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近幾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悄然走到了世界創新的前沿,龐大的中國市場加上獨有的創新力已經使得中國互聯網企業躋身世界互聯網產業一線行列。

變化的背後,中國創投企業居功甚偉。他們發掘、投資了為數眾多的具有潛力的互聯網企業,加快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創新與發展的速度。不僅如此,他們還幫很多傳統企業完成了產業升級,幫國內的企業到海外去尋找可以帶來技術、管理、品牌等各方面提升的併購標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中國創投簡史》,書中從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開始,國際投資巨頭進入中國、本土創投崛起一路講述到新一批投資機構大範圍誕生。

本文精梳了創投簡史,希望通過此書,可以讓你更快、更全面地瞭解中國創投行業的歷史。如果可以從前人的成敗中獲得激勵或啟示,這將是這本書記錄歷史之外溢出的價值。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中國VC的拓荒時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種商業形態開始湧入中國,包括創業投資。當時,國內沒有多少人瞭解創業投資,一切都是在嘗試與學習中開始的。

政府主導的嘗試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對於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予支持。”這一決定使得中國高技術創業投資的發展第一次有了國家級政策層面的依據和保證。

6個月後,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高技術創業投資公司——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後文簡稱“中創公司”)。中創公司創立不久,這樣的模式開始大範圍在全國複製,各地科委和財政開啟了共同組建政府背景的創業投資機構的浪潮,20世紀90年代,大量政府背景的創業投資機構誕生。

熊曉鴿與IDGVC的誕生

在政府大力推動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的過程中,一股市場化的投資力量也敏銳地預見到了快速發展的中國對於創業投資的迫切需要。

1988年,在美國波士頓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讀書的熊曉鴿,暑假期間受聘於卡納斯出版公司的《電子導報》,負責硅谷電子行業和創業投資方面的新聞報道。就在那時,他接觸到了創業投資,認識了很多投資人和創業者。

第一次聽到VC這個詞時,熊曉鴿在腦海中將VC看作是很牛的一群人。美國互聯網時代的崛起正是因為VC的推動,硅谷也正是VC與創業者共同孕育的,由此,他慢慢迷戀上了創業與VC。

1991年8月,熊曉鴿想回內地做中文版刊物,但被卡納斯出版公司拒絕,心灰意冷的他給IDG董事長麥戈文寫信求職,約好半個小時的面試,他和麥戈文談了3個小時,沒想到兩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想法不謀而合。3個月後,熊曉鴿正式到IDG上班。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風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熊曉鴿擔任第一任總經理。在1999年之前,中國的IDGVC只是公司內部的一個投資部,1999年互聯網熱潮到來後,IDGVC改為合夥人制,這也就是今天的IDG資本的雛形。

IDGVC最早的團隊組建頗有些“梁山聚義”的色彩。最先被請來的是熊曉鴿的老朋友周全。“尋找合夥人和尋找投資項目有相通之處,沒有共鳴是沒法合作的。”熊曉鴿後來回憶道。

隨後,熊曉鴿和周全遍尋世界,網羅人才。首先加入的是林棟樑。一個偶然機會,林棟樑得知IDG與科協打算一起成立基金,他因此結識了熊曉鴿並最終被熊曉鴿的誠意打動。不久後,曾經在國企工作的章蘇陽在在談一個項目合作時,識了熊曉鴿和周全,最終加入IDG。

1997年楊飛加入,2年後過以宏、李建光加入,IDG集結了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投資精英,也開啟了至今為止長達20多年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掘金之旅。

外資機構長驅直入

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帶寬64kbit/s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起始點,後來這一天被稱為中國互聯網誕生之日。互聯網創業浪潮漸起。

1994年,24歲的應屆畢業生張小龍提前探訪了他即將被分配去的工作單位——國家某電信機關。這位未來的Foxmail創始人、微信之父事後確認,他當時幾乎是望了一眼大樓就立即放棄了那令他壓抑的“鐵飯碗”,決心投入充滿活力的互聯網行業。

這年底,馬雲第一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美國之行後,躊躇滿志的馬雲迅速開啟了互聯網創業的腳步,他和妻子、朋友湊了兩萬元,成立了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杭州海博網絡公司,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雲視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其實,有一個人比馬雲更早認識互聯網,就是雷軍。1992年初,22歲的雷軍加盟金山公司,從產品開發做起,一直工作到38歲,在金山工作了整整16年,期間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

