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消失的西南古絲道上的霽虹橋,馬可波羅、徐霞客等都曾遊歷到此


此組圖集拍攝於1982年,圖為飛架在東西對峙的懸崖絕壁之間的霽虹橋,霽虹橋的位置,在滇西永平縣杉陽公社和保山縣水寨公社交界處的瀾滄江上。這裡是西漢時的蘭津古渡,東漢曾流傳“渡博南,越蘭津”的歌謠。

海拔兩千多米的博南山下就是波濤滾滾的瀾滄江,“渡博南,越蘭津”就是指這裡。

行走在古老的西南絲路上。當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時,漢兵就由此通過。早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兩世紀,從四川西昌起,經雲南姚安、下關、保山,進入緬甸、印度等國的“西南絲道”就已經形成,霽虹橋就是這條古驛道上的咽喉。

蘭津渡古為舟筏渡口;東漢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橋;元貞元年改架木橋,得名霽虹橋;明代成化十一年改建鐵索橋,清康熙年間重修。

過去懸掛在御書樓上的清代刻有修建霽虹橋銘文的大鐵鐘。

霽虹橋東岸的古老驛道。霽虹橋跨徑為60米,由十八根鐵鏈懸掛於瀾滄江上東西對峙的懸崖上,橋面用鐵鏈鏈接,每鏈176扣,現有鐵鏈十五根,鐵鏈環扣每扣長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橋面寬4米,上鋪墊木板通行。

霽虹橋東岸的古絲路。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請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的金匾。旁邊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像。

霽虹橋東岸已殘破的御書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