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旧日欢声语,唯见亲人泪两腮——祭干爹

祭干爹

许久未曾此处来,门前竹影已成排。

不闻旧日欢声语,唯见亲人泪两腮。

不闻旧日欢声语,唯见亲人泪两腮——祭干爹

干爹,干爹是“义父”的俗称,多指非本生之父而拜认为父的人,也称干保爷,旧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医疗事业落后,小孩子人出生到长大成长,期间经历的灾难远比现在多得多。很多小孩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常常夭折,为让小孩健康成长,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常常为小孩寻找一保爷,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所找的保爷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干爹。

拜干爹的形式很多,总结出来多是以下几种情形。

一、小孩体弱多病,算一张八字,八字先生指点,拜何方何类人为保爷,经熟人牵线,父母背上小孩子,提着礼物,登门拜访,对方收下,即拜认干爹成功,此后逢年过节,父母皆要带着小孩前来拜年,直到成年。

二、按迷信的思想的来说,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关口,如小孩子在成长期间常遭遇灾难,父母会请来道士先生作法驱邪,在驱邪仪式中,需一人开锁,这开锁之人顺理成章就成为了小孩的保爷,也就是干爹。

三、在我的家乡,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春节舞龙灯时,接了龙嘴里的宝,就会生儿子,所生的孩子就要认当年会首中的一人为干爹。

四、父辈关系好,为了增进感情,一方的孩子会拜认另一方为干爹。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也会拜认干爹,前三种情形已经越来越少了,而第四种情形却越演越烈,越来越多,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现在的干爹,已经失去了旧去保爷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打造。君不见,有的人收干儿子干女儿众多,不外乎就是为了多一条人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我,同样也有干爹,据父母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到处寻医问药都不见好,差点夭折,后来经人指点拜了周姓人为干爹,终脱离灾难。干爹还为我取了一乳名叫宝生,至今未忘小时候外公常叫我周宝生。

对于干爹一家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在我很小的时候都是父母带着我去拜年,后来干爹一家移居云南昆明,此后就几乎失去了联系。对于我的几个干哥哥和干姐姐,在印象中也只知道一个姐姐疯过,时时又唱又跳,胡言乱语之中也常常会提到我,三个干哥哥中,也仅对一个长相和其他两个不一般的有点印象,对最小的一个干哥哥也仅知道名字,对于大哥,仅仅知道他当过兵,上过军校,当过营长,后来转业到公安系统工作,其它的就没有多大印象了。

不闻旧日欢声语,唯见亲人泪两腮——祭干爹

我刚上班那年,干妈因病去世,我才在成年之后第一次走进那个小孩子曾去过多次的另一个“家”,后来干爹去了昆明大哥家,二哥和三哥也出门打工,至此再次失去了联系。

后来听说干爹回来了,跟二哥住在了老家,也曾在路上看到穿着军大衣,背影佝偻,显得有些邋遢的老人,有人说那就是我的干爹,已与我印象中的干爹大相径庭,一时竟难以置信。曾计划过多次抽一个空闲时间去拜望他老人家,没想到计划还未成行,就收到了他老人家已归西土的恶耗,不禁泪潸。

第一时间买上鞭炮和花圈,在大嫂,堂哥堂嫂他们一起走进了那个近二十年没有进过的家门。

虽是初春,却是寒风凛冽,竹林深处的房屋与十多年前并无两样,前来帮忙的街坊邻居也只有三五几个,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冷清,冰冷的空气里透着几分凄凉。在与街坊邻居的交流之中,我才慢慢了解到了干爹这些年来的生活,想我干爹,年轻时也算是一方风云人物,没想到老来生活如此凄惨,本是儿孙满堂却是家徒四壁,让人好不心酸。

不闻旧日欢声语,唯见亲人泪两腮——祭干爹

我不想去评论别人,只为他老人家老来的命运而不值,一个本应大有作为,曾经让我引为自豪的,能撑起一片天地,给予干爹晚年幸福生活的人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的人而不屑。

今天是干爹火化日子,苦苦等待了一天竟然没有等来那一个我想等到的电话,作为干儿子,我理应送他最后一程,可竟然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等待,只好在他安葬之间再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吧。

斯人已去,愿干爹在天堂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