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被殉葬的嬪妃們不願意怎麼辦?這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事兒

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講述古代被殉葬的妃子們。


在古代封建社會,女人根本就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直白點,就是男人們的一件東西,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更別提什麼人權一說了。在平民百姓當中,這還算好些,你要是生活在王公大臣、皇親貴胄當中,成為他們的附庸,那簡直比平民百姓還不如,甚至還有什麼生命危險。

生命危險?此話怎講?你想,身為皇帝,或者皇親貴胄,生前富貴榮華,死後也一定要走得浩浩蕩蕩。因此他們在生前就已經為自己的身後事做打算了:修建陵墓。當然了,這些陵墓主人也不能孤零零地一個人走,那多孤單!所以得找些人“陪伴左右”

那這些人包括哪些人?總不能在民間隨便抓個人來殉葬吧?當然不行,得是皇帝的身邊人。兒子女兒?那不行,那是自己骨肉,得要傳宗接代、繼承自己的權力皇位;太監、宮女?可以有,在陰間得要有人侍奉吧,端茶送水得要有人幹吧!但太監宮女總不能睡在皇帝身邊吧,陪伴左右?那隻能是那些沒子嗣的嬪妃們了。

古代要被殉葬的嬪妃們不願意怎麼辦?這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事兒

殉葬坑

為啥讓嬪妃殉葬

嬪妃們,是最適合和皇帝一起“走”了,尤其“蛋都沒下一個”的妃子,皇帝駕崩了,你都沒給皇家生個一兒半女,在陽間怎麼安排?既然這樣,跟皇帝一起“走”吧,給皇帝做個伴。

這就是活人殉葬。從周朝開始,然後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一直到元明清,皇帝死後,相繼從後宮選擇活人為帝王殉葬。在這期間,從漢代到唐代,殉葬一時被陪葬代替,就是那些王公大臣死後陪葬在皇陵周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這些名臣墓葬在周圍。

古代要被殉葬的嬪妃們不願意怎麼辦?這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事兒

昭陵周圍的陪葬墓

可是宋代以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像契丹、女真、蒙古這些少數民族,他們都有殉葬制度,因此殉葬再度興起。

顧名思義,陪葬就是用物品,比如金銀珠寶、名字名畫;而殉葬則是用人。人和物品不同,人是活人,會動,會怕死。生生一個活人殉葬在陵墓裡,想想都可怕。當然,那些嬪妃們肯定不願意(傻瓜才願意)。

我記得中央十套《探索發現》欄目中,有一期是講考古發現的。考古學家發現一座金代親王級別高級貴族陵墓。打開一看,一個60歲老頭合葬著一個殉葬了的30歲愛妾,愛妾腦袋蒙個絲綢口袋。後來驗屍,愛妾臨死胳膊被打斷了,腦袋被砸扁了,理論上死於內出血。正常應該是喝毒藥,愛妾不願意,打翻了毒藥,結果被執行人亂棍打死了。頭上那個絲綢口袋推測是愛妾易容有點猙獰。

當時考古學家推斷,這個愛妾有可能是宋徽宗的幼女慶福帝姬。

殉葬不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

那麼這些被殉葬的妃子們不願意咋辦?這裡用電影《讓子彈飛》中的一句臺詞來說比較貼切:

她要是體面,你就讓她體面;她要是不體面,你就幫她體面。

第“體面”的方式就是自殺。主動自殺。

據《李朝實錄》記載:“明成祖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 庭,餉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這段文言文簡單用白話說,讓那些已經選好殉葬的嬪妃們先吃完人生中最後一頓飯,然後命令她們站在木床上,在她們的頭頂上,就掛著一根繩子,把頭伸進去,腳一蹬,即刻就能見先帝了。這就是自殺的一種方式,上吊。

古代要被殉葬的嬪妃們不願意怎麼辦?這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事兒

白綾上吊

這“不體面”的第一種方式就是被自殺。意思是說,你不願意自殺,那就派人幫你自殺。最常見的就是賜酒。這個酒就是毒酒,入喉三分,頃刻死去。只要在你吃的酒食當中,加點毒藥,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死亡。當然你自願喝的話,還能留下遺言。如果不自願,也由不得你,直接讓人強灌。

這第二種“不體面”方式,就是活埋了。這種是最殘忍的,前兩種讓你死得快些,而活埋就是讓你死得慢些。等先帝遺體送到陵墓後,就讓準備好殉葬的妃子一起進陵墓。要知道,我國古代的墓道封鎖性是非常好的,翻開石門之後,這些妃子只有有在裡面等死。當然,那些修墓人也一樣,目的就是為了不想讓世人知道墓地的所在地,這樣將永遠沒有任何人可以找到這個陵墓了。

古代要被殉葬的嬪妃們不願意怎麼辦?這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事兒

被活埋的嬪妃們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女子社會地位又普遍低下的封建專制社會,這不是她們願不願意的問題,由不得她們。之所以會有掙扎,那只是對死亡的恐懼。禮制如此,沒法子,只能怪命不好。不過到了明英宗在位期間,明英宗朱祁鎮反對殉葬,這才沒有了殉葬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