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傑:寰宇全圖|北京&尤倫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浮想翩翩,回味無窮。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浮想翩翩,回味無窮。

每一個細節都寓意深刻,以山水筆墨構造的座標系凝練地將觀念、個人、物件、事物和事態編織在一起;

在地圖中,每個特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各種概念間邏輯或非邏輯、顯性或隱性的關聯,均在藝術家筆下由山脈與河流構成的水墨拓撲中漸次顯現。

浩瀚似海,俯視蒼穹。

邱志傑:寰宇全圖。

2019年尤倫斯全新個展震撼開幕!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

邱志傑:寰宇全圖

1月19 日,中國北京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於2019 年1 月 19日至5 月 5日呈現個展“邱志傑:寰宇全圖”,此次展覽為UCCA 建築改造完成後的首展,也是對作為邱志傑近十年創作重心的地圖系列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與系統的梳理與呈現。展覽涵蓋藝術家以各種媒介創作的地圖作品,並聚焦於《世界地圖計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以文化研究為基礎、一組24幅的紙上水墨地圖《萬物系列》(2015-2017 );藝術家在過去幾年中創作的 幅策展地圖也將在展覽中呈現。展覽同樣囊括桌面地圖裝置作品《世界盡頭的思想》(2016 )、3件展示藝術家思維與創作過程的錄像作品,以及藝術家與京東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開發、具有互動性質的軟件裝置《京東 AI生成地圖》。此外,展覽還包含一幅藝術家專為UCCA 建築改造後的新空間而創作的水墨壁畫《藝術生態地圖》,這件藝術家迄今創作的最大尺幅的場域特定地圖將在展覽結束後繼續作為UCCA的一部分而存在,也將成為這座重要機構在當代藝術生態系統之中獨特位置的見證。

展覽海報: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改造後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外觀: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展覽現場: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的身份多元,創作媒介多樣,從早期橫跨諸多領域的藝術創作實踐,到其後的策展與教育實踐,其藝術家、理論家、教育家、策展人這一系列身份在其以地圖為形式的創作中最終融會貫通。展覽標題“寰宇全圖”源於中世紀拉丁語對世界地圖的總稱: 2010年前後,邱志傑將最初被用作描摹作品關聯性圖解的“地圖”繪製,逐漸發展為將研究、寫作、幻想和行動腳本統一起來的“世界地圖計劃”,並在隨後創作的多個系列、共計百餘幅的地圖作品中,以山水筆墨構造的座標系凝練地將觀念、個人、物件、事物和事態編織在一起,為觀者提供在相互關係中理解它們的可能性。作為博採眾長的地圖繪製者,地圖在邱志傑近十年來的藝術實踐中承載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識、工作框架、展覽計劃、思想交流、政治拓撲,也承擔了歷史文化研究提綱挈領之功能。

新聞發佈會現場: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藝術家為新加坡雙年展而作的《地圖的地圖》(2016 )集中呈現了藝術家對製圖史的研究。從中世紀開始,以地理大發現、鄭和下西洋等重要地理事件為標誌的人類探險史,和不同國家制圖方法的演化史在這一作品中形成呼應,向觀眾揭示著地圖繪製與全球政治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繫——如藝術家所言,地圖繪製者正掌握著將世界以其自身選定方式進行呈現的權力。在“世界地圖計劃”系列的代表作品《萬物系列》(2015-2017)中,邱志傑展現了博物學家式的志趣與視野,從身體、命運、動物、植物、疾病、醫藥、情感、記憶、故事、神話、工具、職業等主題出發,對橫跨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諸多事物進行了發散性的文化梳理與研究。系列中的 張地圖可被視作強調其自為構建性的獨立作品,卻又相互呼應;其構圖從左至右首尾相連,形成了一張將客觀事實與個人經驗相糅合的知識譜系圖。《記憶的地圖》(2017 )系列作品則重點探討了記憶的生成機制和這一概念中隱藏的政治性:作為情感產物的記憶既具有高度私人化的屬性,又因其可被以各種方式進行修改、重塑的特性而與國家、政治、歷史等命題緊密相關。在地圖中,每個特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各種概念間邏輯或非邏輯、顯性或隱性的關聯,均在藝術家筆下由山脈與河流構成的水墨拓撲中漸次顯現。

展出部分作品: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安得廣廈千萬間》,2015,紙上墨水,245 x 126cm

圖片提供:藝術家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地圖-“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2017,噴繪,240×720cm

