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小架一層架拳譜

一、預備式

兩腳分開與肩寬並平行站立,全身放鬆,兩臂自然下垂,兩手輕帖大腿,腿微曲,肩微扣,中正安舒,眼平視。

預備式非常重要,但往往被練家所忽視,尤其是初學者。欲將此式預備好,可以說千言萬語也難以說清楚,這裡不妨引用列位祖師的話,讓閱者去自悟。“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夫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此謂之盲練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奪力而反能顯力者,此痴練耳……。初學而內要靜空,周身而外要輕鬆。”

二、金剛搗碓

接上式,重心左移,兩手由體側螺旋上掤,合以胸前(中線),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兩手相距尺許,眼神注視左手中指,上體不得過分向右擰轉要保持中正。此時,身體有一種合的感覺。重心隨雙手螺旋上掤先左爾後落於右腳。提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腳跟先著地,上體保持不變,重心仍在右腿。松右胯,在左手的引領之下身體繞後弧向前擠出,重心逐步落於左腳之上,左小腿垂直不得前塌,兩手臂姿勢基本不變;左手再向前上掤領,收右腳經左腳旁並提起,同時右手由掌變拳從腹前上勾,拳與眼平,拳心向內,左手掤後隨右拳上勾由外向內劃弧落至小腹,掌心向上。左腿支撐全身保持中正,右腳震地落下與左腳平行同肩寬。同時右拳落於左掌上,身體中正,眼平視。重心大部落以左腿。

本式之中須注意的是左腳前出之後,身體一定要繞後弧向前擠出,並保持兩手臂姿勢基本不變。即合住身體。同時,凡手向上則身體必須下沉。須知金剛一式乃整套拳之母,學者必須細心體認此一式螺旋緾繞、開中寓合、閤中寓開、上下對拉、等等太極勁路,以期打下良好基礎。

三、攔扎衣

接上式,左手抱右拳螺旋上領而身體下沉,右拳變掌向右下劃弧,左右手分開,身體重心逐步落於右腿,不停,兩手向下向左捊,重心逐步落以左腿,隨著兩手向下向左捊右腳向右剷出,此時右手正好捊至身體中線,左手在身體左側最遠端,兩手相距約肩寬,繼續,由中指引領兩手劃圓弧到身右側,左手則沿身中線弧形下落至左腿根叉住,右手與肩平並保持弧形,豎掌,意在右手小魚際,眼平視餘光注視右手,重心逐步落以右腿。右小腿垂直。在右手右劃的同時帶領左腳尖內扣。

本式須注意的是:1、右拳上掤弧形向上,身體定要下沉,形成對拉。2、身體在兩手劃圓弧過程中腋窩不能夾死,要保持一定空隙。3、兩手劃圓弧須是中指引領並保持弧形面與身體平面平行,即立圓。4、松肩墜肘,式成時右臂呈弧形。5、雙手從左向右,意念更應關注,必須以身體下沉為前提。

四、六封四閉

接上式,左手隨身體重心稍右移升至胸前與右手合住,松右胯根,兩手弧形向下捊身體重心隨雙手左捊移向左腿,雙手不停再向左上向右按出,左手停以胸前正中距身體約10釐米,右手停以身體右側如懶扎衣之右手。身體重心隨雙手劃弧而逐步轉向右腿,隨即左腳向右收至與右腳並立,寬與肩同,腳尖點地,兩膝內合。

本式須注意的是:1、身體隨手劃弧時要走後弧,重心移之所向的胯部不可泛起,要合在此處。2、式成時雙手雙膝要合住。移動重心時身體不可有起伏。

五、單鞭

接上式,丹田向下松沉帶動右手向左劃一小半圓,隨即右手在丹田的催動下向右下劃另半圓並變成勾手,有彈出之意,身體稍向左轉,重心仍在右腿,提左腳向左側剷出,松左胯,在左手中指引領下向左弧形掤出,重心逐漸落以左腿。左手左膝要合住,左手右勾手要有槓桿意味。左手左劃的同時帶領右腳尖內扣。