1996年,留美歸國的張朝陽在《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尼葛洛龐蒂、創業投資家愛德華·羅伯特和邦德給的22.5萬美元的投資支持下,成立了愛特信公司,這是中國首家以創業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25日,愛特信正式推出其品牌網站搜狐網。

1997年6月,26歲的丁磊在廣州創立網易公司。1998年2月,中國第一個全中文界面的免費郵件系統誕生,僅半年時間內註冊用戶高達30萬戶,此時各大公司紛紛致電丁磊,要購買網易免費郵件系統,這就是網易賺取的第一桶金。

1997年9月,30歲的王志東集結了中國做軟件開發最牛的一群人,成立了四通利方。1998年10月20日,原四通利方論壇改為四通在線,宣佈推出網絡門戶站點;同年12月,四通利方收購臺灣華淵資訊網,二者合併後推出“新浪網”。華淵資訊網的聯合創始人,就是後來帶領DCM中國在10年間投出11家美股上市公司的DCM董事合夥人林欣禾。

1999年2月,馬化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上線了OICQ,沒想到僅僅9個月的時間,OICQ用戶就突破了百萬;不到1年,用戶暴增至500萬。伴隨不斷增加的龐大用戶群,OICQ需要更多的服務器去支撐,但此時騰訊公司賬面上只剩下1萬元現金了。此時擺在馬化騰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增資減薪,二是賣掉騰訊。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騰訊五虎(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不僅咬牙將薪水減半,還增加了個人的資金投入。然而,這些都是杯水車薪,OICQ仍然面臨夭折的危險。相比增資減薪,把公司賣掉也許是一個更痛快的辦法。當時馬化騰開價300萬元,然而對公司的估值,收購方最多出到60萬元,這連他們預計的底線都未達到。

幾經輾轉,馬化騰和曾李青找到了IDGVC深圳的總經理王樹。這次會面最終讓IDG決定冒險投資騰訊。除了IDGVC之外,曾李青還通過中間人找到了李澤楷旗下的香港盈科數碼,雖然一度猶豫,但盈科在IDG最終拍板之後也同意投資。最終,IDGVC、盈科聯合投資220萬美元,這也成為騰訊公司得以繼續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一筆創業投資。

1999年底,身在美國硅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抱著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他毅然辭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攜搜索引擎專利技術,於 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

創業板要來了!本土投資機構蜂擁而起

當境外投資機構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大潮中長驅直入時,中國本土創業投資的發展卻不盡人意。

在1998年舉行的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關於儘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而這一提案也開啟了長達10年的在中國設立創業板的起起伏伏的征程。成思危也由此被尊稱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這期間,在創業板的召喚下,大量創投機構應運而生。1999年,深圳政府斥資5億元成立深圳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深創投)。2000年,達晨創投成立,同創偉業成立,此時我國第一批按市場化運作設立的本土創投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了。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創業板的設立戛然而止,所有的本土投資機構被架到了半空中。

開創者們的遠見

2000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讓美國硅谷與華爾街遭受重創,對於中國創投市場的影響更是超出了人們想象,人民幣基金所遭受的打擊比美元基金更為嚴重。因為,它直接導致了創業板的擱淺。

第一次中國互聯網創業泡沫

2000年4月3日,微軟壟斷案宣判,微軟創單日最大跌幅,這也宣告這場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這波互聯網泡沫威力之大,已經不侷限於硅谷和華爾街,讓遠在中國的創業投資機構都謹慎起來。大批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難以融資,失血而亡。在當時,能夠成功拿到融資活下來的公司,日後都成了巨頭,其中就包括百度。

2000年夏天,在北京恆基中心IDG公寓裡,楊飛與李彥宏第一次會面。當時李彥宏正拿著百度的項目四處尋找投資者。他告訴楊飛,百度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100萬美元的融資,現準備用10個月的時間融資1000萬美元。楊飛說,他們沒這麼多錢可投,但是他們一定要投。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2000年9月,在百度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楊飛投入了150萬美元,IDG共獲得百度5%的股權。當時,互聯網經濟正處於最寒冷的冬天,大家對互聯網公司避之不及,所以楊飛的投資一度被看作是勇敢的嘗試。

