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晤——漢字

中國之美,古來共談。其中,最令人著迷的當屬經久不衰的中國文化,而潛藏在中國文化中的特色之美,則只有漢字才是首屈一指。

讀之朗朗上口,寫之行雲流水。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靠著它來流傳,也仗著它來推進。

寫在前面: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初心

你是否有過“提筆忘字”的尷尬?

在某研究機構的一項社會調查數據中,只有38.1%的受訪者每天都會寫字,62.8%的受訪者遭遇過提筆忘字的困擾,85.7%的受訪者認為當下有必要強調手寫字的重要性。

進入互聯網時代,“失寫症”已經“如約而至”。這也催促著現代人一度面臨著常用字寫不出來或書寫錯誤的尷尬。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人被電子產品佔據了大部分時間,丟掉了筆桿子,索性就有了提筆忘字的尷尬。

《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熱播,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們對於漢字書寫能力的重視,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漢字書寫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低存在感”。

幸運的是,漢字不像更新換代的電子產品,隨時面臨落舊和淘汰的厄運,它就是表情達意、傳承在時間裡的紐帶,即使滄海桑田,它也總是“不負初心”。不論是方正規矩的楷書,還是瀟灑自若的草書,兼具象形和表意的漢字,在歷史的長河裡,才是中國人的根。

漢字

橫平豎直皆風骨 撇捺飛揚是血脈

無獨有偶,中國孩子的說寫能力正在家長“拔苗助長”式教育下急劇下降。

嬰幼兒時期伊始,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這也造就出某些所謂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讓孩子從小學外語,已經成為家長們培養孩子的“新潮流”。

“早識字,早開智”。我國語言學家早已研究發現,與西方文字相較,漢字具有音、形、義三方面的特點,它同大腦左、右半球的開發有著極大的關係,但英語的使用往往只與大腦左半球有關,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外很多幼兒園出現了幼兒用腦的“跛腳現象”,不過這也促成了外國幼兒園裡漢語課程較吃香的興盛局面。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麗、最優秀、最成熟、最簡潔、最豐富、最特殊的語言,之所以要用這麼多形容詞來形容它,不僅是它獨立於其他語言的優越性,更是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來看,只有漢字的發展是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這些簡單或者複雜的方塊字,是就是解開神秘的中國文化的密碼,它們蘊藏的深厚底蘊,約莫留存的不僅僅是先輩的風骨,更是中華民族千年來亙古不變的血脈,這些都深深植根於每一箇中國人的記憶中,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見字如晤

一字一句一世界,一筆一畫一乾坤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矣,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寥寥數詞,就為我們生動描摹出了一個思君、孤獨。落寞的婦女,憑窗遠思的畫面。這首李清照的《聲聲慢》,用簡短的漢字砌成哀婉的詞、糅成傷情的句,不僅控訴著亂世的沉淪,更融合了小人物的多種情思,讀起來,便儼然身臨其境。但若把這首詞轉換成英文,那麼就恐有另一番景象了。

如何把漢字的美、詩詞的情完好地傳達出來,單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就讓不少翻譯大師為了難。以至於後來這些精通漢語的外國人,開始不由自主地深陷漢語的秘境。

他們眼中的漢字,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徵,更蘊藉了中華文化的神秘性、豐富性,一個漢字不單單是一個字符,在每個時代、每個語境,都有透出時空的“言外之意”。

漢字凝結著中國人的時空概念和請改概念,順承著中國人的“自然之道”,如天方地圓、日月草木,字字簡單至極,但含義皆不同,若是細究起來,便是意味悠長了。

文化濫觴

當然,我們已經無法躲避現代科技的產物帶來的“文化濫觴”。科技的卓越帶來的新的思考——不外乎是與文化的融合。多年前,我們曾經崇拜著世界的西方文化,裹挾著中國前所未有的精神體驗:隨性、自由。我們也逐漸地忘記了在世界的東方,承接著雙腳重量的土地上,也有令西方人豔羨的寶藏:漢字、算術、錦緞……

身居這個新時代,已經有太多人遺忘了“見字如晤”的含義,也漸漸快要忘了中國文明也曾領先於世界,而世界諸國也曾爭先恐後地來到這個國度,修習茶文化,研學孔子,慕名詩詞……讓世界傾慕的文化,怎能不讓我們為之發掘,為之著迷,為之心動呢?

見字如晤——漢字

見字如晤——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