本式須注意的是:1、左右手外撐而胸有內含之意。2、左手外掤要立小臂走弧形,肘要下墜,要避免橫向硬撥。3、右腳在左手向左弧形掤出之時要向內略扣,做到上下相隨。4、上體保持中正,避免左肩過分內扣甚至扭身向右。

六、金剛搗碓

接上式,左手先向左前略掤,隨即在腰部帶領下左右手順時針緾繞向右轉化,而左胯帶重心進一步向左吃進,重心落於左腿,保持如是姿勢,重心向右移至右腿,小腿垂直不可前跪,在左手的引領之下身體向左轉,同時左腳外展,左手前掤引領身體向前,右腿前收至體前,右手由下而上勾至胸前與鼻同高,左手由外向上再向下回至小腹前,震腳落拳成金剛搗碓。

本式須注意的是:1、身體啟動之初要先向左前掤,做到手退身進。腋窩留有餘地,始終有向左之意。2、左右手要合住,有槓桿勁。3、移動身體走後弧,重心不可起伏。

七、白鶴亮翅

如同攔扎衣,在向右鏟腳後,雙手劃弧一併向右前方掤出,左手在身體中線右手在右肩前,兩手相距尺許,左腳向右收至與右腳尺許腳尖點地成右虛步。

本式須注意的是:雙手劃弧一併向右前方掤出,身體要有上下對拉之意,即手欲向上,身反而下沉。右手劃弧過胸線時一定注意避免手心上翻,要保持手心向左不失掤勁。本式成式後雙掌仍有上託之意,但身體仍要下墜。雙膝要合住。

八、摟膝拗步

松右胯根,身微向右轉,在腰的帶動下雙手向胸前交叉,重心落於右腿,左腳向左側剷出,兩手在身體的帶動下分開摟雙膝,手到達雙膝時,重心過渡到左腿,不停,雙臂向上向內掤起如抱一圓球狀,與肩平,重心繞後弧過渡到右腿,左腳內扣;雙臂向下合,逐漸收右手以右腰際再由胸前推出,左手繞右肘尖再向左下劃弧至背後命門成勾手。身體重心偏左腿。

本式須注意的是:身體中正,在身體左右重心轉換的過程中要保持直立,並隨轉換扣好兩腳。鏟左腳時身體不可過分右擰。身體左右重心轉換腰臀應在與地面平行的平面上運行,不可上下起伏,身體始終保持下沉,臂上掤肩部不可上聳,意在兩臂末節。

九、初收

身體重心向右移,右臂順時針掤轉,松右胯根繞後弧,兩掌合力向左擠,重心移向左腿,動作不停,重心再向右兩掌順時針緾繞向右下捊,左腳順勢落於右腳前尺許腳尖點地成右虛步。

本式須注意的是:右手轉圈緾繞不能丟失掤勁,要中指引領把圈轉圓。起初外掤不能抬舉肘部。(小臂弧形姿勢基本未變)

十、斜行拗步

雙手緾絲向右捊,左手循身體中線向上向左劃弧掤出,同時左腳向左前方弧形邁出一步,此時右手呼應左手也向右後撐,重心逐漸移至左腿,右臂繼續緾絲劃弧由右耳向右前下推出,同時右腳向右前方邁出一步,左手也呼應右手向左外側劃弧外撐。不停,重心逐漸移至右腿,左手臂繼續緾絲劃弧由左耳向前下與右手腹前交叉,左腳收向右腳旁再向左剷出,重心落在右腿,隨著重心繞後弧向左移動,兩手繞膝分開,其餘動作如同摟膝拗步。

本式須注意:1、斜行時左手左掤要由丹田發起,略為立掌,避免橫撥。2、右手劃弧繞圈要完整,不可向外側橫拿。左手亦然。3、左手臂向前下與右手腹前交叉的時候,身體不可過分右擰,要保持中正。

