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40年前,太和农民王军扛着锄头,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从安徽小岗村拉开,向阜阳席卷而来。

1993年,因为税费负担过重,王军准备撂荒,前往山西掏煤。彼时,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在太和县进行税费改革试点,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王军决定留下来。

让他留下的这个改革,就是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的项目之一,这一事件注定要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王军的经历只是阜阳农村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折射的却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A、事件

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成立,农民生活发生巨变

地分给各家各户,能长出啥全看自己

1978年,王军23岁,家里托人为他说了一门亲事。但他一再犹豫不决:“我是老大,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五个妹妹,全家十张嘴,只有3个人挣工分,日子难啊!”

王军的婚事一拖再拖,父亲为此愁得生了病,眼看就要倒在床上……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彼时,远在凤阳县,18户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谁也想不到,这场“风暴”很快就席卷了阜阳。

王军告诉记者,当时大喇叭里说的“小岗村”他并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18户农民到底做了什么,但村书记的一句话他听得明明白白,至今刻在脑子里:“咱们村的地要分给各家各户了,今后地里能长出啥全看你们自己了。”

王军看到了希望,1980年把妻子娶进了家门。此后的几年,王军甩开膀子,耕耘家中的几亩田地。1986年,家里的三间茅草房变成了红砖瓦房,粮仓几乎抵到了房梁上。

当小日子有了好转,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当时,各方面对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提出了高速度、高指标、高要求,但政府只下指标不出钱,基层干部就在农民口袋里打主意,出现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之事。据统计,当时农民的负担水平多数超过人均纯收入的5%,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20%到40%。农民承担的农业税费大部分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征收,耕地多,亏得就多,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急剧下降,许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

彼时,王军的两个儿子都在上学,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准备放弃种田,去山西的煤窑挖煤,“挣点活钱”。

王军倍感生活之难时,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

1987年3月,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正式建立,由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直接设立并亲自领导。以中央农研室发展所(含上海法学所)一批研究人员为主,安徽省农经委、省社科院派出所一部分工作人员,原阜阳地委、行署选调一批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参与。

1989年后,试验区的具体工作移交给原阜阳地委。各县市区相继成立试验区办公室。1992年6月,省委批准成立阜阳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处级单位,归口地委办公室。1997年,改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2007年9月,试验区及办公室被撤销。

作为当时全国29个试验区之一,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注定要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税费改革,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关于这个试验区的项目及成果,《阜阳市志》共记载了12项,其中包括乡镇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试验;乡镇企业外部环境改善;政府部门行为规范化试验;股份合作制实施;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制度建设;工业小区及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合作基金会建设;科技文化扶贫试验;专业市场税费征管办法改革。

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阜阳农民感受最深的还是农村税费改革。

这项改革与王军密切相关,因为,改革在1993年开始在太和县试点。当时,该县针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征收现金改为征收粮食,每年每亩地征收100斤,其中夏季每亩60斤小麦、秋季每亩征收40斤玉米。试点3年,从1994年开始至1996年结束,农民缴税的数额3年不变。

负担轻了,种地有了希望,王军决定留下来。1994年,他领取6亩耕地的承包合同,承包期为30年。“耕地不再一年一动。”这让王军吃下了“定心丸”,他开始买拖拉机、收割机、旋耕犁……

1997年春季,阜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在沿淮地区推广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的做法,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B、进程

农业改革,从未停止脚步

给土地“确权”

作为农业大市,关于农业、农村的改革,阜阳从未停止脚步。

2015年8月13日上午,阜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颍泉区闻集举行,20名村民代表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大钱营村村民钱理就是其中一员。

闻集镇是有名的草莓生产基地,钱理一直想把家里承包的8.9亩耕地,流转给专业种植合作社经营,但他担心这些土地一旦流转出去,今后难以收回,甚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新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相当于土地的“户口”和“身份证”,明确了钱理家8.9亩土地的法律关系,打消了他的顾虑。

此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被认为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改革,使农民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让土地“变现”

眼下,这轮农村改革的航船正在稳步向深水区行进。

2015年12月颍泉区被列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简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正式启动。农行颍泉区支行先后发放两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我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探路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两权”抵押贷款在我市深入开展,激活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活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李辉是界首市芦村镇路洼村村民,家有15.8亩地。这两年,李辉一直想扩大经营规模,但由于缺乏资金,迟迟未能如愿。

去年,《界首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办法(试行)》出台,首次赋予普通农户(小农)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并结合“信用村”等信用体系建设,适度放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确定贷款单次最长使用期限为1年,农户和经营主体按期还本付息,3年内循环使用。抵押人贷款产生的利息,由界首市财政给予补贴。

这一政策,为当地普通农户(小农)发展农业生产带来红利。今年1月份,包括李辉在内的首批9户农民,以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为抵押,成功贷到总计82万元信用贷款。李辉获得贷款10万元,是我省首笔面向普通农户(小农)发放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了这笔钱,李辉又流转土地35亩,从事农作物种植。

像这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颁发近189万多本。目前,我市正在开展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稳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

按照计划,今年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太和县、界首市、颍泉区整体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他县区选择30%以上的村开展试点,到2020年底,完成所有经营性资产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实施乡村振兴

改革让阜阳农业产生裂变。

如今,我市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亮点纷呈,活力彰显。

与此同时,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也得到长足发展,已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100多个,市县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284个,10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及太和粮丰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获得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市还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安徽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组建了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等科研机构,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已累计实施院地合作和技术项目40多项。

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阜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农业强市;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5:1;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170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4000家左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60家。

时代赋予阜阳新的使命,更美的日子就在前方,以王军为代表的阜阳农民正奔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

颍州晚报记者 曹亚伟/文

数读变迁

1978年,全区(阜阳地区)粮食平均单产1537公斤/公顷,总产157万吨。

1986年,全区(阜阳地区)粮食平均单产2585公斤/公顷,总产253万吨。

1990年,全区(阜阳地区)粮食种植面积91.8万公顷,单产2973公斤/公顷,总产273万吨。

1993年,全区(阜阳地区)粮食种植面积89.3万公顷,单产3757公斤/公顷,总产首次超过300万吨,达到335.5万吨。

2008年,阜阳粮食总产502.9万吨,首次突破100亿斤大关;

2009年,粮食总产达到515万吨;

2010年,粮食总产530.1万吨。

阜阳市用不到全国0.5%的耕地生产占全国1%、全省1/6的粮食,成为安徽省首个总产超百亿斤市。

2017年,阜阳市粮食总产567.8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连续10年超百亿斤,“百亿江淮粮仓”地位稳固,正在向“千亿厨房”的农产品深加工方向迈进。

深读:阜阳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现代农业

2000年后,我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01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8.97万亩,比2007年增长27.87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72个,带动农户31万户,合作社成员比同类型农户人均增收20%以上;培育特色产业专业示范村116个,其中亿元村20个;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4个,年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亩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191万亩(含菜用瓜),总产量446万吨,年产值63亿元,面积、总产、产值均居全省第一。

2010年后,科技成为阜阳农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161个农业乡镇基本建成农残检测室,覆盖面达到农业乡镇的97%;建设各类休闲旅游园区267个,年营业收入近16亿元。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位居全省前列,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17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季提速,全年达到10748元,较上年增长1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