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带那么多小天体和矮行星,难道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碰撞形成一个大行星吗?

愤怒的肝门


大天体的形成都来源于小天体的碰撞合并。

在柯伊伯带上,其实不乏体积大的天体,被开除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就处在柯伊伯带,它体积很大,是柯伊伯带最大的天体,但是与地球相比,个头上只能算是小兄弟。

柯伊伯带上有很多大体积的矮行星。

那它为什么不能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通过“进食”附近的天体,而不断长大呢?

实际上,在太阳系,小行星带不只有柯伊伯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也有一个小行星带,地球上的大多数陨石都是来自于这一地带。

在这一长条“太阳系腰带”上,有一个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行星的矮行星:谷神星。它体积要比冥王星小,但是它的质量占了小行星带的绝大多数。

谷神星甚至还存在地质活动,它是太阳系中最富含水的天体之一,它还会向外喷射出水蒸气。

在4.6万公里的高度上拍摄到谷神星的全貌,图像中存在一个神秘的亮点。这究竟是什么呢?目前还未知!

在太阳系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大的矮行星为什么没有继续长大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周围行星引力作用。

如果只有太阳,这些矮行星可能会成长为大的行星,但是因为木星、土星、海王星等大天体的存在,这两个行星带上的天体被各种力量撕扯着,你拖我拽的,就很难在聚到一起了。

下面这张图,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看起来柯伊伯带和小行星带很是密集、拥挤,但其实真正放大到天文单位,就会变得非常的空旷。这也是很多人担心旅行者1、2外太空探测器会碰上柯伊伯带的原因,实际上,这种概率很低。

还有一点,正是因为木星、土星等几位“老大哥”的存在,地球才免于被各种矮行星撞击。所以,它们才是太阳系的“活雷锋”。


科学重口味


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离太阳50~500天文单位的一个环带,很大一片,有无数小天体,由于各种原因早期未能形成大行星。再想形成大行星已不可能。

这些小行星、小碎石,也曾有过碰撞聚集。经亿年的磨合,现速度都差不多,相对速度小,集体都漂浮着,没有大力量去碰撞。

互相吸力太小,难以形成团。彼此相安无事。为何早期未形成大行星,可百度柯伊伯带。

谁也没见过此地带,只有想象。如果不满意,请看看美女吧。



温情忆鸿564


据黄氏宇宙新论,柯依佰带陨石,小行星,太空流浪陨石,恐龙灭绝,月球来源等均是65OO万年前的两个宇宙合并现象产生的大碰撞。月球来源于另外一个宇宙。原创,引用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