十一、再收

動作同初收。

十二、上三步

起初動作同斜行拗步,只是左腳基本向前邁出,右腳蓋步外撇腳尖橫落在左腳前方,右掌同時橫砍至胸前。轉身向右,左腳再向左橫邁一大步,重心落於右腳,右掌變拳劃弧外撇至與右肩平,拳心向左上,左手劃弧至左胸前。兩臂有對拉外撐的意味。

注意:左右臂的槓桿勁,動作應在你上我下,你進我退的呼應中完成。

十三、演手錘

身體繞後弧將重心逐步移向左腿,同時帶動右拳由右向左前左手處打出,左手掩於右拳上。右腳內扣,兩腿內緾。

注意:打演手錘時丹田的動作,身體保持中正,肩胯均不得偏斜。

十四、金剛搗碓

身體繼續向左前沉一下,兩臂肘略收下沉,繼而左按右掤對拉繞弧,重心逐步移向右腿,不停,身體繞後弧將重心逐步移向左腿,收右拳右腿,餘同金剛搗碓。

注意:先縮身再外撐,細心體會欲左先右,開中寓合,閤中寓開,對拉勁槓桿力等。

十五、庇身錘

重心下沉全部落於左腿,同時左手翻掌向下按,右拳上勾,右腿前抬。成獨立狀,隨後左手向左外側劃弧外撐,右腿向右撲步伸出,身體中正,右拳置於胸前,拳心向左,豎肘,在右肘的引領之下身體向下向右繞膝,左手 繼續劃弧至左耳,重心逐步過渡到右腿,然後右肩肘手依次向右外展,起身成右弓步,左手由左耳向前下置於胸前。身體在右手的引領之下繼續向右吃一下,重心繞後弧向左移動,兩臂邊旋轉邊滾動邊左收,右臂由右向下向左繞弧至身體中線,拳心向上,左手掌收回腰際,手心向上,右臂弧形向右掤,右拳置於右太陽穴,拳心向下,肘下垂,左手叉腰,小臂內裹,使左肩肘腳在一條線上,眼觀左側,耳聽後方,重心落於右腳。左腳內扣。

注意:1、左手臂外展要向正左側不偏不倚,撲步時右手不得過胸中線,身體不可左擰。2、向右繞膝中,一定是肩肘手依次向右外展,也要做到不前不後在正右側。3、庇身時胯部不可亂擰,注意丹田運轉。4、成勢時手肘要與膝腳合住。尤其右肘不可外翻。

十六、青龍出水

身體合住繼續向右吃一下,隨即雙臂向右側外展與右肩平,左拳置胸中線,拳眼斜向上。繞後弧向左移動重心,兩臂旋轉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在重心移至左腿時兩拳由下向內向上繞轉丹田蓄勁,身體重心右移,將蓄勁向右放出,成右弓步。拳面向右,左拳置胸中線。

注意:蓄放要外形與丹田合住。身體不可上浮。

十七、肘底看拳

身體繼續向右吃一下,爾後繞後弧向左移動重心,兩臂緾絲使兩拳眼斜向下,轉左腳90度,左肘向左腳方向擊出,身體左轉,左臂向左外展,拳變掌,右拳劃弧繞至胸前,右腳隨左轉身向身右伸出,重心在左腿,兩臂順時針向上向右劃圈,左手至胸前,右臂至右側與肩平,重心移向右腿。左腳向右回收,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右拳繼續劃弧擊向左肘下方,左肘亦隨右手下擊略轉一圈,肘有下擊的意思。左肘右拳左腳合住,兩腋窩留有餘地。

注意:1、移動重心要丹田帶動,堅持走後弧。2、成勢時左肘處要保持圓弧不可夾成銳角。身體保持中正。

十八、倒捲肱

右拳繞左肘彎向右前下擊出,同時左手緊擦右肘尖回抽至左腰際,掌心向上,左腿弧形後撤,重心落於右腳;腰胯微左移,左手後繞劃圈由左耳向前下推出,左肘與左膝相合,重心落於左腿,同時右腳右手弧形後撤,右腳掌落實,右手弧形後劃至右膝旁,手心斜向下;腰胯微右移,右臂向後向上向前下推出,重心移向右腿,左手左腳同時弧形後撤,左手至左膝掌心斜向下;依法可繼續做四、六個。

