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平年代我們依然要緬懷那些烈士英雄

我們身處和平年代,雖然在新聞中還能看到世界上仍然存在著戰爭和苦難,但環顧四周,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安逸的日子,以至於我們覺得那些為我們美好生活付出生命代價的烈士英雄已經變的陌生。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那些烈士英雄的事蹟承載了一個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一個國家的歷史,是由那些染血的故事組成的,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不是上天平白賜予的,而是要付出代價爭取的。那些已經受傷的、犧牲的前輩們為我們承受了代價,而他們又得到了什麼?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以血肉之軀為戰友堵槍口,這種犧牲小我保護大我的精神不正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寫照嗎?

葉挺、江竹筠,面對威脅、折磨,不放棄自己的信念、不出賣自己的同志,這種忠誠沒有激勵到我們嗎?

對於國家、對於民族,他們這種付出是值得的,但對於他們個人來說,相比我們現在的安定生活,是不是又有些不公。

無數的英雄先烈選擇了這種不公,而把幸福留給了我們,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他們,瞭解他們,尊敬他們,緬懷他們。

為什麼和平年代我們依然要緬懷那些烈士英雄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民要有精神支柱,這種支柱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先烈。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從課堂上學習那些先烈事蹟,有的人覺得這是一種洗腦行為。

但小編覺得或許是現在的人們悠閒的生活久了,已經不覺得那些英雄先烈如何偉大了,但這種對英雄先烈的事蹟,我們還是應該學習、瞭解和緬懷的。

我們可能沒有覺察到,這些歷史其實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身體和內心,變成了我們的血和肉。

為什麼和平年代我們依然要緬懷那些烈士英雄

囚歌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當你面對艱難的抉擇,是哪種力量支撐你繼續走下去?

也許你覺得這與那些英雄故事無關,可實際上,正是那些英雄先烈所傳遞下來的精神指引了你。

堅毅、忠誠、忘我、奮鬥、無私、善良……這些品質僅僅是幾個文字、幾個詞語、幾句話就教會你的嗎?

面對困難,我們總說要勇敢、要堅強,然而如何去做其實我們並不清楚,但如果我們說向那些先烈學習,這就有了榜樣,有了目標,有了更加實際的行動。

人們說捨生取義,當我們面對著冰冷的文字時,我們感受不到其中的含義。然而,在英雄的事蹟當中,我們直觀的感受到了這種力量所代表的內涵。

經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小編不這麼認為。信仰並不是簡單的加入團體,每天對著石像或是圖畫禱告祈福。

信仰是一種精神,一種心靈力量,他激勵我們,無論生活中你面前的是多麼高的山,多麼深的水,都會賜予你力量繼續走下去,他使我們能分辨是非,規範我們的行為。只要能賦予我們這種力量,就可以稱作信仰。

為什麼和平年代我們依然要緬懷那些烈士英雄

信仰的力量

舉個例子,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雖然沒有戰亂時期那麼悲慘,但我們看到在洪水災害面前,那些解放軍戰士用身體當做堤壩;在地震當中,那些累倒在地的消防官兵,他們心中有什麼樣的信念,他們的信念又來源於何處呢。

是因為上級領導簡單的一句話嗎,我想不是的,在他們的血肉和心靈中,這種英雄留下來的精神已經生根發芽,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了。

那些在災區幫忙的志願者們,他們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體驗生活嗎?是為了在朋友圈發幾張照片等待朋友點贊嗎?都不是,我想,在他們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一種精神在支持他們。

這種精神不是書本中教來的,也不是老師、父母簡單的幾句話、網上的幾張圖片就能深入心底並讓他們付出實際行動的。

其實是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英雄事蹟,是我們周圍人的思想潛移默化的指引了我們的行為。

當我們距離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愈發久遠時,我們身邊恐怕很難再出現那種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英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身邊不需要那種英雄身上傳遞的精神和信念。

一個國家要有信仰、要有脊樑,這種脊樑要有目標、有榜樣,這些英雄烈士就是最好的榜樣。

然而,有的時候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給那些英雄應有的尊重,而調侃、惡搞英雄先烈似乎成了一種特立獨行、凸顯自己與眾不同的行為。

也一些人可能覺得沒有必要再艱苦奮鬥了,沒有必要再憶苦思甜了,沒有必要再追憶過去的英雄先烈了。

但是,當我們失掉了這種精神,你會發現你的心靈正變得空虛,你會發現你愈發沒有力量支撐你戰勝困難,你的生活只會越過越糟,因為你不知道,其實你已經失去了你的信仰、你的脊樑。

為什麼和平年代我們依然要緬懷那些烈士英雄

信仰支撐我們戰勝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