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接上篇讲述;不同品类餐厅的合理搭配可以为商圈增加丰富度,成熟度和新鲜度,从而为商圈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客群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至少能否产生“聚集效应”,则取决于能否满足以下几点。

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1. 同类人群的目标与需求。比如咖啡,西餐,烘焙,鲜花,书店,杂货店,音像店一条街,他满足的是追求优雅独特用餐环境和惬意的生活态度的人群。又比如烧烤,火锅,麻辣小龙虾,KTV,酒吧一条街,满足的就是对沟通,休闲以及社交有强留需求的人群。
  2. 各品类的感觉和特征相互映衬。各品类之间格调统一,在扎堆是不会产生明显的违和感。
  3. 各品类有类似的气质。各品类的行业服务性质虽然有差异,但能够相互通融。

同品牌扎堆选址的现象如今也很常见,比如成都春熙路商圈不到8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4家星巴克。又比如在簋街,仅仅是“仔仔麻辣龙虾店”一个品牌就占据了10多个铺位!

就位置而言,同品牌扎堆较多出现在购物中心的各个节点上(一楼的中间位置,影院旁,写字楼,外街等)。这种情况有利于同一品牌资源的高度集中,以便更加充分的挖掘特定区域的市场潜力,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降低管理成本和后勤服务成本,有利于餐饮品牌的一体化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快,更好的获取规模效益(连锁企业为主)。

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餐饮品牌在同一商圈内扎堆选址,必须要对商圈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和市场调研,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内部资源配备。

对于餐厅而言,扎堆选址可以享受到明显的“聚集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餐厅扎堆开店可以带来更多的用餐选择。聪明的扎堆或者抱团实现“双赢”,盲目的独立也许反倒会因小失大。

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很多大型餐饮企业都有各自的选址套路,井格也是其中之一,井格火锅目前在全国有46家门店,街边店和“商超店”并存,每家店的生意都颇为火爆,是什么样的选址策略奠定了这46家店的火爆生意?井格成功选址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事实上,包括井格在内的很多餐饮品牌都是有街边店起家的,之后才把中心逐步转到“商超”中去,值得一提的是,井格并没有完全把中心转移到“商超”,而是选择了“商超店”和街边店两条腿并行的道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基于对盈亏的考虑。

以井格在北京天通苑地区的两家店为例,天通苑属于大型社区,井格现在天通苑开了一家街边店,一年之后,又在距离其800米外的人流聚集区龙德广场开了一家“商超店”。距离如此之近,两家店的生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让街边店的营收提高了10%。原因何在?首先,两边的客群是不一样的,商超店是以逛街的女性为主的,街边店则是男性聚会居多,其次,在商超店排队严重的情况下,很多人会自己选择到距离不远的街边店消费,这样会一定程度上促进街边店的营收。

不同场景,面对的客群特性自然不同,在井格看来,选址重要的不是选在哪里,而是选的地方能不能高过盈亏平衡线,能不能盈利。过度迷恋商超或者铺王,可能只是在赔本赚吆喝,何况一家生意不好的商超店并不能为品牌加分,反倒会给消费者留下坏印象,商业的本质还是以利益为上,连盈利都无法保证,品牌又从何谈起?

初创餐饮——不懂“聚集效应”,恐怕很难起步(下篇)

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关注老金,每天更新不同新鲜干货

下期精彩内容:“商超”选址的三大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