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悟空悟色


第一部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出处。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原文本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相传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背后的故事。

据说,曹学佺这副名联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

相传明朝,桂林皇亲宗室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每当闲极无聊时,就牵出斗犬,任意让其撕咬路人,以此取乐。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天启二年(1622),“闽中十才子”之首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到任前他就对桂林的皇亲们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决定要好好地杀杀这帮恶棍的威风。

一天,皇亲的奴才又闲得无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斗犬骑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佬,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贱民竟然把主子心爱的斗犬杀了,那还了得!他们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件,详细看过状纸后,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贪图财物又惧怕皇亲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学佺,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重判:

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为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第三部分: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理解。

这句对仗的话包含了两对反义词,一对反义词是“仗义”和“负心”,一对是“屠狗辈”和“读书人”。这句对仗的话通过出身和地位反差巨大的人,却做出反差更为巨大的事情,来烘托出读书人往往背信弃义、负心绝情;而无知无识的市井之徒反而重情重义、忠肝义胆。纵观历史,比对现实,事实上果真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吗?

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第一种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说得对,因为:讲义气的多半是无知无识的市井之徒,而读书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就比如曹学佺审案故事里的杀猪人和秀才。

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第二种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因为:无知无识的市井之徒看问题、做事情简单、直接,面对一件事情自认为对就去做,不会思前想后,是奔着一种朴素的“对错观”而去的,这样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有情有义,正气仗义;而读书人看问题、做事情不会停留于事情的表面,往往会深入思考更本质、更内在的东西,会经过再三权衡利弊再做出选择,这样看上去他们显得冷漠、不近人情,让人觉得容易背信弃义、负心绝情。

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第三种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是错误的,人们只看到表面现象,没看到更深层的本质,因为:无知无识的市井之徒大多只看重眼前利益,给他们一点物质利益或感情笼络,就能为别有用心的人收买,他们所谓的仗义只不过是表层的江湖义气甚至是个人利益,他们往往为了这种表层的江湖义气和个人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没有真正的信仰和理想;而读书人眼里看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置江湖义气和个人利益于不顾,他们往往很难被别有用心的人收买,他们有着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有着伟大的信仰和理想,所以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污蔑,说他们多是负心之徒。比如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据说把侵略者带进城里的恰恰就是这种“屠狗辈”,而且,只要侵略者给一点好处,就有大批的愚昧民众主动为侵略者效劳。包括抗日期间,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读书人出身,他是个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结果就是被一些无耻汉奸出卖了,其中最关键的汉奸就是个典型的“屠狗辈”。

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第四种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太僵化、太绝对,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处。因为:不管是无知无识的市井之徒还是读书人,都有“仗义”的人,也有“负心”的人,凡事岂能一概而论呢?比如《水浒传》里,既有“王婆”这样歹毒绝情的市井之徒,也有“黄文炳”这样歹毒绝情的身为通判的读书人;既有曾被鲁达搭救而知恩图报的金老汉父女这样的市井之徒,也有“小苏学士”这样善良仗义的读书人。一个人是仗义还是负心,和他的出身贵贱无关,和他的文化高低也无关。只和这个人所处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有关。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白纸一张,没有什么善恶黑白的区别。后来之所以会产生善恶黑白的巨大差别,是因为他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让有的人渐渐变得自私无情,而有的人却成为仗义善良的人。

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第五种理解。

这种观点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因为:一个人不管是市井之徒还是读书人,他是选择“仗义”还是选择“负心”,关键在于利益把他诱导向哪个方向,以及这种受到诱导的利益有多大而已。如果利益诱导他“仗义”,只要这个利益足够大,他就一定能“仗义”;反之,如果利益诱导他“负心”,只要这个利益足够大,他就会选择“负心”。中国近代历史上那些层出不穷的汉奸,无不是受到足够大的利益诱导,让他们铤而走险,选择了背叛国家和民族;而那些像杨靖宇等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则是受到伟大理想的诱导,这些伟大理想就是他们眼里的“巨大利益”,让他们甘愿为民族和国家而献出生命。


乔鞅


首先说一下啥叫屠狗辈。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我们的祖先主要的肉食就是狗肉,而不是后世的猪牛羊。直到汉朝,猪都没有彻底驯服,人们吃的还是野猪肉,而野猪是非常难抓的。至于鹿肉熊掌,更是比较稀缺,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才能吃上,普通百姓想要开荤,也就吃个狗。

或曰,羊总比狗好杀吧,为啥羊肉不是主要肉食呢。因为羊少。羊需要牧场,而牧场被匈奴人占据着,中原直到江南的是没有牧场的,所以羊是稀缺肉食。美这个字就是肉羹的意思,意思吃上一碗羊汤多美啊。