注意:1、步走蛇形,手走弧線;2、身體要向下沉,不可在換手腳時往上起伏;3、以腰為軸培養丹田轉換。

十九、白鶴亮翅

倒捲肱一式行至左手左腳在前,不停,左手左腳弧形後撤但左腳靠攏右腳後即向左落於右腳平行的左側略後,而右手同時劃弧向右前方,重心落於右腿,不停,左手合住右手往左捊,重心逐步過渡到左腿,繼續順時向上向右劃圈,引領重心復歸右腿,收左腳於右腳平行的左側點地成右虛步,雙手向前上方掤出。

注意:雙手劃圈一定要合住,一起繞圈,中指引領把圈轉圓,防止右手轉而左手不轉或聽任左手自由相隨的毛病出現,這樣的動作更應關注左手

二十、摟膝拗步

動作同第八式

二十一、閃通背

右腿根松沉順時針平轉,帶動右手順時針緾繞劃圈,當右手至右胯旁時,左腳向外撇90度,隨即重心在右手的引領之下向左腿過渡,身體不轉,右手向前下推出,掌心向前,手指向外,右手置於小腹前;不停,右手引領右腳弧形上步,身體左轉,左手向左外撐,右手劃弧至胸前中線豎掌,右腳向右側偏後伸出,腳跟落地;雙手順時針劃圈如同白鶴亮翅;帶領左腳收向右腳約肩寬處點地成右虛步,不停,雙手合力緾繞弧形劈向右腳尖處,意及地下,右手在右膝前,左手在左腰際,泛左臀,墜右胯;不停,左臀下沉,右手弧形上領,向右上方掤出,重心全部落至右腿,左手向下,上左腳叉步落於右腳外側,稍向裡一些,身體下沉,在右上左下對拉的同時身體右轉180度,兩腳跟著地旋轉,旋轉中左手由下向上行至左太陽穴處,右手由上而下落於右腿膝外側,重心偏左腿雙腳著地。

注意:1、第一次上右步時要弧形邁步,並由右手引領;2、“丟”的動作要有壓板勁,槓桿力,右胯根下沉;3、轉身通背,身體重心要向下松沉,採用雙腳跟著地旋轉;

二十二、演手捶

右手外撇引領右腳外撇,重心隨轉身落於右腿,左腳橫出一大步,其餘動作同十三式。

注意:出捶時身體不可左擰。

二十三、青龍出水

松胯根,身體略向右下沉,左腳外擺,右拳先向前下沉一下,身體左轉,雙手合力緾繞領右腳向前上步,其餘動作同十六式。

注意:右拳先向前下沉一下,丹田隨雙手緾絲蓄力。

二十四、六封四閉

動作同第四式。

二十五、單鞭

同第五式。

二十六、雲手

身體重心逐漸向右腿移,帶動左手向下劃弧,右手在左手下劃的同時略微向上並變勾成掌。隨即右手向上向右劃弧,重心到達右腿正好右手劃弧到達右側最外邊,而左手正好劃至小腹中線處,不停,左手繼續循身體中線向上向左劃弧掤出,重心左移,右手劃弧到達右胯,繼續向內到達身體中線,帶動右腳向左腳併攏,此時左手雲至左側最外邊,右手劃弧到達身體中線;不停,右手循身體中線向上向右劃弧,左手向下劃弧至左胯旁,當右手到達右側最外邊時,重心落於右腿,左腳提起向左側邁出一步,腳跟先著地,此時左手雲至身體中線下腹前,右手到達右側最外邊;如此左右雲手。雲手次數同倒捲肱次數。

注意:1、身體保持中正,尤其上身不可偏斜,一定要保持正身。2、左右手劃圓要最大化,尤其循身體中線向上劃弧時要身體下沉而中指引領,不可聳肩抬肘以防斷勁。3、手向上不過眉,向下則只要避免肘部伸直可儘量下沉。4、手經中線時注意避免手心上翻,要保持手心向體側成豎掌狀。

