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40年前,太和農民王軍扛著鋤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時,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從安徽小崗村拉開,向阜陽席捲而來。

1993年,因為稅費負擔過重,王軍準備撂荒,前往山西掏煤。彼時,阜陽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始在太和縣進行稅費改革試點,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王軍決定留下來。

讓他留下的這個改革,就是阜陽農村改革試驗區實施的項目之一,這一事件註定要載入中國農村改革的史冊。

王軍的經歷只是阜陽農村改革進程的一個縮影,折射的卻是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滄海桑田般的鉅變。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A、事件

阜陽農村改革試驗區成立,農民生活發生鉅變

地分給各家各戶,能長出啥全看自己

1978年,王軍23歲,家裡託人為他說了一門親事。但他一再猶豫不決:“我是老大,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五個妹妹,全家十張嘴,只有3個人掙工分,日子難啊!”

王軍的婚事一拖再拖,父親為此愁得生了病,眼看就要倒在床上……這時,村裡的大喇叭響了起來。彼時,遠在鳳陽縣,18戶小崗村農民按下紅手印,以“託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狀,簽訂“大包乾”契約將土地承包到戶,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誰也想不到,這場“風暴”很快就席捲了阜陽。

王軍告訴記者,當時大喇叭裡說的“小崗村”他並不知道在哪裡,也不知道18戶農民到底做了什麼,但村書記的一句話他聽得明明白白,至今刻在腦子裡:“咱們村的地要分給各家各戶了,今後地裡能長出啥全看你們自己了。”

王軍看到了希望,1980年把妻子娶進了家門。此後的幾年,王軍甩開膀子,耕耘家中的幾畝田地。1986年,家裡的三間茅草房變成了紅磚瓦房,糧倉幾乎抵到了房樑上。

當小日子有了好轉,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當時,各方面對農村的發展與建設提出了高速度、高指標、高要求,但政府只下指標不出錢,基層幹部就在農民口袋裡打主意,出現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之事。據統計,當時農民的負擔水平多數超過人均純收入的5%,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到40%。農民承擔的農業稅費大部分按照耕地面積計算徵收,耕地多,虧得就多,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急劇下降,許多地方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

彼時,王軍的兩個兒子都在上學,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他準備放棄種田,去山西的煤窯挖煤,“掙點活錢”。

王軍倍感生活之難時,國家、省市及有關部門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

1987年3月,阜陽農村改革試驗區正式建立,由原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直接設立並親自領導。以中央農研室發展所(含上海法學所)一批研究人員為主,安徽省農經委、省社科院派出所一部分工作人員,原阜陽地委、行署選調一批從事實際工作和理論工作的同志參與。

1989年後,試驗區的具體工作移交給原阜陽地委。各縣市區相繼成立試驗區辦公室。1992年6月,省委批准成立阜陽地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正處級單位,歸口地委辦公室。1997年,改為市委直屬事業單位。2007年9月,試驗區及辦公室被撤銷。

作為當時全國29個試驗區之一,阜陽農村改革試驗區註定要載入中國農村改革的史冊。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稅費改革,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

關於這個試驗區的項目及成果,《阜陽市志》共記載了12項,其中包括鄉鎮企業內部制度建設試驗;鄉鎮企業外部環境改善;政府部門行為規範化試驗;股份合作制實施;農業稅費制度改革;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土地制度建設;工業小區及小城鎮綜合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合作基金會建設;科技文化扶貧試驗;專業市場稅費徵管辦法改革。

但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阜陽農民感受最深的還是農村稅費改革。

這項改革與王軍密切相關,因為,改革在1993年開始在太和縣試點。當時,該縣針對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提出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村提留鄉統籌徵收現金改為徵收糧食,每年每畝地徵收100斤,其中夏季每畝60斤小麥、秋季每畝徵收40斤玉米。試點3年,從1994年開始至1996年結束,農民繳稅的數額3年不變。

負擔輕了,種地有了希望,王軍決定留下來。1994年,他領取6畝耕地的承包合同,承包期為30年。“耕地不再一年一動。”這讓王軍吃下了“定心丸”,他開始買拖拉機、收割機、旋耕犁……

1997年春季,阜陽市委市政府根據中央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在沿淮地區推廣太和縣農業稅費改革的做法,使農村經濟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B、進程

農業改革,從未停止腳步

給土地“確權”

作為農業大市,關於農業、農村的改革,阜陽從未停止腳步。

2015年8月13日上午,阜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首批頒證啟動儀式在潁泉區聞集舉行,20名村民代表領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大錢營村村民錢理就是其中一員。

