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2018上半場,生態之變~

2018年以前,我們時常能聽到“微信老了”這樣的評論出現。

然而進入2018年之後,確切地說是3月份之後,微信突然發力,敏感的看客隱約察覺到:“微信的世界彷彿要變天了”。

從3月份到現在的短短4個月時間,幾乎可以說是微信自小程序發佈後變動最頻繁的時間。

既然現在要覆盤微信的2018年上半場,不妨回顧一下半年來微信都有哪些動作。

1. 主界面新增任務欄,下拉可以找到用過的小程序

小程序的第一個觸手可得的入口,表明微信準備好了開始給小程序更多的流量。

2. 小程序菜單升級,並支持小程序間快捷切換

微信為小程序開放的另一個流量入口,小程序間可以互相引流。

3. 小程序支持新類目——小遊戲

小程序探索的另一個大方向,由跳一跳引爆的小遊戲已然攻佔各種群。

4. 公眾號文章內可以直接看到好友留言

我猜測這是微信的一次激活用戶的行為,在這個功能發佈的幾天後,一組數據驗證了我的猜測: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產出走低,微信需要用一種方式激活用戶打開公眾號文章甚至互動,從而逆向激活公眾號運營者持續輸出內容。

微信的2018上半場,生態之變~

通過本次搜一搜的升級整合了微信的幾乎整個內容生態。

6. 可以把瀏覽的文章縮小為浮窗

針對訂閱號的一次極為有利的交互升級。

7. 親屬卡代付功能

通過金錢進一步鞏固用戶最親近的關係鏈在微信上的留存。

8. 可以直接瀏覽訂閱號的消息

用戶更加接近內容,以信息流的樣式把關注的公眾號推送按發佈時間排序,並且摺疊了三條及以後的內容。

微信的官方說法是“提升閱讀效率”,但是是一個“未完成的功能”。

以上是微信的主要變化的彙總,實際上微信的動作遠不止於此,期間還夾雜了一系列的UI、UE調整,例如:閱讀文章頂欄變成了白色,微信內的網頁跳轉過程中底部會出現類似瀏覽器的前進、後退按鈕操作欄等20餘處改動。同時不要忘了,在這期間小程序也在保持著更新。

作為一個坐擁10億月活的成熟App來講,這樣的更新頻度和力度都是不常見的,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用戶的反感甚至流失。

為何微信這樣一個超級App,會出現如此頻繁地更新?

二、原因何在?

頻繁更新背後,是壓力所致?還是計劃之內?我猜測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 來自騰訊戰略的內部壓力

4月12日的“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小馬哥提出了1357戰略[1],其中的“7”指7種工具: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除了“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兩個幕後工具外,另外五個工具無一不指向微信。微信在整個騰訊戰略中所肩負的重量,不言而喻。

2. 頭騰大戰帶來的外部壓力

抖音的迅速崛起給了騰訊莫大的壓力,以至於不得不復活微視與之相抗,那麼作為騰訊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此時勢必也要參與到“保衛戰”中。

抖音的娛樂屬性難以動搖“熟人關係鏈”這一微信的根基(推測熟人間不會天天在抖音裡嗨聊吧),但巨大流量下也為社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微信不得不防。

3. 微信要激活用戶,刷新用戶對自己的認知

隨著微信進入自己生命的第七年,我們已經對微信太過熟悉了,以至於有些忽略了它的存在,好像對彼此太過熟悉的老夫老妻,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個產品所樂於見到的。

而微信現在由內到外,濃妝豔抹地改變自己,進入第二春,希望重新回到用戶的視線中,讓用戶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生動的產品。

而這樣的感覺,上一次好像還是“搖一搖”的時候。

微信經過多年的成長,其內容生態、服務生態都已經建立,隨著小程序勢盛和搜一搜整合形成的巨大勢能,在短期內爆發可能會將微信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此時再緩步前進,則可能像漏氣的輪胎一樣沒有聲響,前功盡棄。

三、從經營商城到建設城市

再回到小馬哥的“1357戰略”中,“3”是指“三件事”,即騰訊要專注做連接、做工具、做生態。毫無疑問地,微信又將扮演重要角色。此時的微信要幹一件大事:連接一切。那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變化也就是必然的了。最主要的是層次(或者說維度)和角色上的變化,微信希望從經營一座商城變為建設一座城市。

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小程序上線前後的微信,來體會這種變化:

在小程序上線之前,微信和所有其他App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的。那時候儘管訂閱號和服務號俱全,但由於產品形態的原因,微信仍然是相對封閉的,微信開放的是“入口”,扮演的是“管道”的角色,它在自己的身體上挖通了管道,讓用戶和內容、服務連接起來。

儘管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支持,讓服務端能夠在微信內完成業務,但一個個分離的服務號和訂閱號並沒有形成集群,公眾號被收在了“文件夾”中,服務號散落在聊天消息裡,每個號有自己的動能,但並未形成整體產生勢能。

小程序的上線改變了一切。上線之初,“幹掉App store”的呼聲就很高——甚至“小程序”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在蘋果的壓力下,微信放棄了原本“應用號”的叫法。小程序發佈之後,微信“下沉”了。這種下沉是角色上的轉變,微信從經營一個“商城”變為了建設一個“城市”,此時它扮演的是“基礎”的角色。

原本的“城市”是互聯網,微信和所有其他App都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突然之間,微信在這之上建立了一個能夠覆蓋整個城市的平臺,使得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企業都能夠搬到這個平臺上來,並且將原本的城市變成了自己的地基。

小程序上線之初,眾多創業者和產品經理們開始思考:“我們的App該往哪裡去?”

現在看來,當年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和微信站在了同一個層次上,認為微信和自己是割裂的,既然是割裂的就可能存在競爭。當時,凡是產品帶有社交屬性的創業團隊中,一個普遍的焦慮是:“我的用戶跑到微信去了怎麼辦?”然而現在我們發現:小程序的價值之一就是“當我的用戶跑到微信去之後還有可能是我的用戶,甚至微信的用戶就是我的用戶”,甚至現在很多公司已經All in小程序。巨頭把自己的流量拿出來給大家用很常見,但微信的流量之大和所能支持的業務之廣,是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產品能夠做到的。

微信不緊不慢地用近兩年的時間把小程序養大,如今它準備好了和訂閱號、微信支付、搜一搜一同承擔起連接一切的重任。

微信的2018上半場,生態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