二十七、高探馬

當雲手至左手在最左側,右手到達下腹處,向左收右腳之時,此時右腳不落地而是順勢提起,右腳與地面平行,尤如上馬狀,重心在左腿獨立支撐身體;不停,右腳向右側撤步,重心逐步落向右腿,雙手合力緾繞向下向右捊,當捊至左手到達身體中線之下腹處,掌心向上,右手弧形劃至右肩頭上,掌心向下,左右手如抱一圓球狀,左腿順勢提起,不停,以右腳跟為軸身向左轉180度,左腳尖外撇橫腳落於右腳尖外側叉步,雙掌在腹前,左手回抽至左腰際,右手向下推按。

注意:1、單腿獨立支撐身體時尤要下沉,右捊時右胯不得泛起,上步撤步轉身時要上下配合,協調一致;2、右手向前下推出的動作應該是在腰的帶動下完成。

二十八、右擦腳

接上式,右手回收與左手在腹前交叉,身體重心移向左腿,左腿支撐身體,雙手同時向外分開,右腿也向右蹬出,右手緊貼右腿沿大腿擦向右腳。

二十九、左擦腳

收手收腳並向右轉身,右腳尖向外撇落地,雙手交叉在腹前,身體變叉步,重心移至右腿,再同時分手蹬左腳,左手沿左大腿擦向左腳。

注意:1、手臂開合均要帶有緾絲勁。2、兩手交叉右擦腳時右臂在上,左擦腳時左臂在上。

三十、中單鞭

接上式,向左後轉身180度,同時收手收腳,雙手交叉在胸腹前,左大腿抬起,左小腿下垂,整個身體如收縮狀,不停,雙臂同時向外彈擊,左腳向外彈蹬。而後立即收回如起始狀。

注意:1、雙臂同時向外彈擊時也要由內向外撥彈並保持緾絲勁;2、手到腳到並立即收回如起始狀。

三十一、擊地捶

接上式,左腳向左前落地隨即重心跟上,左手在中指引領之下向左前掤出如同“上三步”之動作,接著右腳叉步落於左腳前,右手劃弧從右耳旁向左前推出,亦如同“上三步”的第二步,左腳再往左邁出一步,落腳與右腳平行,與此同時,左右手臂各自協調劃出一個圈,左手在左胸腹前,右手在右肩頭,左手在腰的帶動下向腰際後抽,意在左肘,右拳則在腰的帶動下向左膝前下擊出。

注意:1、擊地捶打出時身體保持中正,腰胯不得左擰,松左胯根,右肩也不得向左下過分俯斜;2、擊捶是在腰的帶動下左右手合力完成。

三十二、二起腳

接上式,右拳擊地後,在腰的帶動下似有反彈之意,左手向左下撐,右臂在右肘的引領之下身體向右移動重心,左腳尖內扣,松右胯向右轉身帶領右拳向右側弧形下落至右膝旁,左掌則弧形上撩至左太陽穴處,重心移向左腿,右腳回收腳尖點地成左虛步。不停,重心移向右腿,右腳掌用力按壓地面的同時,左右臂各自以肩關節為軸繞身體側面轉一圓圈,左大腿上抬,帶動右腿向前上方繃踢與繞圈的右手相遇,右手拍擊右腳面。

注意:1、由擊地捶起身翻轉身體時,要先松右胯,右臂要緾繞,左臂要在左胯的帶領下向後向上繞圈至太陽穴。2、臂繞圈、右腳壓地、左腿上抬動作要協調一致,手腳齊到。

三十三、護心拳

接上式,右腳落地,身右轉,左腳隨即向前一步腳尖點地成右側虛步,雙臂交叉胸腹前,身體下蹲交叉雙手順左膝切按,重心在右腿,兩手先開後合,雙掌變拳,雙臂與左腿同時向前由外向內合抱,左腳下垂護襠部,左拳護胸前,右拳護面前。