因此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屠狗的生意很旺,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屠狗的,韩信还被屠狗少年欺负的钻了裤裆,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在闹市结交了一位豪杰,名叫朱亥,就是屠狗的。据说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三哥,也是屠狗出身。

这帮屠狗少年聚集闹市,成为当地一霸,说白了就是黑社会,也就是贾樟柯电影中的江湖好汉,社会人么,当然是义字当头,为朋友两肋插刀,抽冷子也插朋友一刀。



屠狗辈未必个个仗义,但是仗义者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比如朱亥樊哙张飞。朱亥为了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出主意窃符救赵,最后拔剑自刎,樊哙在鸿门宴上不顾个人安危跟项羽硬杠,刘邦方才脱险,张三哥不解释。

读书人负心,比例很高,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被李甲所负,陈世美考中状元,抛弃了结发妻子秦香莲,秦氏来找他,还差点被他灭口。西厢记中的张生,就负了任盈盈。焦仲卿负了刘兰芝,陆游负了唐婉,晚明的大儒钱谦益,负了董小宛。



为啥市井屠狗之辈比饱读诗书之徒要讲义气,因为他们就靠义气活着,没有了义气,就难以生存,义气是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读书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是义气,而是仁德。仁属于儒的范畴,义属于侠的范畴,不是一回事。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者柔也,讲究一个退字,侠者,狭也,讲究一个进字。所以有了事,侠者就出头了,儒者就退缩了。



流氓假仗义除外。


唐风宋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话是明朝诗人曹学佺任广西右参议时,审理一件奇案后写下的著名对联。

其时,一读书的秀才被皇亲国戚的奴才放狗撕咬,正要丧命之际,一过路的屠夫见状挥刀将恶狗杀了,救下了秀才

案件弄到了官府,在审理过程中,皇亲国戚为了脸面买通了秀才,竟然反告屠夫杀狗而非救人。

曹学佺在调查了案件的真相之后,得知秀才竟然趋炎附势,而冤枉自己的救命恩人,重判了秀才,并写下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对联,而传位历史佳话。

在曹学佺审理的案件中,的确出现了讲义气的屠狗辈和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读书人。

在曹学佺所处的时代,官员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读书人为了自己仕途往往违背良知和公理,巴结权势人物,形成了不好的社会风气。恰好曹学佺又处理了这么一个案件,所以,被刺激了一下的曹学佺就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的对联。

事实上,在明代官场,张居正和严嵩都有过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的行为。不少的权势人物为了一己之私或者其他目的拉帮结派,倾轧异己分子,在明代官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这句话放到今天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了。

现实的情况是,在名和利面前,不论是屠狗辈还是读书人,人设说塌就塌了。


布谷公社


👊👊👊篇首语 有一定道理,部分接受。

👉1 在古代,“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古代的读书人,多为科举制度筛选出来的,大都是以仕途为最终目标。

👉2 不适合现代。忧国忧民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救国和强国为目标的科学家,舍身求法的革命家,每每民族危亡时的爱国学生运动等,大都是读书人,大都是心系苍生的国之脊梁。

👊👊👊 第一 辩证看待:仗义每多屠狗辈。

👉1 古代,仗义是屠狗辈的概率很大,但屠狗辈仗义的概率不大。梁山108条好汉,来自基层的不少,这是事实。但来自基层的贫苦人,有多少人懦弱地生活着平凡一生,有多少人杀人越货后堕落贼土匪(梁山好汉已经脱离了土匪的范畴了),有多少人当了官兵后祸害百姓。

👉2 古代,仗义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是梁山好汉,也是有内部纷争和勾心斗角的。仗义,从来都是小团体内部的仗义,升华到心系苍生的,很少。

👊👊👊第二 辩证看待:负心多为读书人。

👉1 古代,读书人多为仕途而去,科举制度只为仕途而来,所以负心也算有因。

👉2 但读书人也不乏清官明吏,狄仁杰,包拯,海瑞,文天祥等。更不乏大量的诗词名家,文学巨匠。比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都是读书人的杰作。

👊👊👊第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文人志士式的胜利。

👉1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几乎全是读书人。

👉2 五四运动,发起人和参与者全是读书人。

👉3 中国的强大,离不开科学家的安于清贫,呕心沥血。

👉4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红军,是千千万万农家子弟组成的,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换回来的。

✋✋✋我喜欢这样修改:

仗义自古屠狗辈,侠女也曾出风尘。

今有仁人志士起,敢叫天地换新颜!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其实细细想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流于表面的,讲得并不深入,所以也不是完全有道理。

