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和尚有话说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今天继续分析《水浒传》中的小人物。

水浒传之好,在于作者笔力遒劲,以史家笔法刻画人物,聊聊数笔便活化出人物的性格;还在于作者对人情人心揣摩非常透彻,人情世故写得惟妙惟肖;还在于作者胸中有大丘壑,一部大书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不知盘算多久才下笔。当然其思想之深刻,情怀之悲凉,见识之高远,更无需赘言。

和尚读书讲究精读、细读和慢读。细读《水浒传》可以知道作者对世道人心揣摩得非常透彻,任何一个人物之言语行动均有其身份,并且写得非常有趣。而作者之调侃世人,褒贬讽喻也在其中。因此,和尚计划写一个系列的文章,来细读其笔法和语言。

金圣叹《读水浒法》摘录: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六不和尚:midouwei)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宋江之父 宋太公

宋江是水浒众好汉之魁首,其气魄、胸怀、权谋和机变均属上等人物,但是其诡诈和狠毒又让人难以喜欢。宋江性格的养成有复杂的原因,比如社会黑暗的狭小空间,个人志向的难以伸张,以及其身居小吏的逼仄空间等等。今天我们从宋太公的种种表现,来看宋江性格有多少受其父亲影响。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故事背景:上回书说到,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逃跑在家里,虽然知县有心开脱于他,但是小张三鼓动阎婆大闹郓城县,知县无奈只能差公人宋江家里捉他父亲和兄弟询问顶罪。这时候宋江之父宋太公出场了。

看他如何对答:

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

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

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

老汉取来,教上下看。

点评:

宋江是小地主家庭,其父待人接物之言辞很有身份,其说话虽然客气,但是滴水不漏,非常圆滑。宋江人称“孝义宋三郎”,但是由于做小吏,为了规避风险,却让其父告了他“忤逆”之罪,以免因事牵连家庭。这一着确实非常有用。

看宋太公之言,“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这句话说得非常客气,先自站地步,并且哀哀切切,而且非常恭谨。然后点出“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以示其遵纪守法,安顺恭敬。并且和居住在县城的宋江划分界限。称宋江为“不孝子”,而且说明“不在户内人数”,这是关系上华清界限,而且不在一处居住,这是住处划清界限,第三是两无干涉,这在人情上也划清界限。最后还有文书作证。

宋太公这些话,全是为自己而言,无一字说宋江杀人有无罪过,而是极力撇清关系。并且说话有理有据,滴水不漏,可见是个老于世故之人。

还有个细节:

太公随即宰杀些鸡鹅,置酒管待了众人,赍发了十数两银子,取出执凭公文,教他众人抄了。

点评:

宋太公不仅拿出证据,而且置酒招待公人,并且顺手送了这些人银子。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些公人怎可能不替宋太公说话?

另外,宋江虽然号称“及时雨”,其实就是“急事银子”,宋江每每用银子招揽人心,这可谓“家学渊源”。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虽然宋太公这样辩解,并且拿出了证据。但是阎婆也非常精明。

她一句话就拆穿了谎言。“相公,谁不知道他叫做孝义黑三郎?这执凭是个假的,只是相公做主则个!”

并且威胁说“人命大如天,若不肯与老身做主时,只得去州里告状。只是我女儿死得苦!”

点评:

阎婆这两句话非常厉害。首先拆穿宋江“忤逆”的谎言,因为所谓“忤逆”根本站不住脚;其次扬言要告到州里,这就不仅仅是宋江杀人之罪了,还会连带知县的包庇之罪;第三,以女儿死之惨打“感情牌”来激起更多人的同情。

知县情知有理,只得押了一纸公文,便差朱仝、雷横二都头,带多人去宋家村宋大户庄上,搜捉犯人宋江。

到了之后,宋太公慌忙迎接,这样应答:

两位都头在上:我这逆子宋江,他和老汉并无干涉。前官手里,已告开了他,现告的执凭在此。已与宋江三年多各户另籍,不同老汉一家过活,亦不曾回庄上来。

点评:

这段话重申上段之意,并且更为简洁利落。子是“逆子”,早已“无涉”,“有执凭在”,并且“三年多已不在一起,”最近“亦不曾回庄上来”。这些话句句在情在理,但是句句撒谎。

而朱雷要搜查时,宋太公这样说:

老汉是识法度的人,如何敢藏在庄里?

点评:

好一个识法度!正是因为识法度,所以早早告了宋江“忤逆”,正是因为识法度,所以家里早早就挖好了藏人的地窖,正是因为识法度,所以用酒肉和银钱打发来抓人的公差。宋家父子明明在钻法度的空子,却慨然称“识法度”,一何可笑!