回顧那次投資,楊飛回憶到:“簽約前一夜整晚沒睡,當時的百度只是一個為其他網頁提供搜索引擎的技術提供商,從中賺取技術使用費,並沒有自己的門戶網頁。而由於當時網絡的泡沫經濟,全國有幾千家類似的互聯網公司毀於一旦。”

2002年的某個晚上,楊飛與李彥宏談了6個小時改變商務模式的問題。按照原來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為一個大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讓百度成為搜索引擎的服務提供商,成為新興的媒體。兩人還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還是僅次於Google的搜索網頁進行了爭論,最終決定要做就做第一。

事實證明,楊飛的眼光是對的。2005年,百度上市後,為IDG基金帶來了100倍的投資收益,回報數額高達1億美元,這也成為IDGVC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

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中,騰訊也曾命懸一線。2000年年末,QQ的註冊用戶數即將突破1億,騰訊急需新的資金注入,以便添置服務器來支持公司繼續發展。然而,由於互聯網業持續蕭條,投資方IDGVC和盈科有了撤股套現的想法。在市場環境最暗淡的時候,投資機構也需要套現存活。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國際傳媒大鱷MIH出現了。MIH非常看好騰訊的成長潛力,幾經商討之後,MIH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購得32.8%的騰訊股權(盈科20%+IDGVC 12.8%),同時將公司控制權保留給了馬化騰。隨著第二輪融資的成功,騰訊熬過了鳳凰涅槃前的終極難關。

早期的阿里巴巴面臨的最大難關也是“錢”。

1999年9月9日,“小個子”馬雲在杭州家中用“十八羅漢”的50萬元初始資本創立了阿里巴巴。當時的“十八羅漢”被很多人稱為“一群烏合之眾”,每月只能拿600元薪水。而互聯網公司在創業初期,燒錢是必不可少的“標籤”之一。

1999年10月,阿里巴巴獲得了第一筆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投資方是高盛、富達投資、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AB投資公司等。據說,在高盛之前,馬雲一連拒絕38家投資商,因為他的目標更大、眼光更遠,對於引進的第一筆創業投資,他希望投資方除了給錢之外,還能夠帶來更大的效應。

2000年1月,阿里巴巴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第二輪融資,投資方正是孫正義領導的軟銀。軟銀對阿里巴巴的投資,讓孫正義在十年後成功問鼎日本首富,這段故事每每提及都令世人感嘆孫正義的“慧眼識珠”。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互聯網1.0時代的收穫者

在這波互聯網泡沫時期,有一小波投資人看到並捕捉住了中國互聯網萌芽期的機會。敢在寒冬中出行,若非愚者,註定不凡。

在互聯網1.0時代,投資收穫最大的VC機構無疑是最早的佈局者——IDGVC。在今天看來,IDGVC當年的投資無疑都是成功的。但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那個時代,IDGVC的投資多少有點兒“敢為天下先”的膽魄。

熊曉鴿談起當年IDGVC的投資時坦言:“在泡沫最低的時候,實際上也有很多的機會。如果我們錢更多一點,膽子更大一些,當年哪怕是網易,甚至我們都可以把他們買過來,因為市值比現金都便宜。”

上市“窗口期”,外資VC的“黃金時代”

進入2003年後,太平洋兩岸的資本市場都開始回暖。

2003年5月,軟銀亞洲4000萬美元注資盛大,這筆投資成為軟銀亞洲和閻焱的成名之作。陳天橋說:“這是互聯網領域單筆投資數額最大的(2004年前),同時也是持股比例最少的投資——4000萬美元僅持股21.5%。”而這也標誌著外資巨頭們開始對中國互聯網開始新一輪的佈局。

2004年5月,盛大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8個月後,在時任軟銀賽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夥人閻焱的主持下,軟銀亞洲成功地在盛大公司股價高位退出,媒體報道軟銀亞洲獲得回報高達6.8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中國公司最為成功的投資之一。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盛大的成功退出,第一次讓世界資本市場人士看到,在中國做VC可以賺錢,而且可以賺大錢。盛大是中國風險投資歷史上的分水嶺,自此之後,風險投資在中國進入了蓬勃發展期。

