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柔。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 李清照《滿庭芳》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再加上聆聽一曲古琴。一主香燃而不濁,清香無垢,似乎已經能呼吸到山野的清香了。《夢梁錄》雲:“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品香,有一種凝神清雅的方式,喚曰“打香篆”。篆,是取了篆文的意。自唐代起,人們將香材研磨成粉,填充在各種以篆文為花樣的香篆裡。香粉一點點填、一點點輕壓緊實,在宋人的筆記裡,稱此為“印香”。印香是一個細巧的過程,印得太過緊實,燃香時會因空氣不足而滅,印得過於疏鬆,亦會因缺乏後繼而滅。必要定息凝神、心無旁騖,才能印出一款疏密適宜的香篆。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古時的香篆,曾經用作計時。印成篆文形狀的香粉一氣呵成地燃,從頭至尾恰是算計好了的時辰。《宣州石刻》中記載,曾有人制出百刻香印,一副香篆分為一百個刻度,循序燃盡便是一個晝夜。叫做“百刻香印、以準昏曉。”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香篆大美。在爐中鋪上底灰,輕壓平整、不疏不密。香篆置於其上,從香罐中舀出香粉一點點填印。心需靜、氣需沉,穩穩的心方能把握住穩穩的手,才能維護填印的過程中,香篆紋絲不動。填入的香粉要細細抹平壓實,工具是一柄形如禪杖的香鏟,成敗則關乎沉靜的心。提起香篆的那一刻,所有的心愫都放下了,眼前印香一爐,或祥雲、或禪蓮,螢火一點如豆,忽明忽隱地、迎合品香者潛藏的心緒起落。篆香或字或圖,皆迴環連綿、貫通始終,講求百轉千回、持心惟一,幽香彌散而盡,殘灰卻仍是筋骨猶在。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香,終歸是一件極清妙的事。它來的時候無形無影,散的時候不著痕跡,這一份“無”,打動天下多少人為之歌頌。古畫中常常見香,詞闋中更是縈耳不絕。李清照曰“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納蘭有詞曰“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 一爐篆香,有如一道時光的縫隙,叫人暫且恍夢離俗,翩然妖嬈。室香怡人、愁思嫋嫋,也幾近成為古時文人生活的一種意象,超越了現世、超脫光陰。

今日之盤香,便是由香篆簡化而來。簡是簡了,但身心忘物的沉靜,卻是尋不見了。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