聞集鎮是有名的草莓生產基地,錢理一直想把家裡承包的8.9畝耕地,流轉給專業種植合作社經營,但他擔心這些土地一旦流轉出去,今後難以收回,甚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新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相當於土地的“戶口”和“身份證”,明確了錢理家8.9畝土地的法律關係,打消了他的顧慮。

此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被認為是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又一次改革,使農民的生活發生重大變化。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讓土地“變現”

眼下,這輪農村改革的航船正在穩步向深水區行進。

2015年12月潁泉區被列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區。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簡稱“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正式啟動。農行潁泉區支行先後發放兩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成為我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探路者。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兩權”抵押貸款在我市深入開展,激活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活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李輝是界首市蘆村鎮路窪村村民,家有15.8畝地。這兩年,李輝一直想擴大經營規模,但由於缺乏資金,遲遲未能如願。

去年,《界首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登記辦法(試行)》出臺,首次賦予普通農戶(小農)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並結合“信用村”等信用體系建設,適度放大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額,確定貸款單次最長使用期限為1年,農戶和經營主體按期還本付息,3年內循環使用。抵押人貸款產生的利息,由界首市財政給予補貼。

這一政策,為當地普通農戶(小農)發展農業生產帶來紅利。今年1月份,包括李輝在內的首批9戶農民,以家庭承包土地經營權為抵押,成功貸到總計82萬元信用貸款。李輝獲得貸款10萬元,是我省首筆面向普通農戶(小農)發放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有了這筆錢,李輝又流轉土地35畝,從事農作物種植。

像這樣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頒發近189萬多本。目前,我市正在開展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穩步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

按照計劃,今年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工作任務,太和縣、界首市、潁泉區整體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他縣區選擇30%以上的村開展試點,到2020年底,完成所有經營性資產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務。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實施鄉村振興

改革讓阜陽農業產生裂變。

如今,我市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和招商引資步伐,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亮點紛呈,活力彰顯。

與此同時,我市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也得到長足發展,已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20家,其中農業科技“小巨人”企業13家;擁有各類農業科研機構100多個,市縣鄉農業科研、推廣機構284個,10個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及太和糧豐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獲得省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我市還積極推進與中國科學院、安徽大學等省內外科研院校的戰略合作,組建了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等科研機構,加快農技成果轉化,已累計實施院地合作和技術項目40多項。

今年我市又出臺了《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確定了阜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路線圖: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現代農業強市;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意見》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5:1;到2020年,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營業收入達到150億元。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17000家以上,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4000家左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到2020年,全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260家。

時代賦予阜陽新的使命,更美的日子就在前方,以王軍為代表的阜陽農民正奔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

潁州晚報記者 曹亞偉/文

數讀變遷

1978年,全區(阜陽地區)糧食平均單產1537公斤/公頃,總產157萬噸。

1986年,全區(阜陽地區)糧食平均單產2585公斤/公頃,總產253萬噸。

1990年,全區(阜陽地區)糧食種植面積91.8萬公頃,單產2973公斤/公頃,總產273萬噸。

1993年,全區(阜陽地區)糧食種植面積89.3萬公頃,單產3757公斤/公頃,總產首次超過300萬噸,達到335.5萬噸。

2008年,阜陽糧食總產502.9萬噸,首次突破100億斤大關;

2009年,糧食總產達到515萬噸;

2010年,糧食總產530.1萬噸。

阜陽市用不到全國0.5%的耕地生產佔全國1%、全省1/6的糧食,成為安徽省首個總產超百億斤市。

2017年,阜陽市糧食總產567.8萬噸,為歷史第二高產年,連續10年超百億斤,“百億江淮糧倉”地位穩固,正在向“千億廚房”的農產品深加工方向邁進。

深讀:阜陽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現代農業

2000年後,我市圍繞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2010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88.97萬畝,比2007年增長27.87萬畝;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72個,帶動農戶31萬戶,合作社成員比同類型農戶人均增收20%以上;培育特色產業專業示範村116個,其中億元村20個;培育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24個,年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5萬畝,畝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蔬菜種植面積191萬畝(含菜用瓜),總產量446萬噸,年產值63億元,面積、總產、產值均居全省第一。

2010年後,科技成為阜陽農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全市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8個;161個農業鄉鎮基本建成農殘檢測室,覆蓋面達到農業鄉鎮的97%;建設各類休閒旅遊園區267個,年營業收入近16億元。

新型經營主體快速增長,適度規模經營比重位居全省前列,農民收入實現新跨越。2017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季提速,全年達到10748元,較上年增長1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