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早在2014年之前,匿名社交產品就在國外市場掀起熱潮,2014年,因為一款名為“無秘”(原“秘密”)的產品爆紅,帶起了國內做匿名社交產品的熱潮,僅2014年一年,國內匿名社交領域的APP總數就超過了20款。不過,喧囂過後,就是沉寂,“無秘”與其他同類型的產品並沒有存活太久,就紛紛“夭折”。

與陌生人社交軟件相比,匿名社交能夠滿足人性的窺私慾和參與感,爆火也是意料之中,但,如何存活下來,也是一個問題。因此,王欣這次想切的熟人匿名社交是否能做起來?不妨讓我們先追本溯源。

接下來,我整理了幾款曾是“現象級”的國內外(熟人)匿名社交軟件,通過盤點分析這類社交興起到衰落的過程及現狀,我們不妨去推測下,熟人匿名社交這條路徑是否可行,以及原因所在。


匿名社交產品盤點

  • PostSecret(匿名社交鼻祖 / 已死亡)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如果要追溯網絡最早興起的匿名社交產品,那麼不得不提這款名為PostSecret的產品。在智能手機出現前,PostSecret幾乎承載了秘密社交的全部功能。

這個網站最初是作為Blogger上的一項實驗而發佈的,創始人Frank Warren在他所居住的區域附近散發明信片,讓人們匿名寫上自己的秘密再寄回給他,經過他挑選之後放在PostSecret的網站上。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每年,Frank會精選一些特別有創意的明信片集結成冊出版,並且還會各地演講,並鏈接了國際自殺預防wiki來回應那些有自殺傾向的匿名者。

沒多久,PostSecret就迅速在互聯網世界擴散開來,Warren家門口的木質郵箱成為了一個人們傾吐秘密的樹洞。每個星期天網站都會更新10個新秘密,作品類型也五花八門,從希望夢想的闡述到性行為、犯罪活動、秘密慾望的懺悔、尷尬的習慣等等。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摘自postsecret.com


這個網站曾經火到什麼程度呢?在2006年的年度博客獎項中,曾一舉奪得五個Bloggies:最佳美國博客、最佳主題博客、最佳社區博客、最佳新博客和年度博客。在2008年更是成為美國十大女性學生最受歡迎的網站,其中7%的受訪者稱該網站為她們的最愛。

直到2011年9月,Frank順應移動大潮在iOS應用商店上線了一款同名應用,立刻大火。但內容由於缺乏審核機制,以至於每個人都可以提交,問題便接踵而來。儘管Frank找了很多志願者來審核內容,只是大量的誹謗、色情等信息還是讓PostSecret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施壓者中不但有用戶、蘋果公司,甚至還有FBI。

後來,這款產品的結局如何呢?

僅三個月,該應用程序於2011年12月28日從App Store中刪除。很快,PostSecret的網站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迅速衰落,雖然目前仍在運作,但今非昔比。

後來,創始人Frank在自己的博客裡總結:“99%的秘密都是好的,但不幸的是剩下的1%的不良秘密最終壓垮了我們。”

PostSecret App:生於2011年9月,卒於2011年12月。
  • Whisper(匿名社交 / 目前仍存活)

在PostSecret的移動端終結的一年後,2012年11月,一款名為Whisper的應用上線,

這是一款是基於陌生人之間的匿名社交軟件。創立不到兩年,就完成超過60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也高達2億美元,C輪還有騰訊的參投。

在Whisper中,用戶可以匿名發佈自己的秘密,並且可以與附近位置的用戶分享。另外Whisper有尋找附近的人和組建群聊的功能,但是推送默認顯示世界各地的用戶的熱門帖子。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Whisper的註冊流程有多簡單?完全不需要綁定任何設備,只要你填寫暱稱和性別即可登陸發帖。然而由於匿名網絡社交的保密屬性,產品本身就存在無法有效阻止不健康內容和言語傳播的短板。

在這點上,Whisper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在推薦板塊刻意選取正能量的傾訴來引導用戶,並且早期在菲律賓僱傭了一個龐大的團隊,用人工審核的方式屏蔽色情、暴力、有攻擊性的條目去防止網絡黃色暴力,而後開發了名為“仲裁者”的系統,能自動刪除違反其規定的帖子。

目前,這款產品的結局如何呢?