此後,2004年,中國創投業進入了一個全面復甦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本土拓荒者們的堅持

當外資投資人舉杯相慶的時候,中國本土投資機構由於沒有成熟的退出渠道,資難募、人難求,處於無比尷尬的境地。

很多創投機構的誕生都是由於“看到了”未來美好的IPO情景,然而沒有人知道這個情景要花費10年的等待。對於深圳的本土創投們而言,不斷喊“狼來了”的創業板讓他們損失慘重。

2001年初,納斯達克神話破滅,香港創業板也從1200點跌到最低的100多點,且國內股市醜聞頻傳。2001年11月,高層認為股市尚未成熟,需先整頓主板,故創業板計劃被擱置。創業板希望破滅,讓深圳的本土創投們一夜回到“解放前”。

然而,在資本寒冬中依然有新進入者。當時已經創立17年、上市7年的電腦產品生產商和銷售商聯想加入了投資者陣營。

2001年,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決定組建一支投資隊伍。當年4月,他交給朱立南3500萬美金,成立了聯想投資(也就是後來的君聯資本)。朱立南在聯想內部選了一支20餘人的團隊,由此有了聯想投資最初的創業團隊。當時聯想內部有一種說法:柳傳志託付給朱立南3500萬美元,幾乎是聯想前10年PC業務積累下來的全部利潤,朱立南的壓力可想而知。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聯想投資經歷了國內創投圈的萌芽與跌宕起伏,最為業界稱道的投資業績,除了早期投資的科大訊飛、文思創新等IT企業,還有一大批汽車、文化娛樂與醫療等領域的項目。

適應了實業者與投資人角色間的切換後,在朱立南和總裁陳浩的帶領下,聯想投資開始漸入佳境。同時,作為本土投資機構,它見證了中國創投界的發展歷程,併成為投資行業內最重要的VC之一。

神奇的“2005年”

2004年—2005年,在中國的創業投資歷史上是個奇妙的年份。2004年是醞釀年,2005年是爆發年。

股改全流通,本土創投的曙光

200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批覆同意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這就是載入中國資本歷史的“股改全流通”。2001年便進入寒冬的本土創投,在漫長踽踽獨行的黑夜裡終見曙光。

達晨財智董事長劉晝後來回憶那段本土創投舉步維艱的歲月:“2005年之前,本土創投面臨著兩難的問題——募資到不了位,投資無法退出,於是很多人便對這個行業產生了困惑和質疑。”

美國頂級VC組團入華

2004年夏天,一封赴華考察徵集函在硅谷和華爾街傳閱,出乎意料的是,這次邀請吸引了諸多頂級VC們的關注。負責接待的戈壁創投創始人曹嘉泰回憶說:“考察團真的很豪華,包括紅杉資本、KPCB、Accel Partners、NEA等世界最頂尖投資機構的投資人都在裡面。最初我們擬定了一個10人的名單,後來加到20人,最終來了24人。因為頭等艙有限,這些大佬們都只能擠在公務艙裡。”

沒有人會想到這次考察對於後來的中國創業投資行業帶來什麼影響。美國的創業投資者們只是去了當時剛剛起步的中關村還有長城逛了逛,創業這個詞似乎在中國還比較陌生。考察結束後,紅杉資本的唐·瓦倫丁曾開玩笑地說:“紅杉到東邊投資,最遠只會到伯克利(僅在紅杉辦公室所在地沙丘路以東20公里左右,半小時的車程)。”

事實證明,在是否進入中國的問題上,紅杉並不如他們所說的那樣。轉年紅杉就請到了攜程創始人沈南鵬和全球創業投資基金亞太區的兩位主管之一的張帆,組建了中國投資團隊。

2006年8月3日,美國早期知名的創業投資商DCM在北京宣佈,公司新一輪募集的5億美元準備全部投向中國。原新浪網共同創始人和首席運營官林欣禾出任DCM中國合夥人。

作為同屬美國前三位的VC機構,KPCB進入中國比紅杉明顯晚了很多,2007年,KPCB 決定與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多年的華盈基金合作,成立自己的中國基金——凱鵬華盈中國。核心團隊由來自華盈基金的汝林琪、徐傳陞、鍾曉林,加上剛從賽富離開的周志雄共 4 名合夥人組成。

