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稍微看過日漫或日劇的人都知道,哪怕完全不懂日語,有時候也能猜到是啥意思。這是因為日語中有很多

漢字詞,且這些漢字詞很多都和漢字的字形字義一樣。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詞,但人家不是漢語,不是漢語,不是漢語!人家叫日語。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那為什麼日語中有如此多的漢字詞呢?因為日本文字根本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文字根本就是從中國傳入的

日本最開始沒有文字,只有口語。學者齋部廣成在《古語拾遺》卷首記載:

蓋聞、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伝、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當時的日本人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語交流來傳達信息。大概3世紀末開始,漢字開始通過朝鮮半島的百濟傳入日本。《隋書·倭國傳》說:

無文字,唯刻本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日本最早的史書《日本書紀》也有記載,在晉武帝太康四年、五年(即公元 284年、285年),百濟王分別派遣懂漢籍經典的阿直岐、王仁帶著《論語》和《急就篇》》到日本,朝拜日本當時的應神天皇,併成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漢字就此開始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中日交往越來越黏糊,日本派遣隋使和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這一時期漢字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官僚機構開始完善,有了官吏,需要用文字來記錄朝廷政事,所以日本人開始用漢字撰寫文章,寫成的文章除了漢字還是漢字。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法隆寺金堂藥師佛《背光銘》

日本法隆寺金堂藥師佛佛像背後有一段大致寫於7世紀初的銘文,被稱為《背光銘》。《背光銘》的寫法是這樣的:

池邊大宮治天下天皇。大御身。勞賜時。歳次丙午年。召於大王天皇與太子而誓願賜我大御病太平欲坐故。將造寺薬師像作仕奉詔。然當時。崩賜造不堪。小治田大宮治天下大王天皇及東宮聖王。大命受賜而歳次丁卯年仕奉

乍一看全是漢字,但其實這並不是漢語。日本學者山口佳紀稱這為“漢式和文”。因為文章由日語語序寫成且有敬語表達。如“薬師像作”、“造不堪”、“大命受”這些都為日語語序,按照漢語來說應為“作薬師像”、“不堪造”、“受大命”。

很長時間內,日本貴族和知識分子都特別推崇漢字,認為會使用漢字寫作,是非常尊貴的。所以日本的文字作品就逐漸多了起來。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古事記》用的是漢式和文,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

漢式和文寫的。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古事記》 書影

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假名產生

雖然日本知識分子用漢字用得很溜,但這時的漢字對日本來說,仍舊是一種外族文字。

日語和漢語終究是兩個不一樣的語言系統,日本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日語中有很多助詞、敬語,但這些漢語中通通都沒有。為了表示這些詞,日本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去掉漢字的意義,單純借用漢字來標出日語的讀音,讓日語中的口語讀音能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由此產生了“萬葉假名”。

用來標音的漢字並沒有任何意義,例如《萬葉集》中用漢字來標音的日本和歌: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一看全是漢字,但並不能讀懂是什麼意思,因為這些漢字根本只起標音作用而已。如果按照平假名將這些讀音寫出來,其實是這樣的: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再把平假名換成羅馬音之後,照著羅馬音讀漢字就能看出漢字和日語讀音的相同了。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隨著萬葉假名的發展,在平安初期,日本發展出了自己真正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的“片”,一般認為是部分的意思,為了簡化萬葉假名的書寫,取一個漢字的一部分,比如“伊”只取“亻”,用來標音。也有學者如陸錫興認為,片假名由中國的半字發展而來。

半字是在初唐出現的,有音無義,取字的一半用來標音,用於記樂譜。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中國半字和日本片假名對比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2

平假名是弘法大師空海根據中國的草書創造的。草書在唐朝很受歡迎,空海在長安學習期間,也受到了草書影響。為了讓萬葉假名更容易書寫,空海便用草書寫萬葉假名,寫草了的萬葉假名就叫做“草假名”。後來為了讓草假名與漢字區分開來,日本人乾脆將草假名寫得更草,於是日本就有了平假名。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由萬葉假名發展而來的平假名

