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釀豆腐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板豆腐、3/7開肥瘦肉、魚肉、蝦米、鹹魚肉、白菜、蔥、姜、麻油、胡椒粉等

做法:

1、豬肉、魚肉分別搗成肉醬,蝦米浸軟切幼,鹹魚切幼,蔥切粒。將其它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待用;

2、白菜摘好洗淨,放入油、鹽、沸水中漉熟盛起;

3、豆腐沖洗滴乾,一開四件,用箸只(筷子)夾開一條罅釀入餡醬,放入油鑊中煎至微黃色盛起;

4、燒熱煲缽,下油一調羹爆香薑片,加入上湯煮沸,放入白菜、豆腐滾片刻,下芡汁滾即可原煲上桌。

附註:

中原“衣冠南遷”的客家人,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煎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蠻荒之地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釀苦瓜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苦瓜500克,五花肉250克。

調料:

糯米、冬菇、料酒、花生油、水澱粉、蔥末、薑末各適量。

做法:

1、將苦瓜去瓤,洗淨,切3釐米圓墩;五花肉搗成醬,加入鹽等調料拌勻備用。

2、將苦瓜墩空心填滿肉餡,擺入盤內,入籠急火蒸熟,取出備用。

3、炒鍋注油燒熱,下入蔥薑末爆鑊,加入鮮湯、鹽、料酒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上熟油,澆在苦瓜上即成。

附註:

客家地區端午節的應節菜,苦瓜剛剛出身。也可以用煲缽來煲。

釀茄子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茄子500克,豬肉(一刀落)100克,植物油500克(實耗75克),豉油35克,料酒5克,味精1克,澱粉30克。

做法:

1、將豬肉冼淨搗成醬、茄子切成0.3釐米厚的片,兩面剞成橫豎花刀,蔥、姜、蒜均切成末,澱粉用水泡上。

2、將炒鑊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茄片炸透、撈出控去油。炒鑊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許油,待油燒熱時,放入肉醬煸炒,加入蔥末、薑末、豉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餡(釀醬)。

3、炸好的茄片,每兩片中間放入肉餡、碼在碗內,上籠用旺火蒸分鐘,扣在盤內。

4、將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少許油,加蒜末、豉油25克、味精、高湯,用水澱粉勾成流芡,放點明油、澆在茄子上即成。

附註:

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合稱為釀三寶。在廣西賀州,釀菜也很平常,但一般叫菜花釀、豆芽釀、茄子釀等等。

客家菜的雞類最有名的就是鹽焗雞了,有天下第一雞之稱。其它的還有白斬和田雞、家鄉水煮雞、清燉雞等等。水晶雞是近年河源客家菜的代表作。

鹽焗雞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重1500克左右的肥嫩雞亂1只(毛黃、嘴黃、腳黃、沒下過蛋的母雞稱雞亂).薑片、蔥條各10克,香菜25克,粗鹽2500克,精鹽13 克,味精7克,八角末、沙薑末各2.5克,芝麻油1克,熟豬油120克,花生油15克,沙紙2張。

做法:

1、紗紙一張刷上花生油待用。

2、將活雞宰殺,褪毛去內臟洗淨,吊起晾乾,去掉趾尖和嘴上的硬殼,在翼膊兩邊各劃一刀,在頸骨上斫一刀,然後用精鹽3.5克擦勻雞腔,並放入姜、蔥、八角末,先用未刷油的紗紙裹好,再包上已刷油的紗紙。

3、用旺火燒熱炒鑊,下粗鹽炒至高溫,取出1/4放入沙鑊,把雞放在沙鑊內,將餘下的鹽覆蓋在雞上,蓋嚴鑊蓋,用小火焗約20分鐘至熟。把雞取出,揭去紗紙,剝下雞皮(待用),將雞肉撕成塊,雞骨拆散,加入味汁拌勻,然後裝盤(骨在底下,肉在中間,皮蓋在上面),拼擺成雞的形狀,香菜放在雞的兩邊即成。

4、炒鑊上小水,下精鹽4克燒熱,放入沙薑末拌勻取出,分3小碟,每碟加入豬油15克供佐食。將豬油75克、精鹽5克和芝麻油、味精調成味汁,佐食。

附註:

鹹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鹽焗雞最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雞的稱道。東江菜也因為有鹽焗雞而在以食雞聞名的廣東與潮州菜、廣州菜齊名。

鹽焗雞的來歷有多種版本,另外一個傳說系客家人以前從惠州擔鹽上江西等內陸地區,把雞埋在鹽擔裡以備路上食而無意發明的。

客家鹹雞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農家閹雞、沙姜

做法:

1、選皮厚、毛重6斤多的經過在田園裡放養的農家閹雞。殺雞時要注意掌握水溫,水太熱會把雞皮燙爛,太冷又難以脫淨雞毛。

2、用粗鹽和沙姜粉(由於沙姜粉內難免會有雜質,所以可以改用切碎的新鮮沙姜)擦雞皮,使雞的皮和肉鬆弛,在醃製時易於吸味,擦的時候要把握擦的力度,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要恰到好處。