“仗义每多屠狗辈”上句指的是:往往生活在底层的人,反而更讲义气,为人更好,更仗义。

“负心多为读书人”下句讲的是:往往生活在上层的人,却时常做出有违道德,不讲情义的事情来。

这其实就如“穷慷慨,富抠门”一样,好像越富有的人,越扣门;越穷的人,越大方一样。

看似在日常生活中,或影视剧,图书中有非常多此类的例子可寻,但还是如我开始说的那样,这只是看到此类人的表象,而没有扩大到深处,去看到人的劣根性。

但是大部分的人,好像天生都有一种同情心和憎恶心,他们同情弱者,憎恶当权者。

于是就把这句话的意思给表面化,绝对化了。

其实按照这句话的表意来说,也是有“每多”和“多为”的,这就说明了“屠狗辈”里也会有不仗义的人,而“读书人”里也会有仗义的人。

如果要说得再深入一些,那么如果此时你是“屠狗辈”,那么你的仗义,是因为你除了仗义,并没有其它可用于与他人交往的工具了。

如果此时你是“读书人”,那么你可以用你的权利,财富来代替你的仗义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工具,你会有很多的选择空间。

所以这个是你所处的地位决定了的,而不是你作为“屠狗辈”都应该是善良,正义的,而作为“读书人”就天生带着恶,带着不道德的枷锁。

如果让你立刻改换位置,由“屠狗辈”一下变为“读书人”,就如“陈世美中状元”一般,那么这个人性的恶就立刻显现了出来。

而如果让你从“读书人”一下沦为“屠狗辈”,那是否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总结来说,我们其实每看到一句看似很有道理的话时,还是应该多想想,多思考,千万不要盲目的就认为是真理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点关注,感谢你的阅读。


早晨从下午开始


我来一段心灵硫酸。

虽然表面上看是道德品质问题,但从经济学成本收益原则看,说到家都是算计,虽然你心里没算计,但算计是根子里的。

1,为什么屠狗辈敢于仗义,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什么都没有,就是仗义失败也不会失去什么,所以他敢于冒险,因为一旦成功收益是巨大的。而一个人一旦有了身份,家庭,子女,财产,当他在干什么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很多顾忌,权衡利弊,这也愿不得他,这样的人不作恶就是好人了,有底线就好了。所以屠狗辈也好,读书人也好,大家根子里都是算计,谁也别笑话谁。

2,往往一些小公司敢于冒险,是因为小公司刚起步,失败了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而大公司就要求稳,因为公司大,积累了多少年,经不起失败,比如巴菲特炒股一年收益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一个炒股高手运气好时一年收益几倍。这并不是大公司不如小公司优秀,而是哪个公司都优秀。

3,买彩票的都是普通人,富人很少买彩票。因为普通人花一些钱买彩票,就是中不了,因为花钱不大多,也不会影响生活,但一旦中奖,但生活就改变了。富人就算中了奖,对生活影响不大,多买才行,但买彩是负收益,大量买是不合算的,所以富人一般不买彩票。这并不是穷人傻,富人精,而是大家都不傻。

加一段,真事,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离老家村子南面约十里远的村庄,来了三个流浪汉,亲兄弟三人。因为流浪不让进村,这个村子和旁边村子争水械斗,邀三兄弟参加,因为都有家口,所以打斗都不真拼命,但三兄弟是流浪汉,无所顾忌,真敢打,结果打赢了。结果村里给哥三个在村里盖了三间房子,给了三亩地,然后哥三个再努力再娶妻生子,就在村子里扎下了根。


千里走单骑7174


有道理!

这一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冰冷的事实:才华越高,则欲望越深,而欲望越深,则辜负越多。反之,则体现出另一个辛酸的事实,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越小,那么他的表现方式就会越简单。

比如屠狗辈。经济上,头脑上,灵魂上,见识上,才学上,毫无可取之处,但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唯有“仗义”一途,因为仗义,可以无须金钱,无须权势,更无须才华,这是屠狗之辈唯一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方法。

所谓“侠以武犯禁”,这个侠的背后却是最深的无奈。

读书人却不然,可以为官,可以著书,可以隐居,可以教学,甚至可以择主而仕以成就一番伟业。他的选择要比屠狗之人多出数倍,所以,对于读书人而言,他有放弃某一项追求的资格和权力,比如爱情,比如家庭。

而且,人一旦拥有学识,自然就会拥有眼光,而拥有了眼光自然需要与之相配的欲望,而这个欲望会有许多,而且会越来越多,但精力却有限,所以为了眼中那可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欲望或目标,自然就需要割舍不重要的那一部分。

这就涉及到一个词:“无德”

屠狗之辈的无德,我们称之为坏人!