Whisper在2017年裁員20%,以維持企業的繼續發展。雖然Whisper還活著,但也今非昔比,何況創始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做一家“未來的媒體公司”,而且現在把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項目和發展用戶上,打算通過優質文章和視頻自動化創建來實現盈利。

Whisper:生於2012年11月,目前仍存活,但公司進入轉型,旨在打造“未來媒體公司”。
  • Secret(熟人匿名社交 / 已死亡)

Secret是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的匿名社交應用,用戶可以把秘密直接分享給通訊錄中的好友,將匿名社交的範圍從陌生人擴展到了熟人之間。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這款產品於2014年1月上線,創始人是前谷歌員工,因此這款產品上線一週就在硅谷廣泛傳播,火爆科技圈。推出才一個月,就從谷歌風投和KPCB以及其他投資方手中獲得了860萬美元的融資。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這款產品的主要目的是解決Facebook實名制的問題,以及匿名分享觀點、傳聞、創意及任何信息

,比如你可以把內容匿名分享到朋友圈,但你的好友只知道來自熟人分享。

此外,你能以匿名方式向好友提問,並且Secret跟你手機及郵件的通訊錄連接,這就意味著你能看到post顯示來自“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和Whisper的只通過學校和地域篩選 post不同,顯然Secret增加了“被人肉”的風險性。

於是,各種硅谷臭名昭著的八卦,比如會有某獨角獸公司收購傳言,或者某些創業公司的奇葩面試行為等等信息出現在Secret上。也正是因為它揭秘了其誕生地硅谷的內幕消息後,Secret鼎盛時期曾一度登上了八個國家的應用程序商店下載榜第一位。

CEO野心也很大,他希望將Secret打造成Instagram和Facebook的真正的競爭對手。然而事與願違,在Secret火速躥紅後,用戶量激增,以至於網絡霸凌、人身攻擊、色情、吸毒、公司秘密在產品內傳播,流言蜚語不絕於耳。Secret逐漸變得像一款陰暗負能量的攻擊和吐槽平臺。

Secret甚至一度建立了一個由九十個全職版主組成的團隊,但應用程序是以朋友群為中心的,不良信息細緻入微或者被編成代碼,所以Secret 的開發者和管理者也並沒有有效解決上面的問題。之後用戶便開始大量流失,Secret甚至遭到了很多抵制和反對。

2015 年 4 月 29 日,Secret 的 CEO 大衛·貝陶宣佈關閉公司。從排名第一到停止運營,僅僅 9 個月,一款曾經輝煌無比的匿名社交軟件迅速沒落。

Secret:生於2014年1月,卒於2015年4月。
  • YIK YAK(LBS匿名社交 / 死亡)

2013年11月,兩個高中生創建了一款名為Yik Yak的軟件。

這是一款根據地理位置篩選信息的匿名社交App,用戶只能看到方圓1500米內的帖子。匿名和超本地化的八卦、話題等特色,讓它迅速在校園蔓延,畢竟學生們可以在App上盡情吐槽課堂、老師以及考試。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在2014年頂峰時期,Yik Yak估值達到4億美元,在App Store中的排名高於Facebook、Twitter。一年半時間裡,1600個校園在使用這款應用,月活用戶達數百萬。2014年底,紅杉資本領投Yik Yak,投資金額6200萬美元,估值達4億。

