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成才之法;不僅是勤奮那麼簡單,還有把控好每一個細節

【曾國藩家書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接弟十五夜所發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吉安中營尚易整頓否?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闕一不可。弟之綜理密微,精力較勝於我。軍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親自記注,擇人而授之。古人以鎧仗鮮明為威敵之要務,恆以取勝。劉峙衡於火器亦勤於修整,刀矛則全不講究。餘曾派褚景昌赴河南採買白蠟杆子,又辦腰刀分賞各將士,人頗愛重。弟試留心此事,亦綜理之一端也。

曾國藩的成才之法;不僅是勤奮那麼簡單,還有把控好每一個細節

至規模宜大,弟亦講求及之。但講闊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顢頇,毫無條理,雖大亦奚足貴?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則器局宏大,無有流弊者耳。頃胡潤芝中丞來書,贊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餘甚愛之。才根於器,良為知言。

湖口賊舟於九月八日焚奪淨盡,湖口梅家洲皆於初九日攻克,三年積憤,一朝雪恥,雪琴從此重遊浩蕩之宇。唯次青尚在坎之中,弟便中可與通音問也。李迪庵近有請假回籍省親之意,但未接渠手信。渠之帶勇,實有不可及處,弟宜常與通信,殷殷請益。弟在營須保養身體,肝鬱最傷人,餘平生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調之也。

——此家書寫於咸豐七年(1857年)十月初四日

【曾國藩家書解讀】

咸豐七年二月至咸豐八年五月的這段時間裡,曾國藩奔父喪在家。這段時間也是曾國藩心情最抑鬱、教訓最深刻的日子,因為這段時間他幾乎被朝廷徹底遺忘了。也是從此以後,曾國藩總結前半生宦海教訓,性情與做事方法大異以往,真正走向了成熟。

縱觀曾國藩一生,幾乎時時立志,事事立志,年輕初做翰林時立志德業驚人,咸豐三年憤走衡陽時立志“打落牙齒和血吞”,終練成湘軍。然而曾國藩在這封家書中,認為成大事者除了“規模宏大”,即立下遠大的人生志向之外,還須具備另一方面的素質:綜理密微。即具體細微的行為。

曾國藩的成才之法;不僅是勤奮那麼簡單,還有把控好每一個細節

曾國藩此言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去看問題:縱觀人的成才路線,步步為行,腳踏實地,銖積寸累,積跬步以成千裡;橫向看待做事步驟,分毫不亂,絲絲入扣,環環相繞,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而世人多易立下恢弘志願,一心攀爬向上實則好高騖遠,對世情險惡多始料未及,卻不如一味向平實處用功,因為現在經歷的一切點點滴滴將會在個人未來的生命中串聯起來,無論好惡臧否。而當時過境遷回首之時,往往感嘆,未料當日一切竟會成日後一種冥冥中的讖語。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讀書歷事之時受到某人某事的觸發或激勵,會立刻也為自己立下宏偉志願,更有甚者將名言警句貼在隨身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者制訂好完整詳細的計劃。然而這些計劃與志願究竟有多少是從翌日開始做起,又有多少能夠堅持下去呢?世界上往往有兩種不同做事情的人,一種人做什麼事都可以做好,而另一種人往往藉口小事無需為而大事也未見其成。

曾國藩的成才之法;不僅是勤奮那麼簡單,還有把控好每一個細節

東漢陳蕃年輕時,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懶散成性。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到訪,看他住房裡外又髒又亂,就說:“你家裡來了長輩、貴客,也不稍加收拾嗎?”陳蕃說:“大丈夫處世,當橫掃天下,哪用得著在小小几間屋子上下工夫!”薛勤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被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從此盡掃狂傲之氣,不捐細謹,終於成為東漢聲望卓著的學者、官員。可見能掃一屋,方可論理天下。

天下之事難者眾,故成功者少。事態往往自成系統,多數人在局外吶喊議論;而部分躬自入局者初擔此事時,難於一時困惑摸不著頭緒,理不清思路,故而選擇放棄;而少數意志堅定者能夠挺膺負責,堅持到底,層層斟酌,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力爭處理好事態的每一個細節,推開看似疑局的攔路虎,並且在過程之中受益匪淺,終成大事。

古之有才者不佔少數,但並不是所有有才華之人都能成功成仁。根源正在於曾國藩所言“才大器大”“才根於器”,才華能夠結合實際,結合適時情境,才能大放異彩,如虎添翼,愈行愈遠,愈遠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