萍認為,臺灣對外開放程度比較高,其開放度是走在亞太乃至世界的前列。溫州市副市長苗偉倫說,201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把發展對臺的經貿合作交流作為溫州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之一。

那麼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又該如何用好政策“紅利”,使對臺經貿合作交流更上一層樓,將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成貫徹實施溫州“國際化”戰略的主引擎?

搭建平臺學習臺灣文化創意

蘇愛萍說,臺灣走在國際化前列的,有健康、醫美、生物科技、養生養老方面,但是“最值得說的是臺灣文化創意走在世界前列,2014年臺灣有5000多件文創作品在世界獲獎”。

今天的對話現場,來自臺灣現在服務於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鐘鎮中(音)也毫不謙讓:“臺灣青年有的是創意,缺少的是平臺。”

搭建平臺,學習臺灣文化創意,正是溫州目前在做的事情。依託於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溫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就是這麼一個平臺。

浙江工貿學院創業學院院長臺新民認為,溫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除了幫助臺灣青年來溫州創業就業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達到了雙贏的目的,其中一點就是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臺新民舉例說,通過兩岸青年創客大賽、兩岸青年創客沙龍等搞大型的活動,可以學習臺灣學生的文化創意。“今年辦了兩岸青年創客大賽,有14所兩岸高校共68名學生分成兩個團隊,每個團隊裡面有臺灣的學生有我們的學生,臺灣學生文化創意比較強,我們大陸學生也有自己的特點。經過團隊在為期10天左右的時間就有相互學習的過程,我們學生和臺灣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我們學習臺灣學生創意方面的經驗。”

另外就是打造平臺。臺新民說,目前主要打造兩個平臺,一個是兩岸青年創客聯盟,工貿學院溫州大學、眾創創客空間和臺灣兩所高校在一起辦了兩岸青年創客聯盟。二是我們打造兩岸青年創客空間,“臺灣有很好的經驗,所以像鍾老師帶的機器人項目,也充實了兩岸青年創客空間的內涵和水平”。

同時,為了讓臺灣青年進得來,留得住,溫州著重從軟件上下功夫,這一點鐘鎮中深有體會。

鍾鎮中說,來溫州就業創業,是正確的選擇,“我們來這邊就業可以獲得很大的平臺,包括教育、科研等,都給了我們非常好的資源”。

另外一方面,“我們有非常好的人才大廈,讓我們居住,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我小孩一歲多也帶過來了,在這邊發展得非常順利。”鍾鎮中說,“我希望這個平臺搭建起來有更多的服務,我相信有更多的臺灣青年會過來。”

四方面突破讓對臺交往更上一層樓

今年,國家四部委批准了溫州作為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傾斜了很多優惠的條件和政策,如何用好這些“紅利”,使對臺經貿合作更上一層樓?苗偉倫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建設兩岸產業交流的新高地。兩岸在農業、工業、服務業方面都可以實現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比如“臺灣的農業是精製農業,如果把這塊移植到我們溫州,我相信潛力會非常巨大”。至於工業領域,臺灣的電子信息產業、醫藥產業都非常的發達,“我們溫州傳統的產業,如何和它嫁接,並進行結合和合作,都是接下來需要思考和突破的問題”。如今53分鐘就可以實現臺灣來到溫州,早上在日月潭看日出,晚上在雁蕩山看夜景,完全可以實現,“這也體現了我們在旅遊方面和臺灣地區合作交流的巨大潛力”。

第二,建設民間資本市場準入的先行地。溫州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非常關注養老、醫療、教育。“在這些行業,我們都可以大膽的嘗試、大膽的探索。按照國務院提出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只要不是限制的,不是禁止的,我們當然歡迎包括臺商在內的社會資本,在准入方面做一些先行先試的探索”。

第三,建設民間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田。“溫州是國家級的金融改革試驗田,臺灣恰巧在這方面有著成功的經驗,特別是它的社區金融服務體系,還有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規範等等,在這些方面如何合作,引導民間資本更多流入到實體經濟中,我認為這個方面在整個示範區建設過程中也可以作為主要的內容,來探索一些經驗。”

第四,在對臺交流中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服務檯商、服務外商的新環境。“比如說優惠政策如何出臺,如何打造安商、穩商、富商的環境,如何服務企業成長,如何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本文轉自:溫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