三十四、踢一腳 

接上式,左腳面下繃,向左前彈踢,而左拳也循左腳踢出方向彈擊,右拳則向右外側彈擊後收至太陽穴處。

注意:左腳彈踢要與左右拳彈擊協調一致,並迅速回收。

三十五、蹬一根

兩臂內收於胸前交叉,右臂在下,與此同時以右腳跟為軸身向右轉180度,左腳落地,重心在左腿;兩臂外撐帶重心移向右腿,再收雙臂右臂在上交叉胸前,重心再回到左腿,並提起右腿,右腳外蹬,同時兩臂向外彈擊。

注意:1、轉身以右腳後跟為軸,兩臂外撐帶重心落於右腿時,意在兩臂如分山開嶺一般,並身走後弧。2、兩臂相合時,身如團球樣由外向內聚合且重心要向下松沉。

三十六、演手錘

接上式,右腳蹬根後帶動雙臂回收,右拳弧形順時針劃圈帶動右腳繞圈橫腳落於左腳跟外側,為身體向右後轉身準備,右轉身左腳左邁一步,左手順左耳向前下,右拳在右肩頭與左手呼應,重心此時在右腳,重心左移帶動右拳向左前打出,左手掩於右拳上。

三十七、小擒拿

接上式,右拳緾絲向左上勾,左手掩於右肘內,同時引領右腳向左腳前叉步,不停,左腳向左再邁一步,重心此時在右腳,左掌由胸中線向左前下推按,右拳變掌向右上方掤出,不停,左手繼續向左上豎掌肘,右掌繼續順時針向下再向左肘下方推擊,掌心向左,掌指向外。身體重心亦繞後弧向左移動至左腿。

注意:1、成勢時左肘處要保持圓弧不可夾成銳角。2、右掌要旋轉推擊,意在小魚際。

三十八、抱頭推山

接上式,身體向下松沉,右手弧形向上與左手交叉,交叉之雙手弧形向頭前掤起繼而弧形向右下切按右膝,重心轉換至右腿,然後兩臂左右外分,繼續向上劃弧向內合抱於頭經雙耳外慾下落胸前,重心復歸左腿,同時收右腳至左腳旁,右腳再向右前跨一步,隨重心再次移向右腿,雙掌向右前方推出,左手在胸前中線距身體約15釐米,右手在右肩側前。

注意:1、上掤與下沉要對應;2、兩臂外分要圓要充分,尤其注意松肩,合抱時要有團聚感;3、雙掌向右前方推出,應走弧線,似有向前向上之意,成勢時坐腕力點應在小魚際;

三十九、六封四閉

雙掌向右下順時針劃圈,動作如同第四式。

四十、單鞭

動作如同第五式

四十一、前招

接上式,身體先略微向左隨即重心移向右腿,左跨松,左掌合住左腿向左下向內向左前,並帶動左腿上提,左腳向左前45度方向邁出一步,左掌向出腳方向前上方穿出。掌高不過眉。重心落於左腿。右掌隨左掌之動作也劃弧向右後側撐出,掌心斜向下,兩臂撐圓。

四十二、後招

重心略向右移扣左腳,松右胯向右轉身,隨即坐實左腿,右掌合住右腿順時針劃圈並提起右腿,再向右前方邁出一步,重心移向右腿,右掌向右前45度方向穿出。左掌隨動作也劃弧向左後側外撐,掌心斜向下。

注意:1、前招後招兩式的動作一定要在髖胯的帶領下,手與腿合住的前提下完成。2、兩手前後要有照應,應成為一弧形。

四十三、野馬分鬃

接上式,右掌向右上右後劃弧,左掌最大限度下落至左膝旁,帶動左腿上提向左前方弧形邁出一步,左掌前插與眉高,隨即在腰胯的催動下向左外掤,重心移向左腿;松右胯,右掌也最大限度下落至右膝旁並帶領右腿向右前方邁出一步,右掌向右前插與眉高,隨即在腰胯的催動下向右外掤,重心移向右腿。如是左右為野馬分鬃。