读书之人的无德,我们称之为小人!

后来则演变成为另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称呼——伪君子!

即屠狗之辈的无德是透明的,公开的,可见的,而读书人的无德是隐晦的,灰暗的,模糊的,他们总会为自己的“无德”而寻找各种借口,他们总是采取欺骗,隐瞒,混淆的方式去达到目的,顺便合理地侵犯或剥夺他人的利益。

因此,就演变成一个残忍的事实!

当你贫穷,你要么仗义,要么凶残

当你诗书,你要么虚伪,要么放弃!

所以,当良知告诉我们不能凶残的时候,屠狗之辈只能仗义一条路可以选,而读书人却可以选择放弃,或者虚伪。对于读书人而言,他至少有两种选择。

放弃是天底下最难做到的事情,事业,财富,名望,权势,既然无法放弃,那么只好虚伪,而虚伪的结果,就是负了心!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负卿”本身就是虚伪,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只好用诗句来聊做安慰!

更让人发冷的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如果有一个机会,让那个“仗义”的“屠狗之人”一旦有机会读书识字拥有学识,那么他终究还是会像那些“读书人”一样,选择“负心”

世间难测是人心!


亦有所思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老话是有些道理的。

谚语和老俗语是在告诉我们,也或强调一种道理,它并非是死板的结论。





仗义每多屠狗辈

屠狗辈,即市井屠夫一群,这里指与读书人相对,没什么文化教育的普通人,或见识粗陋之人。

“屠狗辈”头脑相对简单,思考力不强,行事多直率,多凭性格和是非道理。他们生活追求简单,思维相对单纯,不像文人那么缜密思前顾后。

比如,毛二蛋看见有人摸了三妮一把,他或直接上前理论。道理很简单:他认为这是恶行。




负心多为读书人

读书人不一样,他们见多识广,思考力强,有着更高追求,更多欲望,顾虑也多。读书人思想比“屠狗辈”复杂的多,遇事会分析背后的利害关系。

当膨胀的欲望与道义严重矛盾时,他们或不会受简单道德约束。读书人的缜密,相对“屠狗辈”的简单,他们或变得软弱,也或多出冒险。

比如,书生郑大志摸了三妮一把,说好娶人家的,后来中了秀才又中举……大志啊大志,都在幻想进士及第娶郡主了哇,他哪里还记得三妮……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或在说一道理:“屠狗辈”简单直接,读书人聪明但复杂。

“屠狗辈”虽粗浅,到言行更直接,心机比不了读书人,他们往往凭原始是非观行事。

读书人虽受教化,更聪明,但没那么单纯了,欲望更多,思想复杂多变。他们面临更大、更多利益诱惑,或行事更不易受简单是非道义约束。

这话并非说“读书人恶,屠狗辈善”,而是说一种与常理相背的现象(大家认为读书人应更通道义)。


上弦月M


有道理?我觉得我会被有文采的人说得无言以对。没有道理?我还是可能被喷一脸口水,着实为难。但是既然要写,就得把话说到底,且尽量做到辩证吧。


这副对联其实是明末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写的,名曹学佺,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且是位道德高尚的诗人,被称为当时闽中十才子之首。万历年间考重进士,于1622年被派往广西担任右参议。不久后在广西处理一起案件时恼羞成怒,愤然写下了此对联。

别说是他负责这起案件生气,我都看不下去了。事情是这样的,广西桂林地区居住一些明朝宗师的人,因为和皇亲国戚有点点关系,在当地仗势欺人,尤其是瞧不起老百姓,欺压凌辱为所不为。

因为背后靠山大,当地的官府便视而不见,能不得罪就不得罪。百姓敢怒不敢言,在去广西任职前曹学佺就有所耳闻,担任后决定整顿一番,收拾那帮人一顿。

一日皇亲家的仆人把主人家的狗牵出来遛,真是有什么样的主人什么样的仆人,主人心理扭曲仆人也没好到哪里去,于是把狗绳松开,让狗肆意撕咬行人。


一个倒霉的秀才是踩了狗屎运,(不是他也是别人踩,但到底还是他踩了)猝不及防,秀才被狗扑倒在地,在他身上撕咬。而仆人却不阻止,一个仗义的屠夫,一刀将狗头砍了。

秀才得救了,但仆人无法向主人交代,便拉着屠夫到了衙门。若是之前的那些腐败官员,肯定拿人命赔狗命,但这起案子落到了刚正不阿,公正执法的曹学佺手中。

曹学佺仔细调查了整个事情的由来,最终将屠夫无罪释放,要求皇亲家赔偿秀才医药费。此案公平公正,但黄亲家却不干了,以往可是没有败过官司,若是按照他这样判案,往后自己应当如何混下去。