顯然,地理位置特徵的親密關係激發了一種共同的氛圍。但,匿名+地理位置(鄰近距離)又直接導致大量惡意內容滋生,校園欺凌、人身攻擊、種族主義、歧視女性等言論迅速蔓延,甚至有人發佈校園開槍等恐怖威脅。監管部門與Yik Yak多次對話和審查,家長和老師越來越擔心它會促進校園欺凌,大量學校禁止使用該軟件,並要求學生刪除。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Yik Yak為了遏制欺凌現象,曾強制要求用戶放棄完全匿名,將原本可改變的“化名”變為強制性的名稱。這麼一來,可以使得用戶對他們發佈的信息更加負責,結果引起用戶的抗議。當創始人道歉並重新引入匿名時,Yik Yak已經失去了大量用戶,人去樓空。

這款產品是不是真的那麼糟?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將Yik Yak與Twitter進行了對比,發現匿名平臺上的帖子中包含粗俗詞彙的可能性僅略高一些。差異小於1%。也就意味著在匿名平臺上,用戶使用粗俗語言的可能性僅比在公共平臺上略高一些。

正如前文Postsecret的創始人所言:“1%的不良秘密最終壓垮了我們。”2017年4月,兩位創始人宣佈關閉應用。

Yik Yak:生於2013年11月,卒於2017年4月。

說完了國外這幾款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匿名社交產品,我們再來看一款曾在國內佔據社交免費榜單第一的熟人匿名社交軟件——無秘。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2014年3月,一款模仿Secret的國內首款匿名社交應用“秘密”推出,上線短短几周便在國內爆紅,甚至佔據 App Store 免費社交榜單第一長達一個月之久。“秘密”主打熟人匿名社交,可以導入微信、QQ 和電話通訊錄好友,產品的slogan就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好比是一場熟人間的假面舞會。

不過,由於版權問題遭到過下架上架再下架的曲折過程,直到解決版權糾紛後改名“無秘”。

“無秘”的受眾基本以職場群體為主,許多白領們熱衷於在上面爆料和窺探行業八卦。而它的火爆又恰恰是迎合了當下城市年輕人無處發洩的負面能量,當圈子功能推出後,還能看到很多業內八卦。

面對露骨、造謠、抹黑等等內容的大量湧現,無秘平臺對此幾乎置之不理。任由這些黑暗文化滋生、成長。匿名帶來自由,匿名也帶來放肆與陰暗,由此產生的黑暗文化在無形中消耗著用戶對它的忠誠度和好感度。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2014年,“一個北京IT大佬開房吸毒被抓”的爆料在互聯網內快速發酵,網友紛紛推測是張朝陽,最後張朝陽闢謠澄清。事後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中表示,此次事件“應該是某家無節操的爆料軟件為了吸引用戶炒作自己故意發的謠言”,將矛頭對準了無秘。

因為這樣的產品定位,也註定將它推上風口浪尖。2017年9月,“無秘”官方發微博稱“系統維護,暫停服務。”此後便銷聲匿跡,App也悄然下架。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有人說“無秘”遭監管甚至報復也合乎情理,因為匿名意味著用戶“無需對話語負責”,這就導致各種負能量內容和言論始終充斥在社區中。網絡犯罪成本本就低,再加上匿名,以至於大量內容都是口無遮攔,雖真假難辨,但無疑會觸犯到很多人乃至機構的利益。找不到源頭,平臺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無秘:生於2014年3月,卒於2017年8月。

馬桶MT(熟人匿名社交 / 命運未知)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2019年,快播創始人王欣在經歷4年的獄刑後終於打破寂靜,出獄半年就帶著自己的新品——“馬桶MT”(熟人社交匿名軟件)殺回互聯網。

