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的張衡,稱得上世界科學史上的科學巨匠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研究科學的範圍很廣,對於文學、藝術、哲學、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並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傑出的貢獻。


東漢時期的張衡,稱得上世界科學史上的科學巨匠

張衡出生在貧苦家庭,雖然祖父張堪曾當過漁陽郡太守,但為官廉潔奉公,一生沒有什麼積蓄。他去世後,張家便開始走下坡路,到張衡出生時家裡已經非常貧困,有時要靠親朋接濟才能度日。在這樣貧窮的環境裡,求學是非常不易的,但受祖上影響,張衡從小立志長大要做一名有用的人。所以,他克服一切困難,刻苦學習,凡是能夠看到的書,都要通讀研究明白,這為後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東漢時期的張衡,稱得上世界科學史上的科學巨匠

公元111年,東漢安帝天下求賢,34歲的張衡被推薦到京都任郎中一職,主要是擔當皇帝的學術顧問。3年後被任命為太史令,張衡非常喜歡這份職位,這樣就可以更加深入的鑽研自己喜愛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曆法、天文和數學。

東漢時期的張衡,稱得上世界科學史上的科學巨匠

東漢時期對天和地的認識有3種說法:1種說法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2種認為天是一個空洞洞的東西。第3種說法被稱為渾天說,認為天包著地。張衡認為第3種混天說較為合理,為了便於觀測天象,張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在公元117年製成了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一個大空心銅球,上面佈滿日月星辰,利用水力推動來運轉儀器運行,1天運轉1周,到了晚上,儀器上可以看到星辰的起落,和實際天象完全相同。

東漢時期的張衡,稱得上世界科學史上的科學巨匠

在東漢時期,地震時有發生。在張衡13歲時起,一連30多年,發生較大的地震多達26次,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到處一片殘垣斷壁,哀鴻遍野 ,這種自然現象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害。張衡對這些自然現象有過不少切身體驗,為了準確掌握震情,在公元132年他創造出了地動儀。這是1臺青銅製成的儀器,主體像一個酒樽在樽的周圍分別鑲嵌8條龍,分8個方向排列,每條龍嘴裡各有一個銅球,每條龍嘴的下面都鑄有一隻蟾蜍,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傳來了震波,哪個方向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掉到蟾蜍的嘴裡。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比國外類似的儀器早1000多年。

張衡還發明瞭測定風向的儀器測風儀;把數學圓周率計算到3.162;他繪製的《地形圖》被流傳了幾百年;他還是東漢6大畫畫名家之一;在文學方面他也有不少傑作。

這位東漢時期出類拔萃的多面手,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光輝人物,在世界科學史上也稱得上科學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