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1995年,39歲的梅爾·吉布森憑藉《勇敢的心》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等10項獎項,從此在戰爭題材電影上一舉封神。

當人們以為這不過是又一個成功的故事誕生時,梅爾·吉布森的生活卻越來越混亂,直到2006年,在加州太平洋海岸高速路上,他因醉駕並超速的離譜被警察攔下,神智混亂的他在面對警察時說出了讓他悔恨一生的話:“猶太人應該為世界上所有的戰爭負責。你是猶太人嗎?”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梅爾·吉布森,種族言論給他帶來了大麻煩

正是因為這極具種族歧視的言論,在後續的10年內,梅爾吉布森被全面封殺,沒有人會接受他任何形式的道歉,在所有人的眼裡,他的道歉只不是一種對其種族主義的掩飾。到2016年,梅爾·吉布森再沒有真正執導過一部電影。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十年,他已不再是那個天才的青年導演

但也就是在2016年,經過十年的隱忍和沉澱後,梅爾·吉布森再次以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捲土重來,並立馬重回神壇。這部電影就是被評為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的《血戰鋼鋸嶺》。

更令人驚喜的是,作為一部尺度不小,含有大量血腥和部分裸露場景的外國電影,居然通過了審核,在中國影院上映,也讓看慣了國產抗日神劇的中國觀眾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戰爭片。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2016

電影裡我們能時常見到美國大兵被炸得稀爛的雙腿,噴火器下燃燒著的痛苦慘叫的士兵,還有甚至得益於導演的種族主義特點,我們也能看到真實的日本士兵的武士道精神、剖腹和介錯的場景,這就是一部好的戰爭片的關鍵:毫不避諱死亡,不美化和宣揚戰爭,而是展現戰爭的殺戮本質,從而引起人對戰爭的敬畏和抵制。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影片中士兵被炸開花的大腿

而《血戰鋼鋸嶺》的核心在於信仰的支持: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參加戰爭,他絕不殺人,甚至絕不碰槍,他是一個決心只救人的醫療兵,即使在危及自身生命的關頭,他也絕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在鋼鋸嶺戰役中營救了75個被遺棄在敵人陣地的美國士兵,而這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電影的主人公名字就是當時二戰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戴斯蒙德·道斯

影片中主人公曾因不使用槍支不殺戮而被叫做懦夫,試問什麼是懦夫呢?

一個人可以被打垮,被殺死,被摧毀,但不能被擊敗,這裡引申出對戰爭的更高層的探討:你殺死了他們的身體,但無法擊敗他們的靈魂,而意識又決定形態,但凡一個民族沒有被滅亡,民族的信仰沒有被改變,那麼你永遠不能說自己征服了他們,就像《肖申的救贖》裡說的一樣:有的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只要有希望就是最好的。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信仰的力量絕不是空談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或許看起來很無力,但是它能使人成為真正的勇士,《血戰鋼鋸嶺》就是對這種觀點的最好詮釋。

電影裡,主角幸運的活到了最後,雖然跟歷史上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樣他活了下來,但是這就是電影的特點,電影大多數講倖存者的故事,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其實戰爭就是一個絞肉機,生活中的丈夫,父親、兒子,可能就是下一秒子彈的目標,也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血戰鋼鋸嶺也有美好生活展現,同時在下一秒的戰場上被撕裂的一塌糊塗。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軍營中的輕鬆生活,與戰爭的殘酷產生鮮明對比

戰爭是野蠻無腦的,一個從嬰兒到孩童,再長到成年人,父母幾十年小心翼翼愛護的心血,在戰場上就是一個不值錢的東西,子彈,炸藥,火焰,只要能把這具軀體摧毀,什麼手段都可以使用,沒人會管那些外翻的肌肉骨頭,暴露的內臟殘忍不殘忍,每個人都只想活下去。

梅爾吉布森的復活,十年一部血戰鋼鋸嶺

被噴火器點燃的軀體

在戰爭的場面與音響上,《血戰鋼鋸嶺》也是做得非常真實,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獎,其實若不是因為梅爾·吉布森曾經的不當言論等負面新聞的限制,《血戰鋼鋸嶺》或許還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優秀的戰爭片都會有這些共同特點,你最喜歡的戰爭片或者電視劇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