沈南鵬與紅杉中國的崛起

在中國風投史上,沈南鵬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幾乎主導了整個中國互聯網時代的經典投資案例,多家“獨角獸”公司背後都不乏他的身影。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2005年9月,沈南鵬正式創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並出任創始及執行合夥人,開始專注於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在加入紅杉之前,沈南鵬曾以個人身份投資了包括分眾傳媒、易居中國在內的很多公司。紅杉給予沈南鵬的,除了更大的舞臺,還有一個組織、一種基因。

“紅杉有理由自豪,它幫助創造了很多‘帝國’。”沈南鵬說。他相信紅杉“一定有一些特殊的成功基因”,他決定去尋找這些基因,並且在中國進行“改良”實驗。

全民PE的時代到來了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來臨。當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創下歷史最大年跌幅,市值大幅縮水,也讓一度處於上升階段的創投產業遭遇重創。

在整個市場都處於低谷的時候,往往是投資機構發現優質投資標的的好機會。在這個低谷期,誕生了一些日後發展強勁的投資機構,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經緯中國。

2008年,張穎和邵亦波、徐傳陞創立了經緯中國。2008年1月,正式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經緯中國帶來了第一期2.75億美元基金。一年多後,經緯中國已經投資了安居客、暴風影音、保利博納等10餘家公司,在創投機構普遍失聲的金融危機之下能有此成績,已算難得。

創業板開了——本土創投的崛起

2009年10月30日,伴隨著創業板開市鐘聲的敲響,證監會耗時10年磨礪打造的“中國納斯達克——創業板”火熱出爐。當日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集體上市,平均漲幅達到106%。

當天達晨創投的官方網站,用中國記錄史實的傳統語言描述了這一刻:“這注定是要寫進歷史的日子。這一天,是中國資本市場多層次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萬眾期待的創業板首發28家企業在今天於深圳市五洲賓館盛大開鑼。”

當天在場的還有深創投董事長靳海濤、同創偉業董事長鄭偉鶴等一眾深圳投資行業的大佬們,他們苦熬了那麼多年,終於等來了這一刻。

全民PE,一場不期而遇的泡沫

2010年A股市場新上市企業達到347家,其中有超過200家背後有PE/VC支持,是中國歷史上IPO數量最高的一年。

“PE潮來了!”只要身在2010年中國PE界的人士都有這樣的感覺。每一兩週就會有一支規模在10億元左右的PE基金出閘,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忙著出政策、拉攏企業,且PE的類型差不多涵蓋了金融、農業、文化等可以投資的每一個行業。隨著創業板的開閘和國內資本市場的持續火爆,中國資本市場在2010—2011年進入了全民PE的狀態。

中國的PE界不只吸引著專業投資人,各行業社會精英也紛紛加入,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涉足PE,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大量迅速成長的公司背後都有著PE們推波助瀾的影子,一大批門戶網站在其推動下赴美上市。

高成長企業早已名花有主,PE的後來者們不得不轉向投資實體企業,但實體企業和經濟環境的高度關聯性讓PE們痛苦不已,投資回報率下滑已成必然。大幅下滑的業績使得大批企業不再符合上市條件,導致這些被投企業背後的PE機構沒能存活到IPO開閘,就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電商時代

中國VC、PE在互聯網行業的投資史上,除了BAT之外,另一個應該濃墨重彩去描繪的部分,就是電商。

2010年,噹噹網登陸紐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完全基於線上業務、在美國上市的B2C網上商城,也由此拉開了中國電商企業上市的序幕。

2012年年初,在電商行業因為難以盈利的普遍現象廣受詬病時,唯品會在納斯達克“流血上市”,市值最低時不足3億美元,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隨後唯品會的股價一路飆升,頂峰時市值已達180億美元,兩年漲了近50倍。

2014年,中國電商企業的勢頭更是一發而不可收。同一年3家電商企業連續上市,分別是聚美優品、京東和阿里巴巴。

徐小平,聚美優品背後最大的獲利者

2006年,陳歐從新加坡大學畢業後,申請了斯坦福的MBA。在美國期間,陳歐就開始籌備回國創業計劃,最後選擇了遊戲內置廣告的商業模式。他開始不斷回國,和投資人進行接觸,最後拿到了徐小平18萬美元的投資。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在中國大飯店,徐小平單刀直入,他直接問陳歐關於錢的問題,“你要多少?給我多少股份?”這次交談最終談妥的協議價是18萬美元、10%的股份。