2019年1月15日,產品正式發佈。

然而,這個故事似乎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馬桶MT”內測不到一個小時後,微信頁面上的下載鏈接就被微信封了;近兩個小時之後,騰訊大王卡短信也封了馬桶MT App的短信驗證;1月15日,iOS端下載鏈接被關閉,官網公告說服務器超負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下載使用。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其實,“馬桶MT”這款產品的特點很顯著:無非是引入熟人關係鏈,以匿名的形式、將話題場景作為中心、以限時群聊為節點。雖然不用於關係鏈的沉澱,但有利於幫助釋放人性的表達欲。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首次登陸的用戶只需綁定手機號,無需設置暱稱頭像,即可看到附近的人創建的話題,有問題也有投票,也可以加載圖片或語音,引發用戶參與討論。此外,用戶可以給話題帶上紅包,而每個參與討論的用戶都可以瓜分此紅包。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而基於匿名、限時群聊等特性就註定了馬桶是一款灰色擦邊球產品。話題的生成過程沒有審核期,以至於我在內測期間,發現了大量敏感話題。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王欣在自己內部發佈會演講時說:“匿名社交有很多問題,國外國內來看,很剛需,還沒一個人做成功。希望能通過我們的方式方法,去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因為需求在。”

而後他又提到,微信封殺“馬桶MT”可能是因為紅包功能,表示這個功能可以理解為“熟人間的知識付費”。至於針對負能量的信息,馬桶有變聲功能,可以讓罵人這件事變得好玩好笑。

說實話,體驗完這款產品又看完王欣內部產品交流會演講,我發自內心覺得這款產品大概率可能是要涼透的,王欣對現在的互聯網狀況存在很多的理解偏差和想當然。

王欣想從細小市場去切入沒錯,甚至因為劉德華歌裡的那句“每一個馬桶都是英雄,只要按一個鍵,就能沖走你一切的煩惱”而將產品名字定為“馬桶”,把產品定位成年輕人可以真實交流,情感流露,獲得快樂的場所。但,他可能並沒很好的去研究過那些匿名社交先烈們慘死的原因。

匿名是把雙刃劍,無秘的死亡就在於平臺被大量負面情緒積壓,用戶在那樣的場景下僅是發洩,而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狂歡之後,焦慮還在,壓力還在,生活還在繼續,週一還要面,所以,它們只能流行一時。

馬桶MT:生於2019年1月,命運未知。

匿名社交的可行性

簡單追溯了上述幾款曾名聲大噪的匿名社交歷程後,我們不妨思考下,熟人匿名社交這條路究竟可不可行?

我的答案是,不太可行。針對這個回答,以下給出幾點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 匿名社交會成為不良信息擴散的溫床

我們都清楚基於匿名這個屬性,產品本身就存在無法有效阻止不良內容傳播的缺陷,PostSecret的死亡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在匿名狀態下,用戶的言論幾乎不受到任何實質性的限制和道德責任約束,因此更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此外普通用戶對於信息真實性的鑑別能力有限,以至於謠言會在網絡世界迅速大規模的擴散,甚至要追溯源頭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而早年正是因為社交平臺的匿名機制導致網絡環境秩序遭到破壞,新浪微博才率先提出實行實名制。

我們去看Secret、Yik Yak或者Whisper,會發現匿名社交網絡是一個矛盾的東西。一個依賴社會關係的匿名應用程序很容易導致相關的違法行為,並迅速成為反社會的因素。

  • 匿名社交會成為負面情緒的垃圾場

同樣,跟上一個原因類似。反觀“無秘”的下場,也是由於匿名機制帶來的“無需對話語負責”導致平臺最後被各種負能量內容和言論所充斥。要知道,沒有任何一款充斥著負能量內容的社區可以長期具備生命力,這也是Whisper在積極引導各種正能量的匿名的原因。

而“無秘”卻用背道而馳的價值觀,其匿名機制帶來了黑暗文化氛圍,平臺並沒有對其加以控制而走向失控。平臺被沉重的情緒填滿,用戶也不願再登陸上去。最終,無秘也被這股力量蠶食的乾淨。

