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周先生畢竟是個生意人。

以《新喜劇之王》的成色看,拍攝週期大概不超兩個月,製作經費估計也就是大片的零頭,大半由執行導演操刀,重點調幾場戲,便名正言順掛周先生的名字。

放賀歲檔,擁躉甚眾,幾個億妥妥當當,比搶銀行都來錢快。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點映是從沒有的,可以說神秘而自信,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雞賊?

憑藉金字招牌,預售票房都可回本。要是早點打開評分,口碑早淪陷了。

亮相便匆忙,電影賣相也不好,演員選得蹊蹺,預告片更糟糕。

以為會故意賣個破綻,內有驚喜。

結果,正片比預告更差。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故事基本就是換個女性視角,把《喜劇之王》那套東西重新拿來講一遍。勾兌點所謂小人物逐夢的勵志心靈雞湯,玩些素人“原生態”表演,再大張旗鼓自我致敬。

時間很短,已有強寫命題作文的拼湊之感,又毫不節制地塞入各種廣告植入,榨乾最後一點價值。

所謂溫情與勵志,不過就是刻意煽情,慘給你看。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一個夾著《演員的自我修養》拼命追夢的女孩,被羞辱、被藐視、被毆打、被背叛,事業、愛情、家庭無一順利,處處受阻,卻痴心不改。

沒戲拍不夠慘?劇務罵導演輪番來罵,語言惡毒之極。

還不夠?當替身被拳打腳踢,鼻青臉腫。

還不夠?好朋友隨便就出道當主演,轉身形同路人。

還不夠?男朋友不僅長得醜還劈腿騙錢,再加賞一記耳光。

還不夠?冒雨閉眼騎摩托,再摔倒,從裡到外,傷痕累累。

什麼樣的鐵石心腸能不被感動啊,導演只差在屏幕上寫個“慘”字了。

電影倒知道借王寶強的角色諷刺表演的膚淺,但自己不就是照著這些套路在走麼?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所有煽情點無不刻意,周先生富貴得太早,怕早不知世間艱難。只道捱罵被打遭劈腿沒戲拍就是天崩地裂,卻不知真實人生的苦難,要幾倍於此。

何況,電影的女主角固然百折不回,不言放棄,可她為夢想又是如何努力呢?電影試圖混淆落魄與奮鬥的區別,似乎夠慘就是努力。

卻偏偏疏忽了主角自我提升的表達。那些同場競技的,有相貌、有身材、有情緒、有才藝的都不行,偏就是她技驚四座最後成了角兒,憑什麼?

那場分手戲鄂婧文演得好麼?恕我直言,比素人張全蛋還差。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為什麼入選?因為她是女一號,劇本就是這麼寫啊。白紙黑字,她出名了。

於是一年後,龍套就變影后。不必懷疑,總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電影像半部《我是路人甲》,半部《我要成名》,十分之一部《喜劇之王》。

素人外行的演技已由無傷大雅的調劑,變成了充斥整部電影的主流。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周星馳類型化創作的探索與嘗試,以原生態解構嚴肅。

說錯臺詞沒關係,對不上口型沒關係,有口音沒關係,笑場也無妨。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很多藝術導演也愛用素人,比如賈樟柯,可那是以平常演繹平常,強調真實感和原生態。

但周星馳的電影不,他的風格就是誇張,用一本正經的非專業表演製造反差笑果。

以正常標準而言,這種出離狀態的表演會讓觀眾無法投入和共情,偶爾一兩個角色是樸實有趣,但個個如此浮誇聲嘶力竭便過猶不及,只覺得累。

不止鄂婧文或張全蛋,連電影中最大咖的王寶強,在電影裡也把自己的短板展露無遺。

除了那場撞鬼嚇人的戲份,整部電影真的沒有太多能讓人發笑的地方。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如果一部掛著周先生名號,叫《新喜劇之王》的電影,它既不讓人感動,也不引人發笑,那觀眾還能指望什麼,一次又一次去尋常隱藏在浮誇和粗糙中的解構精神和哲學思辨?

還是以此去祭奠和焚燒自己曾經的美好回憶,在膚淺的逐夢雞湯中自我麻醉?

如果這樣的電影可以得到認同與理解,那畢志飛導演的“逐夢演藝圈”何罪之有?

我們沒法不去比較那部經典,正因此才覺得如今的周星馳已經完全沒有了身為創作者的自尊與自愛。

電影當然會大賣,反正很多人看見“周星馳”三個字就掏錢。但看完觀感如何,冷暖自知吧。

被隱沒在製作名單中的執行導演邱禮濤或許因禍得福了,無論如何,這鍋是牢牢扣在周先生身上,與他無關了。

“喜劇之王”還是“逐夢演藝圈”?論周星馳的倒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