平假名、片假名出現之後,日本文章就慢慢發展成了漢字假名混合文的樣子。

漢字在傳入日本的時候,為了理解漢語文章,日本人發明了訓讀。用“一”“二”等“返點”符號對漢語文章做語序上的調整,調前或調後,好按照日語的語法順序進行閱讀。日本人還在行與行之間用小字加入日語助詞、敬語、活用詞尾等,這些日語助詞最開始用符號“·”表示,後用萬葉假名錶示。

後來,日本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也用了這種方法:漢字和用萬葉假名錶示的日語助詞、敬語混合書寫。比如用來記載天皇口述命令的宣命體就是這樣寫成的。宣命體的寫作有兩種方式,一是萬葉假名和漢字寫得一樣大,稱為宣命大書體,二是萬葉假名寫成靠右小字,稱為宣命小書體。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片假名、平假名形成之後,就取代萬葉假名放入了宣命體中,假名和漢字寫得一樣大的宣命大書體就跟現在的漢字假名混合文沒有什麼區別了。

廢漢字運動,日本中的漢字越來越少

江戶時代晚期,批評漢字的聲音開始出現。1866年,前島密向江戶將軍德川慶喜遞交了《漢字御廢止之議》,但當時的德川幕府正處於風雨飄搖、自身難保的時候,前島密的意見並沒有得到採納。明治天皇上臺之後,前島密繼續上書,認為漢字難學難用,學起來費時費力,建議全部改為平假名。前島密上表n次意見,但都沒有被政府採納。1873年,他和山田敬三等人聯合起草了《與日文廢漢字之義》,想直接上交給天皇,利用詔勅的力量強制推行。

大久保利通知道後批評說:有很多貴族都在使用漢字,如果要廢除漢字全部改為平假名,就得先打倒這些貴族,你們有什麼打倒這些貴族的好辦法嗎?嗯?

即使被懟,前島密依然沒有放棄。他在1873年創立了啟蒙社,2月份開始發行全部用平假名寫成的《每日平假名新聞》,雖然三個月之後就停刊了。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前島密

儘管存在廢除漢字的聲音,但當時的日本政府不僅沒有廢除漢字,反而在創造漢字。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用漢語詞翻譯西洋學術新名詞,如“郵便”“電話”“科學”“哲學”等。後來日本創造的一些漢字詞甚至傳回了中國。

日本人想要廢除漢字的想法從江戶晚期以來,一直沒有中斷。為了限制、減少漢字的使用,日本做了很多努力:

  • 1921年,臨時日語調查會調查日本漢字的使用情況,指出小學教育中有3700個漢字。
  • 還是1921年,東京、大阪十四家報社向全國新聞界提出希望限制漢字,因為在報刊上無限制使用漢字十分浪費時間和金錢,而且普通讀者也不是很懂。
  • 1923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制定面向社會的限制漢字方案——《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962個。
  • 1942年,因為二戰期間國粹主義抬頭,漢字主查委員會制定《標準漢字表》時為了迎合廢除漢字主張者,將漢字表分為常用漢字(1134)、準常用漢字(1320)、特別漢字(74)三部分,共計2528字。
  • 但是此舉遭到了反對廢除漢字的人的強烈反對,文部大臣橋田邦彥說,漢字傳到日本一千多年應該得到尊重,制定漢字表不是為了限制漢字,而是為了制定義務教育的漢字標準。所以《標準漢字表》去掉了常用漢字、準常用漢字、特別漢字的劃分,規定為2669字。
  • 1946年,日本政府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出臺《當用漢字表》,規定漢字為1850個。

……

  • 2010年,日本政府出臺《常用漢字表》,共2136字。


雖然日本人一直在為廢除漢字、減小學習難度而努力,但實際上日語中的漢字依然是日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想要徹底擺脫漢字,可能得很久很久很久…………之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