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陽曲縣是省城的北部門戶、綠色生態之屏障,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陽曲漢朝設縣,故治在今定襄縣,《清一統志》忻州: 陽曲故城,即今定襄縣治,漢置縣,後漢建安二十年改置定襄縣。地名始於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縣因(滹沱)河千里一曲,曲當其陽而得名。另一說,清道光《陽曲縣志》:陽曲乃汾曲之陽。據《元和郡縣誌》陽曲縣,本漢舊縣也,黃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曰陽曲。

下轄4個鎮、6個鄉:黃寨鎮、大盂鎮、東黃水鎮、泥屯鎮,高村鄉、候村鄉、凌井店鄉、西凌井鄉、北小店鄉、楊興鄉。總面積2070.67平方公里,人口15.8萬,縣政府駐黃寨鎮新陽西大街。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經考古表明境內歸朝、南溫川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屬晉祁氏邑。晉頃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孫祁盈觸法,由魏獻子(舒)治理,並分原祁氏之田為 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首、盂等七邑,據考,晉盂邑即為今大盂一帶。戰國時,在今黃寨鎮置狼孟縣;《讀史方輿紀要》載:狼孟縣,俗名黃頭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即今黃寨村;秦統一六國後,置狼孟縣。

漢文帝期間,時為狼孟(今縣境黃寨鎮黃寨村東)、盂(今縣境大盂一帶)、汾陽(今縣境西北)三縣地。新莽時改狼孟縣為狼調縣。東漢建武期間, 廢汾陽縣,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原陽曲縣(今定襄縣境內)荒廢,於今太原市陽曲鎮新置陽曲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陽曲鎮,漢時陽曲故治也。東晉廢盂縣,改狼調縣為狼孟縣。北魏廢狼孟縣併入陽曲縣。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隋開皇初年,文帝以姓楊惡其曲名,改陽曲縣為陽直縣, 十六年(596)更名為汾陽縣,並分置盂縣。大業初又廢盂縣併入汾陽縣,大業末改汾陽為陽直縣,移治木井城,即今東黃水鎮故縣村。義寧(618)初,分陽直縣地在今縣境凌井店一帶置撫城縣。唐武德初,改名烏河縣;三年(620),分陽直縣析置汾陽縣;七年(624),廢陽直縣,改汾陽縣為陽曲縣,在今東黃水鎮洛陰村一帶置洛陰縣。貞觀元年(627),烏河縣併入盂縣(今盂縣),洛陰縣併入陽曲縣;六年(632),燕然山一帶蘇農部落內遷,置燕然縣;十七年(643)併入陽曲縣,自此,縣境統稱陽曲縣。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降太原府為幷州軍事,州治於縣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州治遷至縣南唐明鎮,遷縣治於太原城西郭外,始稱晉陽首邑。熙寧三年(1070),平晉縣入陽曲縣。政和五年(1115),復平晉縣。金天會年間,陽曲縣治移入府城,為太原府治所在地。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陽曲縣先後屬太原路、冀寧路,為路治所在地。明洪武年間,設山西行中書省(後改為山西都指 揮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駐陽曲縣城。 清襲明制,改為山西行省,以陽曲縣城為省會,保留太原府,治所均在陽曲縣城。縣治所駐縣前街(今太原市縣前街)。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中華民國初,陽曲為省直轄縣,縣衙駐府 城皇華館(今太原)。民國16年(1927)為山西省會。1940年2月,境內設東陽曲縣、西陽曲縣。1948年8月併為陽曲縣,治所在今高村鄉辛莊村;11月遷到黃寨村。1949年3月,陽曲縣改屬太原行署;9月陽曲縣改屬忻縣專署;1958年,陽曲縣劃歸太原市。

1950年4月,將陽曲縣的小返、白道、賽莊等7個行政村劃歸太原市。1951年8月,將陽曲縣的向陽店、蘭村、呼延等12個行政村劃歸太原市。1953年3月,將陽曲縣的東張、峰西、蘭崗8個行政村劃歸太原市;1954年9月,將陽曲縣的鎮城、上薛、宇文等行政村劃歸太原市。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地處忻定、晉中盆地之間,山多川少,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偏低、中部為盆地。東部屬舟山系,最高山峰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西部屬雲中山系,境內有楊興、泥屯、凌井河、溫川河等流。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農產以穀子、玉米、薯類、油料作物為主。礦產有煤、鐵、石膏、石英、雲母、鋁土等。工業有采煤、冶煉、化工、機械等。


河千里一曲,晉陽首邑陽曲縣

陽曲縣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境內石太高鐵、大西高鐵、北同蒲鐵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太佳高速、太陽高速等線路過境。陽興大道、臥虎山快速通道的建成,拉近了陽曲與太原的距離。

陽曲縣歷史文化久遠,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不二寺、紅峗山(黃花山)、青龍古鎮、三藏寺(大安寺)、三郎洞、三畛村、開化寺、明泰大師塔、懸泉寺等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