反看宋江。宋江识法度,故而私放晁天王;宋江识法度,故而为惧祸而杀阎婆惜,识法度故而躲到官差不敢造次的柴进庄上。父子二人,谁识法度?不仅他二人,知县一心想出脱宋江,识得法度么?朱仝雷横一心“义释宋公明”识得法度么?柴进收留杀人的宋江和殴打人的武松,识得法度么?和尚为之一叹!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朱仝知道宋太公庄上有藏人的地窖,而宋江正藏在其中。朱仝让宋江快去江湖上逃命。而雷横此刻正在监视太公。

雷横道:“四郎如何不见?”

宋太公道:“老汉使他去近村打些农器,不在庄里。宋江那厮,自三年已前,把这逆子告出了户,现有一纸执凭公文在此存照。”

点评:

这段话很有意思。雷横也想放走宋江,但是怕露出行迹,故意佯称要抓宋清去抵罪。其实是虚晃一枪,但是太公的回答更是圆滑。宋清不在庄上,你们怎么抓?轻轻一句卸去雷横的盘问。 并且紧跟一句“宋江那厮”,这表明宋太公已经明知就里,故而一切事务推在宋江身上,并且和宋清划清了界限。其思路之敏捷,对答之圆滑,而且善于抓住重点,太公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朱仝雷横无法只好准备回去交差。太公随即排下酒食,犒赏众人。将出二十两银子,送与两位都头。朱仝、雷横坚执不受,把来散与众人——四十个土兵——分了。

点评:

这段话也很有意思。太公安排酒食,并且拿出银子送给朱雷二人,朱雷并不收取,而分给了众人。这件事就这样既有凭证,也有银子,并且吃了酒食,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值得注意的是,到县衙交差时,朱雷二人这样回复知县:

庄前庄后,四围村坊,搜遍了二次,其实没这个人。

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早晚临危;宋清已自前月出外未回。因此只把执凭抄白在此。

点评:

首先确凿说宋江已逃脱。其实将太公和宋清的境况夸张应对,宋太公重病临危,宋清前月已外出。打消掉抓太公和宋清的可能性,并且拿出执凭。知县自然心知肚明,阎婆和小张三也就无话可说了。朱仝雷横,加码瞒上欺下的手法,怎么会识得法度?宋江和宋清此时已经打点好一切,去投到柴进庄上去了。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宋江漂泊江湖,开始了“好汉大串联”的行踪。他在大闹青州以毒辣计策收复了秦明,纠结了十数筹好汉,要去梁山入伙。但是中途遇见了石将军石勇来下书。原来宋太公害怕宋江上梁山当了草寇,而假托自己因病去世,要宋江回家奔丧。宋江悲痛欲绝,很快回到家乡。发现其父并没去世,而其庄客这样回答他

庄客道:“太公每日望得押司眼穿,今得归来,却是欢喜。……”

宋江在逃走之前,他父亲这样说:“你两个前程万里,休得烦恼。

点评:

太公虽然精明,钻法度空子救下宋江,但是其舐犊之情确实真情流露。虽然儿子是去逃亡,仍然安慰他“前程万里”,儿子走后又“每日望得押司眼穿”。可见宋江之孝,父亲之爱,确是发自内心。金圣叹每每批判宋江“伪善”“不孝”却是不公。 但水浒传一书,弘扬“小”义,“小”孝。在兄弟间才有义,为了兄弟义气就可以践踏法律;在父兄前才有“孝”,为了救子,可以忽视法律存在。 但这不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恰恰是写出了封建社会之人性。社会黑暗压抑,唯有兄弟才能相互班助,社会处处不公,法律崩坏,唯有父子之情才最值得珍惜。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宋江看到老父无恙,故而迁怒宋清欺瞒于他,故而大怒。

这时,宋太公出来说道:

我儿不要焦躁,这个不干你兄弟之事。

是我每日思量,要见你一面,因此教四郎只写道我殁了,你便归得快。

我又听得人说,白虎山地面多有强人,又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

这件事尽都是我主意,不干四郎之事,你休埋怨他。

点评:

这段话首先给宋江说明原委。其次点出要宋江不可做“不忠不孝”之人。宋江在全书性格极为复杂。首先,他有统率群豪的能力和权谋,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但是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让他无法从正常途径实现愿望,唯有草泽之雄可堪利用。其次,宋江所受教育和父亲嘱托,又让他有忠孝两全的强烈渴望,虽然身为小吏,但是尚思报效国家。这不能说是其父的影响,但是也正是宋江的悲剧所在。

宋太公召唤宋江回来,一方面是怕宋江上梁山做了“不忠不孝”之人。

另一方面原因是:

我如今为何唤你归来,近闻朝廷册立皇太子,已降下一道赦书,应有民间犯了大罪,尽减一等科断,俱已行开各处施行。便是发露到官,也只该个徒流之罪,不到得害了性命。且由他,却又别作道理。

点评:

皇帝大赦天下,其重要性和机会宋太公是很清楚的。这反应其地主的远见和能力。

其次,宋太公之所以支持宋江“逃跑”,其原因是宋江所杀之人在太公眼中是该杀,罪不至死。但是一旦落草为寇就不能容忍了。

再次,太公也知道宋江杀人应该受到惩罚,而且在皇帝大赦期间受刑,既无愧于心,而且不至害了性命。

不得不说宋太公精于算计,在是非之间找到了折中点。这既符合宋太公坚守“道统”的性格,也符合其“地主”善于算计和平衡的能力。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但是宋太公还是算错了。宋江刚到家不久,郓城县新都头赵能赵得就来捉拿宋江。赵能赵得不像朱仝雷横那样关照宋江。

故而宋太公“撒谎”的本领又再度展现:

宋太公道:“宋江几时回来?”他矢口否认宋江曾经回家。宋太公之狡辩和撒谎,前文已见,如今不过是牛刀小试。宋江也见再也逃不脱,只有去老实服刑。

宋太公哭道:“是我苦了孩儿。”这是太公少有的失态。为何失态?

因为宋江这样说“赵家那厮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他又和孩儿没人情,空自求他。”

点评:

因为没人情,赵氏兄弟必然不会徇私枉法,这时候宋太公才慌了手脚。而前文太公之侃侃而谈,不过是因为他清楚朱仝和雷横都是宋江的朋友。一旦失去人情,太公只有痛哭罢了。这时候只有使用钱帛买上告下。可见,宋太公的本事,首先在于“人情”,有人情就能理直气壮,歪曲事实。其次没有人情呢,那就花钱买平安。宋太公两手准备,当然无往而不利。这两点也是宋江成功之奥秘。

宋江刺配江州时,宋太公到僻静处叮嘱道:

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你可宽心守耐,我自使四郎来望你,盘缠有便人常常寄来。

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此一节,牢记于心。孩儿路上慢慢地去,天可怜见,早得回来,父子团圆,兄弟完聚。

点评:

在此可以总结下宋太公的性格了。宋太公此人有见识,消息也灵通,既知道皇帝大赦的消息,也知道江州的情形,并且对梁山也非常了解。这很符合他地主的身份。

其二,宋太公办事非常会变通,很会使银子,善于疏通关系。

其三,宋太公说话办事既圆滑又周密,几次官府对答都很能说明问题。

其四,宋太公很有原则,杀人不对就要求儿子服刑,同时又能算计,将伤害降到最低。另外对传统“忠孝”非常坚守,仍然告诫儿子不可“不忠不孝”。

其五,他对儿子的关爱和保护也很尽心,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对儿子的教导也非常在意。并且他很了解宋江的性格和内心压抑和矛盾,故而严令儿子不可入伙梁山。

水浒小人物解析:忠孝还是虚伪?宋江的权谋和机变跟谁学的?

但是宋江流配江州之后,几经波折,并且深深了解到,现实道路已经为他关闭。在闹了江州,智取无为军之后,宋江才铁了心在梁山存身。宋江上梁山时,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经过曲折终于把父亲接上梁山。

太公再次见到宋江有这样一段话:

叵耐赵能那厮弟兄两个,每日拨人来守定了我们,只待江州公文到来,便要捉取我父子二人,解送官司。

听得你在庄后敲门,此时已有八九个土兵在前面草厅上,续后不见了,不知怎地赶出去了。

到三更时候,又有二百余人把庄门开了,将我搭扶上轿,抬了,教你兄弟四郎收拾了箱笼,放火烧了庄院。那时不由我问个缘由,径来到这里。

点评:

这段话只是交待宋江走后的情事和怎样上的梁山。关于让宋江“忠孝”之事一字未提。可见,宋太公此时已经明白儿子的苦衷了,对残酷现实已经无奈以至绝望,故而再不劝宋江不可上山了。

可见宋太公之开明和顺从,这点也符合他一直以来的性格。他绝不固执己见,更不会坚守原则。他总是在保命的前提下去坚守“道德”,一旦命不可保,他也就顺从现实了。

另外,需要知道,这段话是当众所说,故而太公不会显露他内心的忧虑。这也符合太公精明的性格,一旦生活安定,并且在私密情况下,他会不会再劝宋江“忠孝”,就值得思考了。和尚以为,以太公内心之原则,他不会让儿子安于做“贼”,他一定会劝宋江“忠孝”。宋江后来执着于招安,很难说不是受其父亲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