圖片提供:藝術家

桌面地圖裝置作品《世界盡頭的思想》中的一系列“群島”拓片以諸多“主義”為線索,對人類思想史中不同流派與重要議題進行了非線性歸類。在巨幅牆繪作品《藝術生態地圖》中,邱志傑則勾勒了自1989年以來逐漸萌芽發展的藝術行業生態體系。地圖中,藝術教育系統、官方美術系統和私人機構集群等幾大陣地分足鼎立,地理元素的命名與出乎意料的空間關係展現出藝術家獨有的詩意和幽默感,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中的軼事趣聞則頗具調侃意味。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為什麼表演》,2016,紙上水墨,240 × 360cm

圖片提供:藝術家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傑,《自稱是彌賽亞的人擠滿了歷史》,2015,紙上水墨245x 126cm

圖片提供:藝術家

由於地圖具有的思維導圖特質,邱志傑也經常將之用作各種展覽的策劃藍圖,而這些闡述策展理念的地圖中也蘊含了藝術家對其身處的藝術生態系統的反思。《為什麼表演》是藝術家為2016年同名展覽而創作的策展地圖,在梳理表演的歷史、流派和理論的基礎上,考察了“表演”在當下時代中所具備的政治性與社會性。《不息之圖》(2018 )最初為第 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而作;而此次,藝術家將原先的素描地圖延伸拓展為水墨地圖,並在展覽中首次呈現。藝術家將地圖主體輪廓化形為中國太極兩儀圖,中國傳統中象徵“無常”的寓言與古人為應對“無常”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生活哲學被置於地圖左半部分的“變化淵”一極中,而代表繼承、延續和生生不息的概念和意象則出現於右半部分的“傳承淵”一極中。這與邱志傑對展覽主題的思考一脈相承:正是在不斷的變化與傳承之中,文化和藝術得以生生不息。在藝術家為展覽“1989 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2017-2018 )創作的地圖中,分別代表 年來中國政治思想史與全球化進程的兩條山脈構成了社會政治語境的框架,與正中間的中國當代藝術曲折的歷史河流交織呼應;諸多貼近當下且頗具自傳性色彩的細節,則高度凝練了邱志傑 年對藝術史的講授、研究以及個人經歷與見證。

現場作品現場:(目刻團隊現場拍攝)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展覽同樣包含展現邱志傑地圖創作思維過程的影像與互動軟件裝置。《牆上的項目》將邱志傑此前創作的牆繪作品集結成為錄像,《思維導圖動畫》則記錄了思維導圖軟件組織、生成信息的過程,《京東AI生成地圖(現場表演版錄像)》展示了藝術家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軟件進行創作的。此外藝術家在與京東人工智能研究院何曉東博士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軟件裝置中繼續拓展了自身地圖創作的邊界。這一軟件裝置中導入了邱志傑地圖系列中的高頻語彙與囊括數萬個常用詞的京東詞庫,在觀眾語音或打字輸入任意有效詞語後,軟件都會自動聯想生成一幅結合邱志傑地圖中的山水和圖像元素,具有藝術家創作風格的地圖。 地圖作為地圖系列的技術性延展,體現了藝術家一直以來跨媒介創作的傾向,通過在文本語義的層面上的無限擴充,地圖演變為一個自動生長、具有無限可能的系統。

現場作品細節:(目刻團隊現場拍攝)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邱志杰:寰宇全图|北京&尤伦斯

關於藝術家 About

邱志傑1969年生於福建漳州,現工作、生活於杭州和北京。他199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專業,現為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及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個展包括:“文字生涯”(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2018);“邱註上元燈綵圖”(民生美術館,北京,2018);“不羈之旅”(凡阿比美術館,埃因霍芬,2017);“邱註上元燈綵計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2015);“獨角獸和龍”(奎利尼斯坦帕里亞美術館,威尼斯,2013);“偶像的黃昏:南京長江大橋自殺現象干預計劃之四”(世界文化宮,柏林,2009);“破冰:南京長江大橋之三”(UCCA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09)等。近期群展包括:“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2017-2018);“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路易威登基金會,巴黎,2016)等。他曾參與哥德堡雙年展(2013);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13);橫濱三年展(2005);聖保羅雙年展(2002,2014)等。他曾參與策劃:中國首個影像藝術展“現象與影像”(杭州,1996);1999-2015年期間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下展覽“後感性”系列;第9屆上海雙年展(2012);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17)等。

除特別註明外,圖片版權歸UCCA所有。

Images courtesy Office for UCCA.

新聞稿亦由UCCA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