一旦匿名社交從吐露真情實感變為信息垃圾場後,用戶無法判定內容的真實性,過多虛假、捕風捉影的內容會使得娛樂性下降,更無法保證社交性應用的黏合性,這樣的應用很難走得遠。

  • 匿名社交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匿名社交無非滿足五大需求:人際交往、宣洩情感、娛樂消遣、獲取信息、窺探隱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的 “現實自我”的角色,並非是內心真正渴望成為的“自我”。在匿名條件下,會更有安全感,從而傾向於表露內心的“真正的自我”。

此外,當我們在匿名狀態下,通過瀏覽他人的隱私信息會天然獲得內心窺私慾的滿足。短期在獵奇心裡驅動下,匿名社交應用可能會火爆一段時間,但是長期來看,匿名社交併不能建立長期關係。

匿名社交媒體的一個致命缺陷是,使用應用程序未必能得到正向反饋。因為用戶無法在匿名操作時建立關係或自己的聲譽。也許我們有時候可能想以匿名的形式分享一些信息,但它這並不足以支撐一個網絡。

引用App Annie的研究高級副總裁Danielle說的一句話:“如果應用程序實現了有用的功能,那麼糟糕的新聞不一定會超越應用程序的受歡迎程度(例如,優步)。但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東西,它就會消失。


匿名社交的確緩解了自我表露的需求與熟人社會壓力之間的衝突,在強關係和弱關係之間界定出一箇中度關聯的社交層次,滿足了人們對自我隱匿的需求和窺視他人的樂趣,也規避了暴露真實的麻煩。

作為熟人社交產品,匿名社交併不算偽需求,其實在這些App誕生前,匿名社交的需求就一直存在——漂流瓶、匿名BBS都是此類需求的傳統形式。

但,“無秘”因負面情緒積壓從爆火到凋零,漂流瓶因色情內容被關閉,脈脈匿名區一度被關閉整改後變為職言,這些其實都反映出匿名社交存在的大量問題。

匿名意味著輕鬆和自由,卻也帶來了言論失控和用戶黏性不足的問題。匿名是真實自我的保護罩,也是灰暗人性的培養皿。

“熟人”+“匿名”社交模式,本質上滿足了用戶“表演”和“偷窺”的雙重心理。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偷窺他人的慾望。在現實社交模式中,時空障礙增加了“表演”和“偷窺”的難度。

熟人匿名社交應用基於現實朋友圈的“強關係鏈接網”,提供了具有共同背景的觀眾群,提高了人們的慾望。在這種環境下,群體內部信息交流不受束縛、空前暢通,固有的結構性社交關係被打破了,長幼、尊卑關係因“匿名”而消失。身份的失去帶來相對“平等”, 用戶不必承擔現實中“發言”帶來的打壓和限制,似乎為個體利益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渠道。

不過,因為所謂的秘密往往無法查證,人們爆料,攻擊,揭發,猜疑.....另一方面,平臺無法較好的去把關和負責,被爆料、被攻擊、被揭發和被猜疑者無法辯解和澄清。過多承載的負能量,如人身攻擊、暴力色情和虛假信息等等,註定會限制“熟人匿名社交”的發展。

另外,說說企圖顛覆微信這個思路,其實不只是國內妄圖切入社交與微信抗衡,國外也同樣。我們提到的Secret、Yik Yak等產品創始人都想挑戰Facebook和Twitter,但他們忽略了一件事:贏家通常只有一個

在現有巨頭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意味著你可能僅有0.5%的機會找到下一個微信、Facebook和Twitter,你還得去相信它在某種程度上是脆弱且可被打敗的,或者說,相信匿名是建設社交的更好模式。


最後,引用曹政在《社交網絡的先烈們》一文中的一段話:

馬桶MT因“匿名”的屬性“火”了,回顧“匿名”前輩們的興亡史

朋友們你們覺得匿名社交產品應該怎樣制衡利弊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