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泸定桥的建造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建造吗?

我们大家应该都学过《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在1935年5月25日,红军成功渡过了大渡河,一部分的军队沿着这条河的左岸北上,主力则沿着右岸北上,红四团的士兵官兵冒着大雨,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前进,于五月二十九日的凌晨点左右按时到达了泸定桥。第二连的连长和二十二个名突击队员,冒着炮火,踩着摇摇欲坠的的铁索,夺下了桥头,和左岸的部队成功包围了泸定桥。

你知道泸定桥的建造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建造吗?

今天我们就说说泸定桥的来历和作用。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相传是康熙皇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

你知道泸定桥的建造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建造吗?

泸定桥自清以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你知道泸定桥的建造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建造吗?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在国内独有。陈运和用诗《泸定桥》评价“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 ,一座十分惊险的桥 ,一座跨越激流的桥 ,一座飞跃峡谷的桥, 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 ,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