不久,這家名為Reemake的遊戲廣告公司在中國誕生,但迅速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幾個月的時間,公司賬面上只剩下30萬元現金了。

當時,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公司活下來。化妝品團購被他們認為是離錢比較近的一件事,但是能不能做大,他並不知道。團隊花了兩天的時間搭建起團美網。結果真的有消費者願意來買。隨著團美網越來越消耗人力,掙錢的可能性也比原有項目高出很多,他們決定集全公司之力,轉型做化妝品。

此時,市場上已經有了36團、VC團這些團購公司,市場已是一片紅海,憑藉著早期做倉儲物流的B2C基因,陳歐再次轉型,團美網從“千團大戰”中抽離出來,變身從事化妝品B2C業務的聚美優品。

2014年5月16日,聚美優品正式在紐交所掛牌,投資人徐小平獲得了高達數千倍的回報,賬面收益近3億美元,這也成為他迄今為止回報最高的投資。

京東一役,奠定徐新的“投資女王”地位

2014年5月22日,劉強東帶領京東商城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順利上市。京東的上市讓背後潛伏了8年的投資人徐新和她的今日資本獲得了100億美元的收入和超過150倍的賬面回報。作為京東最早的投資人、劉強東最早的伯樂,徐新以其當年的慧眼識珠以及8年的堅守,成為了中國的“風投女王”。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徐新一直在尋找那種“殺手級”的創業者。她說,第一次見到劉強東的時候,他的電腦上寫著“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當時她想:“這正是我要找的人。”劉強東把後臺ERP系統給徐新看,徐新說:“當時京東銷售額5000萬元,每月增長10%,關鍵是,他當時一分錢廣告也不打,老客戶一年會上來3次。這說明,用戶喜歡這個網站。”

面談那天,徐新和劉強東從晚上10點聊到凌晨2點,直覺告訴徐新:這是一匹黑馬,必須馬上拿下!徐新問劉強東要多少錢,他說要200萬美元。徐新說:“200萬哪夠呢,給你1000萬美元。”徐新的投資邏輯是,找到某些領域的先行者,給他們足夠多的錢,讓他們捨命狂奔,佔據領先位置。

拿到錢以後,劉強東馬上擴充產品線,京東的商品迅速延伸到數碼相機、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確立起在3C領域的江湖地位,大大提升了用戶的購買頻率。

2008年是京東最危險的時候,融不到資,風險很大。當時京東成長特別快,但錢總是不夠用,而且正趕上金融危機,公司作價從2億美元一路降到6500萬美元。這時徐新已經給了京東三次過橋貸款,心裡也有點慌。

“我記得談了一個投資人,從6500萬美元降到了4500萬美元,我給劉強東打電話,說雖然這個價格不好,但是你第一次創業,成功非常重要,可後來對方又變卦了,說只能給3000萬美元,我當時就火大了,4500萬已經很便宜了,這樣還要降?後來我們就找到了雄牛,還有CVC的梁伯韜,我們也加了800萬,一共2000萬美元。那次壓力確實特別大,從2008年之後,老劉的頭髮前面總有一撮是白的。”徐新回憶說。

隨後就是漫長的持有和等待,京東體量越來越大,卻一直在虧損。這期間徐新投資的幾家公司先後都出現了一些問題,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那段時間,她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

最艱難的那一段時間,是巴菲特的思想在支持著她。“真正偉大的公司是不多的,如果有運氣抓到偉大的公司,一定要長期持有。另外,好公司的每一輪融資,你都要往裡加錢。巴菲特相信複合增長的力量,關鍵是持有時間足夠長。很多人碰到好公司熬不住,但我特別能熬。”徐新說。

移動互聯網大潮開啟

如果將2010年視作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元年,那麼2013年就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元年。

這一年,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百度併購91無線;移動社交微信用戶量破4億,小米手機全年含稅銷售額達316億元;滴滴與快的、58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之間紛爭不斷、戰火狼煙;紅杉、經緯,這些早已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排兵佈陣的風投機構們也終於拿起鐮刀,準備收穫。

