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提出“护城河”理论

「护城河」当然并非要起一条真的护城河,简单可理解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帮助公司防御竞争对手,就好像护城河保护城堡那样。《寻找投资护城河》的作者Pat Dorsey就提出,护城河有4个方面:

巴菲特提出“护城河”理论

1) 无形资产:专利、法规授权或品牌。

例如巴菲特的爱股可口可乐、或者香港品牌维他奶(345)。至于专利例子有自主创新药专利,或手机技术知识产权专利。苹果手机当然具品牌护城河。大型企业如腾讯(700)及阿里巴巴等也有品牌光环,而且在很多技术上有专利。至于法规授权,在内地这门槛不容易跨越,也造就了腾讯及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

巴菲特提出“护城河”理论

2) 顾客转换成本:顾客觉得换一家公司买东西是件麻烦事。

以往较多人举的例子是银行转换,或者转换供货商。近年最符合条件的其实是云端服务,所以不论是美国亚马逊和微软花钱抢客,还是内地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在云业务上一直烧钱,因为客抢了回来,当业务营运结合了云服务,若再转换不仅成本上不划算,还需要考虑营运风险。如此,公司就不会轻易更换服务供货商。而且云业务可持续收入来源,跟巴菲特喜爱垄断性消费股,有异曲同工之妙。

巴菲特提出“护城河”理论

3) 网络经济:客户越多,公司的价值越高。

越多人用就越大。例如,微软的office;腾讯的微信,在内地无微信在朋友联系及工作都会有困难;阿里巴巴的淘宝等,以至Apple的App store及Google的Google Play都有这优势。

巴菲特提出“护城河”理论

4) 成本优势: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或服务。

成本优势可能来自四种来源:1) 较便宜的流程、2) 较好的位置、3)独特的资产、4)较大的规模。

成本优势有很多种,近年最获重视的其实是获客成本,点用最低成本获得一个客。拥有最强优势的,是腾讯,因为微信在内地的用户已超过10亿。腾讯的流量优势是坚固的护城河,不单可引流到合作公司,亦有助自己业务如Wechat pay发展。另外,小米(1810)利用高性价比硬件布局物联网,透过成本优势去建立网络经济优势,不同护城河可以互相支持及互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