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因寺內有一尊高大的銅鑄菩薩,故被人們俗稱為大佛寺。位於正定縣城內,佔地面積為5萬平方米。寺內建築佈局規整,形式多樣,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廟建築群。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創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現在寺內保存的龍藏寺碑,記載了當年募款建寺的情況和初創時的規模。因它建於後燕慕容熙所建的龍騰苑舊址,故當時叫龍藏寺。宋初,更名為龍興寺。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內鑄造銅菩薩像,遂大興土木,進行擴建,奠定了現在的佈局和規模。此後,元、明、清都進行過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形制和風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後定名為隆興寺。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現在寺內保存的建築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煕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閽和彌陀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閣和轉輪藏閣為宋代建築。

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山門,北宋始建,清代重修,為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內迎門置一尊木雕彌勒佛坐像,兩旁為四大天王塑像。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摩尼殿:座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奇特,屬抬梁式木構建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樑架結構與末《營造法式》相符。殿央部分為重簷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的抱廈,體現了代建築的特點和風格。象這樣立體結構富於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我國早期建築中實屬罕見。殿內正中佛壇上,有宋代原塑釋迦牟尼、阿難和迦葉像,還有明代補塑的文殊和普賢像。簷牆及圍繞佛壇的扇面牆上,有明代成化年間繪製的佛教故事壁畫,色彩鮮豔,線條流暢。扇面牆背面塑有玲瓏別緻的須彌山,山中有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樑略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實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轉輪藏閣和慈氏閣:位於大悲閣前東西兩側。轉輪藏閣坐西向東,重簷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有木製的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直徑7米,因此在柱子佈局和樑架結構上均作了特殊處理,即中間兩根金柱向左右讓出,採用了彎梁和大斜柱(叉手)的作,實為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形制相似。閣內正中供一尊高7米的木雕慈氏菩薩造像。在結構上採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簷牆一週的柱子均採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國內現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在建築史上有較高的價值。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大悲閣:座落在中軸線的後部,是隆興寺的主要建築之一,高33米,為五重簷三層樓閣。據記載,閣始建於宋開寶年間(968-976年)。原與東西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相連,並與前面東西對峙的轉輪藏閣和慈氏閣互相映襯,組成一組宏偉壯麗的樓閣建築群。建築群以大悲閣為中心,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充分顯示了宋代樓閣建築的特點。1944年重修時,把兩側樓閣拆除,本身面積也縮小了三分之一。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大悲閣內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也稱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2米餘,42臂,是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鑄造的。據寺內一通宋碑記載,其鑄造程序是: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部,第七節鑄頭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為木製)。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用布裹,一重漆,一重布,再貼金箔。它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銅菩薩。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在隆興寺內,還保存有隋唐以迄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30多通,其中龍藏寺碑是創建龍藏寺時所立,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刻書體方整有致,筆畫挺勁有力,與唐初的楷書一脈相承,在南北朝至唐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是我國現存著名古碑之一。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附:毗盧殿毗盧殿原是正定城內崇因寺的一座主殿,1959年遷於隆興寺最北部。該殿建於明萬曆年間,重簷歇山式琉璃瓦頂。在遷建時作了修繕,保持了它原來的風格。殿內有一座多層周身銅鑄多面佛像,構思巧妙,鑄造精細。底座是巨大的石壇,上為三層蓮座鑄像。在蓮座的每一個蓮瓣上,均鑄有一尊小佛像,共1,000個。同時,在三層蓮座上,還鑄有4尊毗盧佛像,兩兩相背,面向四方,蓮座和毗盧佛由下而上,層層縮小。總計鑄造1,012個大小佛像,構成了所謂千佛繞毗盧的形象。它充分反映了我國明代發達的鑄銅工藝水平,是一件軍見的藝術珍品。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中國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