“兇猛”的經緯

2011年8月,陌陌正式上線。在此前半個月,經緯中國就已經在跟進這個項目。經緯中國合夥人王華東後來在陌陌上市時回憶說,“陌生人社交是我們一直看好的,而陌陌的產品又做得不錯。”

2012年4月,經緯中國向陌陌進行了首次投資——100萬美元。在此後一年半的時間內,經緯中國再次對陌陌進行了三次投資,累計達1950萬美元。2014年12月12日,陌陌成功登陸納斯達克,首日股價大漲,市值達31.74億美元,這也讓經緯中國狠狠賺了一筆。

不只陌陌,獵豹移動、快的、美柚、e代駕、Camera360等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早期投資方中也浮現出經緯創投的身影,經緯似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位“兇猛”的獵手,而這其中最常為外人道的莫過於張穎與傅盛的故事。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2008年,傅盛從360離職。那天,張穎在媒體上看到傅盛離職的新聞,他要到了傅盛的聯繫方式,約他見面。這次約見的結果是,張穎覺得傅盛這個人有趣,傅盛覺得總算有人看重自己了。“你可以來經緯做EIR,做投資副總,拿薪水,作為在創業前的一個過渡。等你想創業了,我投你,我知道,你一定會去創業。”於是,傅盛頂著經緯創投副總裁的頭銜做起了投資,跟著看項目,提建議。

正如張穎所預言,傅盛選擇了去創業。加入經緯創投11個月後,傅盛創立可牛影像。當年,張穎也履行承諾,投給傅盛100多萬美元。2010年10月,金山安全與可牛影像合併成立金山網絡(現獵豹移動公司)。2011年,經緯成為獵豹移動的首輪投資方,與騰訊共同投資了1860萬美元。2014年5月9日,獵豹移動在紐交所正式掛牌,經緯中國也因此獲得了退出的機會。

張穎與傅盛、經緯中國與獵豹移動之於互聯網的意義還在於,他們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第一例EIR案例,即入駐企業家。在入駐6到12個月後,入駐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可以離開機構去創業,或者回到原來創立的公司並把它做大做強,這就是後來經緯所說的“尋找大象”。

紅杉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潮裡的另一個重要玩家

2015年11月21日,網上開始流傳一張被命名為“張濤揮淚離場”的照片。一個多月前,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但不過幾十日,便變了天地,王興擔任新公司CEO,張濤轉而擔任新公司董事長。在內部信中,王興談的皆是重大人事任命,而張濤談的是情懷與過往。總之,張濤出局了。

紅杉中國,向來被視作這場中國互聯網十大合併大戲之一的重要角色。2006年,紅杉中國以200萬美元投資大眾點評,又在2010年投資了美團。隨著美團和大眾點評瘋狂的市場爭奪,似乎背後的投資方也覺得此非長久之計。

無論如何,這場交易談成了。美團背後的阿里、大眾點評背後的騰訊、兩者背後的紅杉資本中國,都開心。而在此不久前,紅杉資本中國剛剛參與了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與趕集的合併大案。

在紅杉中國的盤子裡,另一家涉及合併案的則是美麗說和蘑菇街,同樣是一個同行業老大老二合併的故事,只不過有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在前示範,美麗說的分量顯得輕了些。

VC的裂變

2005‍年前後,中國VC行業曾經歷一次裂變:沈南鵬、閻焱、徐新、張磊紛紛設立新的基金,催生了紅杉資本中國、賽富亞洲、今日資本、高瓴資本……如今,彼時孤注一擲的青年已成投資圈眾人仰望的大佬,他們所創立的機構也聲名顯赫、如日中天,他們的出走與機構的成立也由此改變了中國整個創投圈的故事走向。

若干年後,群英扛鼎,鴻鵠再舉,一批新生代投資人效仿著他們的前輩們,陸續從老牌基金中走出來,創立了新基金。當時,幾乎每個月都有明星投資人離職單幹的消息傳出。

2013年,張震、高翔、嶽斌正式向IDG資本請辭。離職前,張震和高翔是合夥人,嶽斌是副總裁。但這場出走,並不是很早以前的打算。

互聯網新貴的迅速崛起,財富效應的瘋狂示範,讓LP的群體開始有節奏地更迭,也由此在極大程度上改變著投資行業,美國的老牌基金已經嗅到這一趨勢,開始了基金內部的變革,張震和高翔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們開始在IDG資本內部主張另成立一支子基金,單獨融資,這支基金的投資風格比從前更激進。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份願望未能實現。出走創立一支新基金,可能是他們想到的最好的選擇。