注意:1、兩手前後要有照應,而且更應注意後手;2、重心要向下松沉,要靠胯的開合完成動作。

四十四、六封四閉

當野馬分鬃動作做到左掌在前成勢時,左腳外撇,右腳向左腳平行方向邁出一步,兩掌收到胸前,隨重心向右移將兩掌如同抱頭推山最後之動作向右前方推出。不停,雙掌從右順時針劃圈完成六封四閉。

四十五、單鞭

注意:1、右肩不可向左向內扣,要以松左胯根為先

四十六、玉女穿梭

接上式,身體中線下沉,帶動雙臂順時針向上向右劃圈,重心隨之落於右腿,左手在胸前中線距身體10釐米立掌,右手在右肩側尤如六封四閉,不停,雙掌向下向左捊,身體重心復歸左腿,雙臂繼續在下腹和左胯側緾一小圈,左胯內裹蓄勁,隨後在腿腰的帶動下雙掌向右側前彈刺而出,重心移向右腿。外撇右腳並右轉身左手隨轉身上升至右肩頭,左腳向左伸出一大步,重心在右腿,同時,右手與左手在腹前互錯,左手由右肩沿右臂下推,同時右手從左手下上抽至右腰際;重心移向左腿,右腳由左腳跟後向左叉步,右手向左與左手相交合抱胸前,隨即右臂右腿相合向右轉身180度,重心隨即移向右腿,右手劃弧到達身體右側,左手劃弧至胸前中線。

注意:1、玉女穿梭之承接式一定要保持正身,中線下沉帶動兩臂完成由左至右的動作;2、兩掌前穿尤如青龍出水式,只是拳掌之分;3、轉身要正身下沉臂腿相合。

四十七、六封四閉

接上式,松右胯根雙臂順時針身前繞圈成六封四閉,同前。

注意:1、雙臂繞圈一定要與身體正面成平行的圓圈。2、右臂成式時,右肘定要下垂。

四十八、單鞭

同前

四十九、雲手

本次雲手基本動作與第一次雲手相當,只是腳步採取後交叉步,而雙手相合的內手稍過一點中線。

五十、擺腳跌岔

當雲手至左手在最左側,右手劃弧到達身體左小腹處,收提右腳然後向右前與剛才行進之方向成約30度夾角邁出一步,隨即重心移向右腿,雙掌向右側前推出,動作猶如抱頭推山最後之動作;不停,雙掌向下向左捊,身體走後弧移重心向左腿,右腳微扣;右腳提起擺擊雙手,順勢右腳震腳落地於左腳處,左腳提起,雙臂胸前交叉,身體下蹲,左腳向前緊貼場面蹬出,左手順左腳前出方向下穿,右手向上向右劃弧掤住頭,左腿伸直、右腿屈曲貼地,臀部著地。正身面向左腳前方。

注意:1.擺腳應在腰胯的帶動下完成,2.跌岔時鏟左腳穿左掌和右臂上掤要協調一致。

五十一、左右金雞獨立

接上式,左手繼續前穿引領,而右手則劃弧向下向後壓按,右腳內側蹬地,似有槓桿將身體向前支撐而起,重心前移,收右腿右手,左腿支撐全身,雙手胸前立掌,不停,左手下按,右手上舉,雙手對拉身體,右腿抬平,小腿下垂,是為左金雞獨立,右腳向右側一步落地,右手同步下落至右胸前立掌,雙掌向右捊帶重心向右落於右腿,右腿支撐身體左腳順勢收至右腳旁,右手心向下至右腹前,左手心向上至腹前,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左掌旋轉上託帶動左腿上提,同時右手下按至右胯旁,是為右金雞獨立。(或朝天蹬)