况且自己是皇亲国戚,曹学佺如此不给自己面子,岂能善罢甘休?不来点暗的此案肯定翻不了,于是心生一计——以重金贿赂秀才,要求他反咬屠夫一口。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打赢了官司,证明自己没有错,也要以此说明曹学佺判案有误。


皇亲家又到官府上击鼓,而此次秀才却说自己只是和好朋友斗狗玩儿,没想到屠夫心生歹意竟将狗砍死。这下皇亲家可是占了优势,非要屠夫偿命。

但曹学佺什么风雨没见过,这种雕虫小技自然被看穿,看到一个秀才因财恩将仇报,天理难容,于是把秀才打了一顿。由于受不了皮肉之苦,秀才才将皇亲家威逼利诱他篡改口供的实情说了出来。这起案子最终还是被公办,秀才也受到了惩罚。

案子虽然公办了,但秀才身为读书人应当知道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却贪图富贵与恶人一起来陷害自己的恩人,愤恨之下便在案卷上写下了这对千古名联。

这样一个案子谁看了谁气,也难怪他这样写,这也是有缘由的。但依我来看,放在当时的情形也是情有可原。

其一:整个案子本就是秀才恩将仇报,屠夫仗义,那么对联中说仗义屠狗辈,负心秀才是有道理的。


其二:他是生活在明末时期,朝廷腐败,宦官弄权(都是读书人上来的),祸害百姓,人民苦不堪言。但民间这些屠夫却不畏权势,明知是皇亲家的狗因要救人也一刀砍下去,可见他如此感叹也是有道理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此对联不因事而议,而是从整个发展史来看,也是颇有偏激。虽说屠夫没有多少文化,思想可能比较忠厚老实,但也不排除屠户也有 作恶多端之人。

例如水浒传中的“郑屠”,强抢民女,欺凌百姓。众观历史岂没有屠夫作恶之徒?再看看秀才多是负心之人,但秀才仗义的也不少,例如司马迁为李凌求情。

当然我们不能只从表面来分析,他指的“屠狗之辈”也许是指文化比较低的人,正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所知道的世界不多,欲念就不多,心生歹意之事也就少,但也不排除他们作恶的可能性。


而负心多秀才史上例子也不少,例如李甲负杜十娘、陈世美负秦香莲、焦仲卿负刘兰芝等。读书人读的书越多,知道的越多,若是作恶,手段也就越多,也难怪他这么说了。

对于这副对联各有各的看法,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只能是自己的看法,但本人希望的是不论是“屠户”之人还是“秀才”之士都能行善,做个好人。


史之策


这句话仅仅在“屠狗辈”的认知里是有道理的。

不同人的做人、做事规则、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价值观的区别和方法论的区别。

所谓仗义,更多指的是原始的情感选择,但未必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可能违背道德、法律。

~~~~~~~~~~~~~~~~~~~~~~~~~~~~~~~~~~~~~~~~~~~~~~~~~~~~~~~~~~~~~~

比如,你的朋友跟人打架落了下风,喊你帮忙参加打架——

这时,你不问青红皂白上手就开打,显然最符合够“仗义”的定义;

如果你上去仅仅是劝架,如果不拉偏架的话,都已经开始显得不仗义了;

如果你先要让你朋友停下来问清楚谁对谁错,或者干脆报警,那肯定是非常的“不仗义”的;

如果你认为是你朋友的错导致纠纷,而不向着你朋友、或者袖手旁观,那当然就是负心的表现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需要“仗义”口碑的话,就必须无条件、无脑、不分是非的支持朋友才算仗义。

那么这样的仗义,也确实只在没文化、不讲究做事方法、不管行为结果的人里才最容易出现。

这样的仗义,其实就是鲁莽、蛮横的同义词。

而读书人作为讲道理的典型,做事讲方法更追求做事结果的话,负责任的同时也就必然会在很多场合下“负心”了。

而这样的负心,其实就是不管对方因为什么没有百分百按自己要求去做而产生的任性的指责。

~~~~~~~~~~~~~~~~~~~~~~~~~~~~~~~~~~~~~~~~~~~~~~~~~~~~~~

对于警世恒言类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区分对待,根据现代文明、道德去做扬弃式的吸收。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样的,作为泛指,则显然忽略了为何仗义、负心什么的价值观要求,若做为行为准则就必然成为读书无用论的佐证,甚至成为拒绝终身学习自我修养的借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