很久之後,高翔依然記得離職的那天。早上,他早早地收拾好了物件,隨後敲開了IDG資本七大元老之一、周全的辦公室的門。“(他說)最不希望看到你們出去了又做得不好,如果做得不好,還可以回來。”高翔回憶說,當時的場景就好像長輩看到孩子去闖蕩江湖,不捨有之,惦念有之。

後來,IDG資本的幾個合夥人也共同出資,成為新基金——高榕資本的LP,“扶你們上馬,走一程吧。”在組建公司後,高榕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2億多美元的首期美元基金募集。

2014年4月,曹毅找到王興、張一鳴,告訴他們自己打算成立一支基金。一個月後,這支新基金——源碼資本就完成了1億美元的募集。

與高榕濃厚的互聯網基因相同,曹毅的身邊也聚集著眾多互聯網新貴。在成為源碼資本創始合夥人前,曹毅是紅杉資本中國的副總裁,更早之前,他曾就職於聯創策源,投出了大姨嗎、今日頭條、酒仙網、美麗說、豆瓣、融360、拍拍貸等新一代互聯網明星公司,與這些公司的創始人、CEO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曹毅將這種江湖資源聚攏起來,成立了所謂的“碼會”。每個人既是資源分享者,也是利益獲得者,是機器的關鍵按鈕,也是聯結的重要紐帶。如王興、張一鳴、姚勁波、李想、李一男,如今都已是碼會的重要成員。

高榕與源碼是這場VC鉅變中的兩個代表,而這場VC行業的自我革命比想像中的更要轟轟烈烈。

2014年,原達晨創投合夥人、副總裁傅哲寬創立啟賦資本;原戈壁創投合夥人童瑋亮創立梧桐樹資本;原鼎暉創投高級合夥人王暉、軟銀資本合夥人趙剛、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朱忠遠創立弘暉資本;原鼎暉創投高級合夥人晏小平、凱雷董事總經理韓大為創立晨暉資本……

2015年,趨勢更盛,VC裂變進入高峰期,數十位中堅力量的明星投資人離職創立新機構。劉二海、黃曉黎、李豐、戴周穎等知名GP紛紛自立門戶,幾乎每個月都有此類消息傳出,已經形成的行業格局正漸漸被湧入的新基金改變。除了明星投資人自立門戶外,還有一些投資機構一分為二,分拆成兩三家機構。

無論是跳出來的新基金的主動變革,還是老牌基金的被動轉身,它們都以自己的姿態推動著創投行業轟轟隆隆地向前,幾年後,中國創投又將進入新的時代。

回首中國創投二十多年的發展史,我們看到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正如沙丘學院創始院長倪正東所說,“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大咖,都是在這個行業堅持了十五年以上,至少十年以上的人。到今天為止,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沒幹滿十年就變成江湖老大的。”在他們的經歷中,有過迷茫、困惑、焦灼、奮鬥,更多的是歷經困難之後的收穫和喜悅。

在創業或投資的過程中,前人的經驗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如何結識這些創投圈頂級大咖,能得到他們的指點並與他們同行?

沙丘學院,正是匯聚了這樣一批極其優秀的導師。我們力邀了創投圈60多位頂級大咖,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熊曉鴿、閻焱、沈南鵬、徐傳陞、劉晝、林欣禾等等,他們身經百戰,至今仍活躍在創投圈。在這裡,你將與大咖導師以及和數百名學員同頻,肩並肩共創創投傳奇。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我們總結了60+創投大咖的實戰教學乾貨,經過數百創投精英驗證,推出“多維進階”式課程版塊,從基礎理論到實戰演練再到頂層投資哲學,循序漸進為學員賦能。

中國創投二十年:多少錢流轉、多少人離合、多少事留存?

期待在未來的中國創投簡史中,也會記錄下我們的創投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