3、把擦好的雞用鹽和新鮮沙姜醃10個小時,這樣醃出的雞香味很濃。一般是晚上9點醃好雞到早上7點用。

4、把醃好的雞用清水沖洗乾淨,再用乾毛巾吸乾水,然後放入蒸鑊蒸40分鐘左右就可以斬件裝盤。

附註:

鹹雞是傳統的客家菜,也叫“外婆雞”。很久以前,客家人生活艱苦,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捨得殺只雞,外婆特地把雞腿留下來埋在鹽堆裡保存。待到節後女兒帶外孫回孃家時,就把雞腿從鹽堆裡取出來款待外孫,經鹽醃製的雞腿鹹香鮮美。食用時蘸些客家黃酒,更具風味!

娘酒雞(雞炒酒)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雞、姜、糯米釀的酒

做法:

1、先放姜爆炒,再放雞、酒炒,最後放適量酒煮。

2、可以加入黑棗、黨參、杞子、紅棗、北芪等滋補藥料,使酒更醇、更滋補美容。

附註:

1、客家地區婦女坐月子的必備菜式,溫中帶燥。

2、需要注意的是爆炒姜的油一定要是花生油或者茶油,這樣才能保證雞的香味醇真。

豬肚煲雞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新鮮豬肚,嫩雞各一隻。

做法:

1、材料處理乾淨後,用布把雞、豬肚擦乾。豬肚切開10釐米的小口。

2、把雞放入豬肚,把姜,蔥頭,人參,胡椒粒等配料放入雞內。

3、用芭蕉葉把豬肚包好;再用半釐米厚的草紙包好;草紙外面糊上溼黃泥。

4、把這個團,晾乾一小時。放進有燃燒火炭的爐膛,悶煨2小時即可。

附註:

這是古老做法,現在一般就是把豬肚和雞一起煲就是了。

三杯雞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嫩子雞一隻,豉油、豬油、甜米酒各一杯,姜塊,蔥,小麻油適量。

做法:

1、將嫩子雞洗淨斬成5公分見方的塊連同雞髒、肝全部裝入砂缽內,同時用容量80克左右的杯盞,量入豉油、豬油、甜米酒,放入姜塊、蔥白段少許,不放水。

2、用炭火爐子微火燉開,每隔十分鐘左右翻動一次,以防燒焦。蓋子不宜多開,約燉半小時至收濃即成。揀去蔥、姜,加入少量小麻油即可。

客家話“丸”同“圓”同音,肉丸也就有好的兆頭,預示團團圓圓。如果打了魚丸,會說“食唔完”(吃不完)拿個好彩頭,跟“年年有餘”差不多。所以,只要有喜席,保準少不了肉丸。

客家搏丸(豬肉丸)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用料:

鮮豬腈肉(500克)、精鹽(40克)、味粉(4克)、清水(10克)、薯粉(30克)

製法:

1、將鮮腈肉切薄片,用圓形小鐵槌捶爛,有清水、精鹽、薯粉拌勻,打成腈肉膠。

2、用手將肉膠搓成丸形,放進鍋中,加清水,用文火浸熟(水清,丸浮水面為準)取起,燜、炒等咸宜。

附註:

1、腈肉必須新鮮,否則沒有膠質,捶不爛也易出水,製成的肉丸便不爽滑。

2、搏丸要用文火浸熟,如用武火不斷沸滾,會使肉丸變韌。

3、搏丸是客家肉丸的統稱,包括牛肉丸、豬肉丸、牛筋丸等等。由於豬肉丸比較常見,所以一般講搏丸是指豬肉丸。好的搏丸據說跌落地會彈回桌面。

斂蒸肉丸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做法:

1、配好料:豬前胛肉、冬菇、番薯粉。

2、豬肉與水發冬菇一起剁好。

3、加番薯粉、鹽,不要加水撈勻。

4、做成肉丸,上鍋蒸15分鐘。

魚丸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魚丸300克,雞湯750克,金針菇30克,熟筍片,雞油各20克,香菇2個,熟火腿10克。

做法:

1、將魚丸在沸水中汆一下。

2、另用砂鍋將雞湯煮沸,將魚丸放入,加精鹽,味精和豆苗。熟筍片、香菇沸水略汆後在魚丸上間隔擺放,四周以金針菇襯托,淋上雞油即可

蘿蔔丸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白蘿蔔、五花肉、香菇、蝦米。

做法:

1、蘿蔔洗乾淨,去皮,用擦具擦成絲。把蘿蔔絲用鹽醃一會,待出水後把水擰掉,然後攤開晾涼。

2、香菇、蝦米洗乾淨,用刀搗碎,再把肉剁碎,起油鍋,放進去油鍋過過油,然後關火。

3、把晾涼的蘿蔔絲放進菜盆,加入生粉(量很關鍵,感覺混攪後手感粘粘的就行),跟香菇等配料加上鹽一起混攪。

4、然後用手捏成團(握的時候稍微加一點點力,感覺蒸的時候不會鬆散就行),放到蒸籠裡。猛火蒸20分鐘即可。

客家燜鵝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鵝一隻(約6斤),胡蘿蔔

配料:

胡蘿蔔、橘子皮、姜、八角、馬蹄,花雕酒、醬油、鹽、油。

做法:

1、下油,爆香薑片,放入斬好的鵝肉,翻炒至變色。

2、加入胡蘿蔔、調味料、上湯,大火燜開轉小火,燜兩小時,轉入火鍋,邊吃邊燜!

鴨,在客家人的印象中並不怎麼好。傳統不上大席,俗話說“尖嘴(雞)唔請,請扁嘴(鴨),系乜唔高興。”但客家人一定會在秋日的時候食子鴨。

仔姜炒仔鴨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仔鴨1只、精鹽3克、子姜150克、味精3克、香蔥15克、肉湯150克、料酒15克、大油500克、豉油15克。

做法:

1、將仔鴨遲好,煺毛,去內臟洗淨,斬小塊。仔姜洗淨刮皮,切成菱形小片。香蔥切段。

2、將斬好的鴨,用精鹽、料酒抓一下。

3、炒鑊置旺火上燒熱,加入大油,將油燒滾後,把鴨子倒下去翻炒,然後把薑片、蔥段入鍋炒幾下,放料酒、醬油、湯、味精再炒一會,勾芡盛入盤中即可。

附註:

1、殺鴨前先給鴨子灌一湯匙酒,殺後用冷水將鴨毛潤溼,用少許洗衣粉搓揉鴨毛,然後用熱水燙(80℃),熱水中加入一湯匙食鹽,去毛時,順著毛推,這樣,夾在粗毛之間的絨毛可一併除盡,即所謂“遲雞刌鴨”。

2、姜用大塊的仔姜。

3、此菜為客家人秋日應節菜。

牛肉

客家人對牛是心存敬畏和感激的,不輕易遲牛,因為要牛耕田。遲牛一定要用紅布蒙牛眼,據說因為牛看到斧頭會流眼淚。一頭牛,大體就分兩部分,牛肉和牛雜。牛肉丸是最平常的做法。牛皮、牛肚、牛骨、牛筋、牛肺等則一鑊熟,用柴火慢慢熬,第二天就會在墟鎮擺個攤賣牛腸肺,這是小孩子的至愛,一角五分錢,由你慢慢嚼。

客家人講炒菜有三難:炒豬腸、炒牛肉、炒魷魚。其實炒牛百葉、炒牛肚一樣無人敢稱師傅。梅州大埔的炒牛百葉很有名哦。

蘿蔔牛雜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牛雜(牛腩、牛肚、牛筋)一斤, 白蘿蔔一斤,

調料:

香蔥、八角、香葉、桂皮、 姜、蒜。

做法:

1、牛雜:切成丁、塊、或條狀,尺寸按個人嘴的1/3-1/4為宜。切後放入盤中用冷水沖洗2遍,再放水浸泡。

2、白蘿蔔:沖洗乾淨、切成塊狀,大小同上也可略大。注意不要削蘿蔔皮。

八角、香葉、桂皮:衝一下,放入小碗。

3、蔥、姜、蒜:剝皮、洗淨放入小碗。注意姜也不要削皮。香蔥打成結,可避免燉的時候散開。

4、把蘿蔔裝到砂煲,放砂煲2/3的水,開始大火煮。將盛牛雜盤中的水倒淨,把八角、香葉、桂皮、姜、蒜碼放到牛雜上,晾至到砂煲燒開。砂煲燒開後,把蓋子拿走繼續大火煮蘿蔔。這時把炒鑊拿來,倒點油,燒至7成熟時放入牛雜及配料,翻炒。注意不要翻炒過勤。

5、炒出香味時放入兩大勺醬油用來調色且入味。再翻炒兩下後就全部倒入沸騰的蘿蔔湯中。加入香蔥,改小火慢慢燉。2小時後再來揭鑊放鹽。

炒牛百葉


客家菜,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既解饞又能成大師!


材料:

牛百葉250克,蒜苗100克,蔥末、薑末、鹽、味精、料酒、醬油、花生油、鮮湯各適量。

做法:

1、將牛百葉洗淨切絲,蒜苗洗淨切段。

2、炒鍋注油燒熱,下入蔥薑末爆鍋,倒入肉絲翻炒幾下,加入醬油、鹽、料酒和百葉絲、鮮湯稍加翻炒,再加入蒜苗段、味精、翻炒均勻,淋上熟油,出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