五十二、倒捲肱

接上式,左腳向左後撤步,而左掌劃弧由前向後,右掌由後向前,重心仍在右腿。其餘動作同前倒捲肱式。

五十三、白鶴亮翅

同前

五十四、摟膝拗步

同前

五十五、閃通背

同前

五十六、演手錘

同前

五十七、青龍出水

同前

五十八、六封四閉

同前

五十九、單鞭

同前

六十、雲手

同前

六十一、高探馬

同前

六十二、十字腳

接上式,右手上領外掤,左手翻掌下按,右胯下沉,以雙腳跟著地向右後旋轉180度至兩腳平行站立,重心移向右腿,左腳向左後下邁出一步,同時右手弧形向右下,左手弧形向左上如同槓桿進一步繞轉,身體繞後弧將重心逐步移向左腿,右手弧形向左肘下方推擊,左手弧形向左上豎掌,動作如同小擒拿後部分動作。雙臂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左上右下),接著左手下落右腿上抬右腳擺擊左手背,同時右肘上抽與右腳相合上擊,同時右轉身90度 ,右腳落地於左腳彎處成十字腳(熟練後可打成震右腳落地於左腳處,隨即提起左腳),右掌變拳劃弧下落至右胯旁,左手掌上劃至太陽穴處,重心落於右腿並支撐全身。

六十三、指襠捶

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前側邁出一步,右拳由右向襠前下擊,左手配合右拳下擊,左肘向左後彈擊,形成對拉,整個動作似擊地捶,只是右拳下擊在襠前。

六十四、青龍出水

同前

六十五、六封四閉

同前

六十六、單鞭

同前

六十七、鋪地錦

接上式,身體重心繞後弧右移,帶動左手向左向下逆時針盤旋劃弧下落至左膝內側,身體成右撲步,右手、臂亦與左手相合先逆時針劃弧再向右後撩出,右手略高左手略低。

注意:1、左手要劃圓,右小腿垂直不可下跪。

六十八、上步七星

接上式,左掌前穿引領,右掌下按如同槓桿一上一下,同時身體重心移向左腿,右掌前撩通過左掌下再向前向上向後收至左掌腕處與左手相交,右腿順勢前出腳尖點地成左虛步,雙掌下沉,同時震右腳後跟。

六十九、下步跨虎

接上式,右腳向後撤一步,身向右轉90度,轉身的同時身體下沉,兩臂向外分開,兩臂同時向拇指方向緾繞,兩手到達雙膝,重心落於右腿,扣左腳,雙臂不停即劃弧向前操起,雙臂同時向小拇指方向緾繞,左腳也順勢前出腳掌點地成右虛步,左掌在前與肩同高,右掌在後於胸前中線處。

注意:1、左腳前出注意膝胯內合,保持襠部圓滿。

七十、轉身擺蓮

接上式,右掌從左臂肘彎處前穿,隨即兩臂外撐(右上掤左下按)並向後轉身180度(以右腳跟為軸,左腳向左前方邁步),左掌在左膝處,右掌掤於頭上右側,重心此時在左腿,雙掌向左前伸出,掌心向外隨著重心再次轉向右腿,在腰的帶動下雙掌向右上平捊,右腿重心坐實後兩臂不停向下向左劃弧,身體也繞後弧左移重心,(動作如同擺腳跌岔)左腿支撐全身,右腿順時針前擺,擺擊雙掌,右腳落於原地並扣住腳尖,雙掌則順勢前伸左前方,是為轉身擺蓮。

注意:1、轉身掤臂要支撐八面;2、向右上捊時,身體一定要下沉,如舉重物。

七十一、當頭炮

接上式,身體繞後弧將重心逐步移向右腿,右小腿垂直;雙掌向右後捊至右腿坐實後兩臂不停向上翻起,同時雙掌變拳,拳心向內,約與鼻同高,重心左移並下沉,將雙拳衝出,右拳在後於胸前中線處,左拳在前與肩同高,兩拳面均向前,重心前移左腿後迅即回覆至右腿。

注意:1、衝拳時胯部不可擰,要保持與原來的順勢;2、抱拳的同時身體要合向右胯根,衝拳時胯部左送立即回收。

七十二、金剛搗碓

接上式,重心右移,雙手弧形回收,左拳變掌於胸前中線處豎掌,右拳收於腰際胯旁,其餘動作同前式金剛搗碓。如果要繼續練拳,則用右臂外掤,帶動身體向右後轉身,左手左腳前出,完成金剛搗碓。

(李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